中西医结合治高血压:不止降压,更护靶器官

2025-11-21 04:37 阅读
大江网-信息日报原创

  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多,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导火索”,其危害不仅在于血压数值升高,更在于长期高压对心、脑、肾、血管等“靶器官”的隐匿损伤。临床中,不少患者用西药降压后数值达标,却仍出现头晕、乏力,甚至远期发生心梗、肾衰——这让“中西医结合治高血压”逐渐成为焦点。这种模式能否突破“只控血压”的局限,为“靶器官”筑起双重保护?需从中西医对高血压的认知差异、协同优势及实践误区三方面深入解析。

  一、认知底层逻辑:西医“控压”,中医“调根”

  高血压在中西医体系中的定位截然不同,这种差异正是二者结合的基础。从西医视角看,高血压是“体循环动脉血压异常升高”的病理状态,核心机制与血管弹性下降、血容量增多、神经内分泌紊乱相关。治疗的首要目标是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高危人群血压需<130/80mmHg),常用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如缬沙坦)等药物,通过扩张血管、减少血容量等直接作用快速降压,能有效降低脑出血、急性心梗等急症风险。但西医的短板也很突出:部分患者血压达标后仍有头痛、失眠等不适,且对靶器官的保护需依赖多药联用,长期服用可能增加肝肾负担。

  中医将高血压归为“眩晕”“头痛”范畴,认为其核心是“人体整体失衡”——长期熬夜致“肝肾阴虚”、饮食油腻生“痰湿壅盛”、情绪急躁引“肝阳上亢”,这些失衡不仅导致血压升高,更会逐步损伤脏腑功能。因此中医不盯着“血压值”,而是通过辨证调体质。肝阳上亢者用天麻钩藤饮平肝潜阳,痰湿重者用半夏白术天麻汤祛湿化痰,阴虚者用杞菊地黄丸滋阴补肾。这种“从根调理”的思路,恰好能弥补西医“重数值、轻整体”的不足,为靶器官保护提供独特价值。

  二、协同治疗优势:降压更稳,靶器官保护“1+1>2”

  中西医结合并非“西药降压+中药辅助”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西医控压保底、中医调理增效”的协同,实现“血压稳、症状消、器官护”的三重目标,具体体现在三方面:

  (一)增强降压稳定性,减少波动风险

  部分患者单用西药时,易出现“晨起高血压”“午后低血压”的波动,或对单一药物不敏感。此时结合中医调理,可通过改善血管弹性、调节神经内分泌辅助控压。例如,对服用钙通道阻滞剂后出现脚踝水肿的患者,联用茯苓、泽泻等健脾利湿中药,不仅能减轻副作用,还能使血压波动幅度降低12%~18%;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在西药基础上加用黄芪、丹参等益气活血药,可减少体位性低血压发生,让血压更平稳。

  (二)缓解不适症状,提升治疗依从性

  很多患者存在“血压达标但身体难受”的情况: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后乏力怕冷,或因阴虚出现口干、失眠。中医可针对性缓解:乏力怕冷多为“阳气不足”,用桂枝、附子等温阳药调理;口干失眠多为“阴虚火旺”,用麦冬、知母等滋阴药改善。临床数据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患者,头痛、失眠等症状缓解率比单用西药者高35%以上,患者更易坚持长期治疗,间接减少因停药导致的血压反弹。

  (三)靶向保护靶器官,降低远期损伤

  长期高血压会导致心肌肥厚(心衰前兆)、肾小球硬化(肾衰诱因)、血管动脉粥样硬化(中风基础),西医通过控压可延缓损伤,中医则能从病因层面减少伤害。

  护心脏:对心肌肥厚患者,联用丹参、葛根等活血通络药,可改善心肌供血,减少心肌纤维化;

  护肾脏:对早期高血压肾病(尿微量白蛋白升高)患者,加用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补肾药,能降低尿蛋白水平,延缓肾功能下降;

  护血管:用山楂、三七等中药调节血脂、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发生。

  上海某三甲医院研究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2年的高血压患者,心衰、肾衰发生率比单用西药者低23%,印证了对靶器官的额外保护作用。

  三、避坑指南:这些误区会影响疗效

  尽管中西医结合优势显著,但不少人因认知偏差走入误区,反而影响疗效,需警惕三点:

  误区1:用中药“替代”西药。部分患者认为“中药无副作用”,自行停用降压药改吃中药,导致血压骤升,增加中风风险。需明确,中药不能替代西药的核心降压作用,血压未达标时,必须坚持西药治疗,中药仅作为辅助。

  误区2:盲目服用降压中药。市面上部分宣称“快速降压”的中药制剂,可能非法添加硝苯地平、氢氯噻嗪等西药成分,长期服用易导致药物过量。正规中医治疗需辨证论治,比如肝阳上亢者禁用人参等温补药,否则会加重血压升高。

  误区3:忽视生活方式干预。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都强调生活方式是基础:每日盐摄入超5克、熬夜、酗酒会抵消药物效果。若一边吃药一边不控制饮食,再优质的治疗方案也难以起效。

  四、结论:中西医结合是高血压治疗的优化路径

  高血压治疗的终极目标,不是血压数字正常,而是长期保护靶器官,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中西医结合恰好能实现这一目标,西医快速控压,守住“不发生急症”的底线;中医调理体质,缓解症状、减少靶器官远期损伤,二者协同实现“1+1>2”的效果。

  但需注意:这种模式需在规范诊疗下进行——由西医医生制定基础降压方案,专业中医师辨证开具中药,同时坚持低盐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的生活方式。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中西医结合不是“选择题”,而是“优化题”,它让治疗从“只控血压”升级为“全面护健康”,为长期健康提供更可靠的保障。

  阳薇 安州区花荄镇卫生院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