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梦美文欣赏:石盆村药香
闫梦美文欣赏:石盆村药香
上池传说
而石盆村的魅力,不仅在于眼前的古朴与温热,更在于远方山峰上的上池。老支书王拴柱告诉我们,沿着村中上池路往上走,山顶上有上池。另一位老支书王保堂说,那个石坑长一点五米,宽米余,好像一个石头盆子,所以我们的村子就叫石盆村。

药香气息
我们一行人站在上池路路口,听两位老支书介绍石盆村的村名来历。有一缕独特的幽香,从山野深处漫溢而来的清苦药香,悄然浮动。那是源自上池之水的气息。它仿佛从《本草纲目》的书页间逸出,如丝如缕,缠绕过古树的根须,浸润过果实的芬芳,最终沉淀在石盆村悠长的呼吸里。

上池典故
前几年,我曾经翻山越岭去看过上池。一汪高山之水,宛如遗落山巅的明镜。据说,内丘石盆上池之水的传说与扁鹊密切相关。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传说扁鹊年轻时拜长桑君为师,长桑君交给扁鹊一包药粉,并让他用上池之水泡服三十天,就能洞察隐微的事物。扁鹊按照师傅的吩咐,每天到石盆村西山顶上的天然石头水池——上池,取水泡药服下。三十日后,奇迹出现,他隔墙能看到对面的人,为人看病时,能清晰看到其五脏六腑的症结,最终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神医。

扁鹊遗迹
除了上池,石盆村还有好多遗迹都与扁鹊有关,更增添了石盆村神韵。据说扁鹊当时就住在村子北边山坡上的石洞里,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九仙洞。在山上还有一个酷似鸟鹊的大石头,被称为石鹊。
文化传承
同行的作家中,有人问到村子里中医药文化的传承情况,老支书王拴柱告诉大家,村民们喜欢采集中药,他们在饮食中喜欢熬杏仁汤。更重要的是,石盆村的王东亮会制作艾条。于是,我们一行人,满怀欣喜地走向王东亮家。

艾条制作
据王东亮的家人介绍,他们采集当地优质的艾草,用古法制作艾条,远销各地,很受欢迎。王东亮家人说:手工卷制的艾条,紧实细密,艾绒保留着天然的药性,燃烧起来火力温和均匀,渗透力强,那股热力能钻到身体深处,特别舒服解乏。
药皂魅力
除了艾条,王东亮还制作各类纯手工药皂。在王东亮家的橱柜里,那一块块形状各异,雕刻着不同图案的药皂,还未走近,一股药香便扑鼻而至,足以看出,它浸润着草本精华,在古法智慧中凝住药性,如一块温润的玉,既洁肤亦养心。
这不仅是手艺,更是扁鹊精神的当代延续——“辨证施治”的智慧被转化为“因人制宜”的呵护。“治未病”的哲思融于日常的烟火之中。他们以手传心,以物载道,让千年的中医智慧不再停留于典籍,而是成为一种可触摸、可感知的生活仪式,守护每一个平凡却珍贵的健康时刻。
编辑:中国名家会客厅-高华芬;文字终审:张行方
作者介绍:

闫梦,笔名青梦,邢台人。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邢台市作家协会会员。
作品散见于《现代作家》《星星草》《清风》《绥化晚报》《燕赵农村报》《燕赵晚报》《大同日报》《石家庄日报》《邢台日报》《邢州报》等书籍报刊。
编审介绍:
张行方,全媒体记者、中国散文协会理事、中国书画院高级院士、中国书画名家专访网总编、中国诗歌圈文学首席顾问、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宣传部长、河北省采风协会会员、故宫博物院安徽省书画考级中心副主任、中国公安文学精选网安徽工作部总编、安徽古塬书画院副院长、新华学院客座教授、知名作家、文艺评论家、法律工作者、金融规划师……
长于散文、诗歌、评论、长篇小说及非虚构等文本创作,煮字疗饥,怡情养心,只为心灵自由呼吸,思想能生根发芽。

其作品文采斐然、情感充沛、厚重飘逸、气势恢弘、张弛有度,立意精巧,充满灵魂的叩问和哲学的思辨,立体之美跃然纸上。
小说:《得失》被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学作为作文教例学习。
出版有:《回航》三部曲其一《等你回航》(徐沛东作序,吴雪题写书名,百度百科已经收录)、其二《正在回航》文学作品集;长篇小说《仰面朝天》《合肥行吟》文学作品集。
回航三部曲第三部《已经回航》杀青,长篇小说《抱枕》创作中。
供职单位:全国公安文联《中国公安文学精选网》安徽工作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