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原点”里装着怎样的“大文章”

近日,南昌八一广场上的“城市原点”标识引发广泛关注,这个看似简单的地理坐标,实则成为观察当代城市文明建设的一扇窗口。它不仅是测绘意义上的基准点,更是城市精神文化的凝结点,折射出我国城镇化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的深刻转变。
城市原点建设契合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型城镇化要求。当城市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拼规模转向拼品质,这个小小的原点恰似一个宣言,标志着城市建设正在把文化软实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它告诉我们,一座真正有魅力的城市,既要有现代化的天际线,更要看见历史文脉的地平线。
这个原点承载着多重功能:于城市管理,它是空间规划的基准;于文化传承,它是集体记忆的载体;于市民生活,它是情感认同的纽带。南昌将原点设于八一广场,让红色记忆与千年文脉在此交汇,既彰显“八一枪声”的特质,又展现“落霞孤鹜”的诗意,这种多元文化的融合创新,正是城市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此类文化标识要避免成为“一次性工程”和“装饰性标点”。真正有生命力的城市原点,应当从设计符号走向生活场景,从视觉奇观转化为情感联结。这就需要我们以“人民城市”理念为指引,让原点区域成为市民休闲集聚、文化体验、交往互动的城市客厅,在日常使用中焕发持久生命力。
当前各地都在探索城市文化表达的新路径,南昌的实践做法给我们启示:成功的城市文化建设,需要找准历史与现实、传统与创新的平衡点。既要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基因,又要与当代审美、现代生活相衔接;既要保留城市记忆,又要激发创造活力,这样才能走出“千城一面”的困境。
从更广视角看,城市原点建设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高度契合。它提醒我们,城市现代化不仅是建筑的现代化,更是文化的现代化;城市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更是文化魅力的竞争。当一座城市学会在这样一个“点”上精雕细琢,正说明其发展理念达到了新境界。
面向未来,城市原点应该成为续写城市华章的“冒号”,而非终结历史的“句号”。它既要铭记来路,更要开启新程;既要凝固记忆,更要激发创造。各地在推进城市更新过程中,应当更多打造这样有温度、可感知的文化节点,让城市在保留独特气质的同时,不断焕发时代光彩。
城市原点虽小,却承载着大文章。它考验的不仅是建设者的技艺,更是整座城市的文化智慧与为民初心。当我们学会在方寸之间安放乡愁、凝聚共识、启迪未来,这样的城市必将更加宜居、更具魅力、更得民心,真正成为人民向往的美好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