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师给家长的信息从群发变私发之后……
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在重要节日尤其是春节期间,总会收到大量群发的祝福短信,看似热闹却少了真情实感。为何说是群发的,除了信息的最后有一个某某某名字未修改的尴尬外,内容几乎一模一样。这种批量复制粘贴的行为,让祝福失去了原本的意义与温度。而当你突然收到一条祝福短信,一开头就是以尊称+你的名字来表达对你的祝福时,那一刻,你才会感受到一种被看见、被记挂、被祝福的温暖。
在数字技术席卷一切的今天,微信群的建立几乎已成为每个新班级诞生的标配。小小微信群,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教师与数十个家庭紧密相连。笔者不禁想,教师能否换个思路,别总在群里“@所有人”用“大喇叭喊话”,而是多跟家长“私下聊聊天”。也就是把每位家长都加上好友,有事儿需要通知,挨个私发。开头加上一句:“尊敬的x x x家长”,就这么一个小小的改变,换成你是家长,细品之后收到信息的心情,是不是不一样了?从群发到私发,不是发条信息那么简单,背后藏着的应是家校沟通的大学问。
A 群里“@所有人”很热闹却问题不少
我们先来聊聊微信群的群发到底有何不妥。群发信息看似高效,实则容易淹没在消息洪流中,家长可能视而不见,甚至产生厌烦情绪。更关键的是,它割裂了家校之间应有的个体关怀。
信息刷屏,看着头大,还容易误事。当班主任在群里@所有人,就像在操场上拿个大喇叭喊:“全体注意!”家长们一听,赶紧排队回应:“听见了!”可这一排队,就把最开始喊话的班主任给“淹没”了。后进来的家长,只能在一片“收到”的海洋里使劲地“爬楼”,就为了找那条原始通知。更麻烦的是,有的家长看其他人陆续都回了,就容易产生“反正有别人”的想法,甚至有家长会觉得:“没事,我不回复,老师也知道总有别人看见了。”这种心理一出来,责任心就淡了。最后孩子的事儿没落实,老师就会觉得冤:“我明明发群里了!”家长也觉得冤:“群里信息太多,我真没看见!”互相埋怨,彼此之间的信任就这么一点点磨损了。
群里说话,像在“演戏”。不少家长定会有这样的感觉,因为当你在群里说句话,就会有好几十双眼睛看着。假如你及时回复“收到”吧,可能不只是告诉老师“我知道了”,还有点“演戏”给其他家长看的意思:“我是个积极负责的家长。”老师发个通知,后面跟着一串“老师辛苦了”“谢谢老师”,场面话多了,真心话就少了。有些关于自家孩子的私事,比如孩子最近厌学,或者和同学闹了矛盾,你肯定不愿意在几十双眼睛盯着的情况去说。所以,很多真正需要深入交流的话,在群里反而说不出来。结果就是,群里看着热火朝天,实际上老师和家长的距离却可能一点也没拉近。
一个模子套所有人,不管用。每个孩子各不相同,有的活泼,有的内向;有的数学好,有的语文强……老师在群里发统一通知,比如“请各位家长每天监督孩子阅读半小时”,这对本就爱阅读的孩子的家庭来说是锦上添花,但对那些看见书就头疼的孩子的家庭而言,可能就成了“亲子战”的导火索。老师想对某个孩子的情况说几句,在大群里点名吧,又怕伤孩子和家长自尊;不点名吧,问题又解决不了。微信群这个“大锅饭”模式,实在很难满足每个孩子的“小灶”需求。
B 私聊的交流会促成“教育合伙人”
谈完了群发的问题,再来说说变成私发的好处。
首先,感觉完全不一样,你被“单独看见”了。当你上班正忙碌着,微信收到一条短信,打开一看是老师发来的私信:“尊敬的 X X 妈妈/爸爸,您好……”就这么一个开头,您会是什么感觉,肯定会觉得这条信息是专门发给我的,不是群里的“批发”。老师记得我的孩子,专门为我花了时间。这种感觉叫“被尊重”。当每个人“被尊重”,沟通的意愿和配合度会直线上升。那条冷冰冰的通知,瞬间就带上了温度。家校关系的第一步“情感连接”就悄悄地建立了。
其次,信息丢不了,责任也清晰了。私发给家长了,那就是家长的事,落到了具体人,也就没法指望别人。这个时候,家长肯定没法再假装没看见,必须得正面回应。这样一来,通知的落实率肯定大大提高,而且责任清晰,谁的事儿谁负责,避免了互相推诿扯皮。
