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不打马赛克”的人生喝彩

2025-11-14 15:19 阅读
QI个桃子
近日,一则关于江西吉安刑满释放人员袁玉峰创业并帮助其他刑释人员重拾生活的报道,以其“我的人生,不需要打马赛克”的坦诚与勇气,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这不仅是一个个体迷途知返、奋力新生的励志故事,更折射出我们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对待特殊群体、如何构建包容性社会的深刻课题。
袁玉峰的经历,展现了个体与命运抗争的坚韧力量。十余年的高墙时光,没有成为他人生的终点,反而被他转化为“学期”,习得技能,磨砺心志。出狱后,面对亲情的疏离、社会的审视,他没有消沉,而是选择以最坦诚的姿态直面过去,用最辛勤的汗水开创未来。从打工学艺到东拼西凑创办工厂,从屡屡碰壁到以诚意敲开合作之门,其间的艰辛可想而知。更可贵的是,当他的工厂刚有起色,便立即回到曾经服刑的监狱招工,为那些即将重返社会、面临同样困境的同伴提供“拉一把”的机会。这份“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想为别人撑把伞”的担当,尤为令人动容。他的故事响亮地宣告:一个人曾经的失足,不代表其人生价值的终结;真诚的悔改和不懈的奋斗,完全能够赢得社会的重新认可。
袁玉峰的成功重生,并非孤例,其背后有着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提供的坚实支撑。报道中提到,江西省建立的监狱与地方司法行政机关安置帮教就业对接机制,为大量临释人员开展技能培训,这正是帮助特殊群体顺利回归社会、预防重新犯罪的关键举措。刑罚的目的不仅在于惩戒,更在于教育和改造。让服刑人员掌握一技之长,让他们看到重返社会后通过合法劳动安身立命的希望,是巩固改造成果、降低再犯罪率的治本之策。袁玉峰的工厂能够吸纳18名刑释人员,正是这种安置帮教政策在微观层面的生动体现和有效延伸。这充分说明,将社会治理的关口前移,注重人文关怀和技能赋能,能够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袁玉峰“不打马赛克”的自信,对我们整个社会也是一种启示和激励。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具有包容性和修复能力的社会。它不会因一个人曾经的错误而将其永久标签化、边缘化,而是应当给予悔过自新者必要的空间和机会,帮助他们撕掉标签,重启人生。这种包容,并非无原则的纵容,而是建立在法律惩戒、教育矫正基础之上的社会理性与人文温度。当越来越多的“袁玉峰”们能够勇敢地站在阳光之下,凭借自己的努力赢得尊重,这本身就是对社会公平正义和法治精神的有力彰显。这需要我们破除偏见,完善更有利于特殊群体融入社会的政策环境,也需要更多企业和个人能够像袁玉峰及其合作伙伴那样,伸出援手,汇聚善意。
人生的道路难免坎坷,甚至可能误入歧途。但社会给予的机会和个体付出的努力,共同构成了改写人生剧本的笔触。为“不打马赛克”的人生喝彩,就是为每一个不屈从于命运、勇于开创未来的奋斗者喝彩,也是为我们这个社会日益增长的包容、智慧和温度喝彩。愿这份喝彩,能转化为更多的社会支持与行动,让更多迷途知返的脚步,踏响回归社会的坚实足音。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
    每日读报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