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承诺写篇《大粗泥碗》?应该怎么写呢?有没有偏离你的预期?
《大粗泥碗》
怎么写呢?
怎么向世人写呢?怎么向后人写呢?
他已经消失在众人的视野里,他只存在于部分人的记忆里。而记忆也会消失,如同时光冲刷着岁月,历史淘汰着我们,从记忆诞生的那刻起,万物皆然,万事皆休!
历史是旧的,时间永远是新的!
难道就不写了吗?
不!要写!
历史从来不是我们看到的这样完美无缺,现实也不是我们看到那样理所因当!历史选择了什么,意味着淘汰了更多;历史记载了什么,意味着遗漏了更多。淘汰的、遗漏的也是我们的历史,是更幽深的、更厚重的历史。
正应如此,一定要写!留存的历史可以让今天的现实站得更高、看得更远;遗漏的、淘汰的历史,则让今天的现实,有着更为坚实的基石,可以走得更远、走得更稳。
大粗泥碗!
他粗砺,泥与火的淬炼,成就了坚韧的心。
他无华,凝聚着千年流沙,浸润着万家荣华。
他沉默,却永不沉沦,蕴藏着无穷的力量,养育一代代中国人。
他内敛,小小的碗,装得下万千疾苦,盛得住民族国家的沧桑。
陶瓷,精美丝滑、精巧惊艳,耀眼张扬,装下了文明的繁华,焕发着灿烂的光华。我们需要这样的陶瓷,激励一代代人欣赏他,膜拜他,直至超越他!
他有着比陶瓷更长的年华。无华粗砺、寻常平凡、沉默内敛。他静静地欣赏着自豪着、陶瓷的荣光,用欣慰的沉默走向同样欣慰沉默的土壤。
陶瓷易碎。陶瓷的碎片,即使是碎片,也有着别样的风华,依然折射出文明的光辉。
他同样易碎。泥碗的碎片,堆积在老屋的墙角,护住墙角免受雨水的侵蚀。雨滴奏响碗片的乐章依然在历史的深处回鸣。他并不孤单,因为有着瓦的碎片在陪伴!
我不想用多么美妙的比喻来赞美他,那是亵渎了他的无华,无华,是另外一种伟大。我不想用多么精巧的修辞来修饰他的粗砺。那是羞辱他的粗砺。粗砺,未必不是种伤痕!
当我们走进博物馆时,凝视着瓷器,瓷器一定会想起那只大粗瓷碗,因为他姓着大粗泥碗的姓氏,叫做泥器,他们有着共同的家,叫做中华民族!
告诉我们的孩子,瓷器的身后摆有一批大粗泥碗!虽然我们没有看到,他应该永远摆放在我们心里的最深处。
那也是属于我们的历史!是更伟大深沉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