再次,“关起门”来说话,什么都可以聊。私聊的窗口有点像在老师的办公室,关上了门,只有老师和家长。在这种境况下,家长能放下包袱,说点实在话:“老师,不瞒您说,这孩子最近迷上玩游戏,我说他也不听,真不知道该怎么办。”老师也能说得更直接、更具体:“x x x最近上课老走神,是不是晚上没休息好?咱们得一起想想办法。”……只有在这种安全、私密的环境里,真正深入的交流才能发生,也才能触及孩子成长中的真问题,并一起找到真办法。
最后,最重要的就是能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家校合作,终极目标不是为了把通知简单地传达到位,而是为了共同把孩子教育好。教育归根结底针对是一个个具体的“人”。通过私聊,老师可以跟家长说:“x x 这次主动帮助同学,特别棒,咱们一起鼓励他!”也可以跟家长说:“xx的数学基础有点弱,我建议每天多练十分钟口算,您看行不行?”……这种沟通已经完全超越了“明天要家长x x x”的层次,能够精准地指向了每个孩子的成长。当老师和每位家长都能如此频繁、深入地交流时,他们就不再是“发布命令”和“接收命令”的关系,而是真正成为了肩并肩的“教育合伙人”。
C 私聊虽好,但也得讲究方法
笔者提倡老师和家长私聊,并非说要老师立刻把微信群解散,然后一天到晚啥也别干,光抱着手机和几十位家长私聊。如果这样的话,老师就啥都别干了,还会累趴下不可。所以,老师需要讲究方法策略。
分清场合,什么事用什么工具。微信群不能丢,它是“公告栏”。 像学校统一活动、放假通知、常规作业这些面向全体的信息,还是在群里发最高效。但是,老师可以立规矩,比如发完重要通知后,半小时内“禁言”,只准看不准回,或者直接用群里的“群公告”功能,设置“群待办”,谁看了谁没看,一目了然。私信是“主力军”干的是精细活。 凡是涉及到孩子个人的事,都用私信。比如表扬、批评、近期表现、需要特别配合的事,等等。同时,可以定个小目标,比如每学期主动跟每位家长至少做一次一对一的、有实质内容的沟通。
私聊得“会说话”“多夸少怨”。 老师与家长私聊之前,可以先想一想,这名学生最近有什么进步,先讲好的,再提需要改进的地方,家长自然就听着顺耳,也更愿意配合。同时,要只说事儿,不说人。比如说,“x x x最近三次作业没交”,而不是“你家孩子学习态度太差”。只向家长描述事实,而不是轻易下结论、贴标签。此外,要出主意,别光提问题,与家长沟通学生的问题时,最好也提出一两条切实可行的建议。“我们是不是可以一起试试,每天让他多花15分钟在阅读上”,这样就能让家长感受到你是真心想解决问题。最后,就是别总“告状”。要通过私聊 时不时也给家长发点“喜报”:“今天x x x主动擦黑板了,特别棒!”“今天x x x主动帮助同学,要表扬!”久而久之,私信就成为了传递快乐的渠道,而不只是“问题热线”。
再好的沟通,也要有边界。学校和社会应该提倡,尽量不在下班后、休息日打扰老师。老师也需要有自己的生活,不可能做到24小时待命。同时,保密是底线,当 家长在私信里跟老师说的家事、孩子的隐私,老师必须守口如瓶,绝不能当成八卦跟别人讲。此外,老师还要做到对谁都一样,努力做到跟所有家长的沟通频率和态度大体均衡,不能因为喜欢某个孩子,就跟他家长聊得热乎;不喜欢另一个,就爱答不理。
说到底,教育是心对心的工作。家校联系的信息从群发到私发,不是为了追求技术上的新奇,而是想找回教育里最不能丢的东西——人的温度。从在群里“大喇叭喊话”,到主动跟家长“私下聊聊天”,这个转变意味着老师从关注整个“班级”,到开始关心每一个“具体的学生”。这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心血,像种花一样不能只大面积浇水,还得走到每一株花苗前,看看它是缺肥了,还是长虫了,得给它精心的照料。当然,理想状态不是二选一,而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让微信群当好它的“公告栏”,高效省力;让私信成为沟通的“主心骨”,温暖贴心。
当每一位家长都能时不时收到老师那条带着自己孩子名字的、专属的问候或交流时,他们会真切地感受到:我的孩子真的被老师放在心上。这份安心和信任,是任何群里的热闹都无法替代的。有了这份信任做基础,家校之间才能真正拧成一股绳,形成最大的合力,托举着我们的孩子,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