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万国建筑群与当地气候的完美结合


庐山万国建筑群与当地气候的完美结合
《江西古代气象初探》(之九)
江西省气象局 邓晓明
庐山万国建筑群,是世界文化景观的瑰宝,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庐山建筑群的形成与庐山的独特地理、气候和近代历史密切相关。
一、庐山万国建筑群简介
庐山万国建筑群,这些建筑风格各异,汇集了多国特色,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罕见的高山别墅群,也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实物见证。
(一)庐山万国建筑群的形成
庐山万国建筑群,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主要由欧美国家的传教士、商人、外交官等在江西庐山牯岭地区兴建的大规模别墅建筑群落。1996年,庐山以“世界文化景观”之名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万国建筑群是其核心价值所在。庐山建筑群的形成与庐山的独特地理、气候和近代历史密切相关。
1.发现与开辟:1886年,英国传教士李德立通过手段获得了庐山牯牛岭长冲谷的大片土地,并将其划分为若干地块,向各国人士出售。他修建道路、规划社区,并将牯岭(Kuling)作为避暑地的名称推广开来,开启了庐山建设的序幕。
2.避暑胜地:随着长江沿岸的九江、汉口、南京等口岸的开埠,来自英、美、法、俄、德、瑞典、芬兰等20多个国家的外国人纷纷上山购地建屋,以躲避长江中下游平原夏季的酷暑。鼎盛时期,庐山上的别墅多达1000余栋,形成了具有浓郁殖民色彩和国际化特征的避暑天堂。
3.民国“夏都”:上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将其定为“夏都”,蒋、宋等国民党军政要员频繁在此活动,召开重要会议,并也兴建或占用了许多别墅。
4.新中国两次重要会议召开之地:1959年7月2日至8月1日和8月2日至16日,中共中央在江西廬山召開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和中共八屆八中全會。1970年8月23日至9月6日,党的第九届中央委员会第2次全体会议在江西庐山召开。
这使得庐山在中国的近、现代历史上,不仅是外交官的社交场,也成为了中国的政治副中心之一。
(二)建筑特色与风格
万国建筑群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多样性和与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
1.“石砌的史书”:别墅广泛采用庐山的石材作为墙体材料,木材作为辅助结构,形成了质朴、厚重、粗犷而又与山体环境浑然天成的独特风貌。这种“庐山石”建筑成为了其最鲜明的标签。
2.风格多元:
(1)欧美主流风格:汇集了券廊式(英国殖民地风格)、哥特式、巴洛克式、新艺术运动风格等多种欧洲建筑形式。
(2)融合与创新:许多建筑并非纯粹照搬西方风格,而是根据山地的地形、气候和本地材料进行了创造性适应,形成了独特的“庐山风格”。
(3)规划理念:别墅的布局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地散布在山谷、溪流和丛林之间。每栋别墅前都有大片绿地,保留了自然景观,体现了西方“花园城市”的规划思想,与中国的“天人合一”理念不谋而合。
(三)代表建筑举例
1. 美庐别墅:无疑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栋。它先后作为蒋总裁和毛主席的居所,是唯一一栋住过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别墅,被誉为“国共两党的共同故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2. 庐山会议旧址(庐山大礼堂):原为国民党军官训练团礼堂,后成为中共召开重要会议(如1959年庐山会议、1970年九届二中全会)的场所,是中国现代史的重要见证。
3. 359号别墅(周总理纪念室):1937年,中共周副主席曾在此与蒋总统进行国共合作抗日的谈判。
4. 基督教协和礼拜堂:牯岭镇上的标志性建筑,为当时山上的外国居民提供宗教服务,是社区活动的中心。
(四)文化与历史价值
1. 中西文化交融的典范:万国建筑群是西方文化植入中国腹地并在特殊环境下与中国自然人文景观相互碰撞、融合的产物,是研究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的“活化石”。
2. 中国近代史的缩影:从外国租借地到民国“夏都”,再到新中国的重要政治舞台,这些建筑见证了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现代国家的百年风云变幻,几乎每一栋老别墅背后都有一段历史故事。
3. 世界独特的山地别墅景观:其宏大的规模、多样的风格、独特的石构特色和极高的保存完整性,在世界山地别墅项目中都极为罕见,具有极高的建筑学和景观美学价值。
4. 总结:庐山万国建筑群远不止是一群老房子,它是一个浓缩了中国近代百年历史的文化符号。它既记录了一段特殊的殖民历史,也展现了中西建筑艺术的智慧碰撞,更承载了无数影响中国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今天,当人们漫步在牯岭的梧桐树下,欣赏这些爬满藤蔓的石砌别墅时,仿佛在阅读一部立体的、石砌的史书,感受着历史的厚重与岁月的沧桑。
二、庐山万国建筑与气候的关系
庐山近代建筑群的形成,与庐山独特的气候条件有着密不可分、互为因果的深刻联系。总的来说:庐山凉爽宜人的山地气候,是吸引西方人前来兴建别墅避暑的“原始动力”;而为了适应庐山多雨、多雾、冬季寒冷等具体气候特征,则直接塑造了这些建筑独特的形态、结构和材质。
(一)气候作为“因”,吸引建设的核心动力(为什么建在这里?)
1. 避暑需求(温度与湿度)。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长江沿岸的武汉、南京、九江等“火炉”城市夏季酷热难当,蚊虫滋生,疾病(如疟疾、霍乱)流行。来自英国、美国、俄国等国的传教士、外交官和商人亟需寻找一个避暑胜地。
2.庐山的气候优势:庐山山势突兀,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根据气温垂直递减律(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约6℃),牯岭镇(海拔约1165米)夏季平均气温比山下的九江低7-10℃,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也仅在22.6℃左右,凉爽如春。同时,山高林密,空气清新,湿度适宜,有效规避了山下“湿热”的致病环境。
3. 凉爽的气候是庐山成为“万国建筑博览会”的先决条件。没有这个气候优势,就不会有后续的开发与建设。这直接回应了“为什么是庐山?”这个问题。
(二)气候在塑造庐山建筑形态的作用
气候作为“框”,塑造建筑形态的约束条件(怎么建?建成什么样?)在决定兴建之后,庐山的具体气候特征则成为了建筑师和工匠们必须应对的设计挑战,从而塑造了建筑的独特风貌。
1.应对多雨(降水):
(1)陡峭的屋顶:庐山年降水量巨大(超过2000毫米),且全年雨日多(近200天)。因此,几乎所有别墅都采用了高坡度、尖顶的屋顶设计(常见于欧式风格)。这种设计非常利于快速排水,避免雨水积聚对屋顶造成损害。
(2)宽大的屋檐和雨淋板:许多建筑都有延伸出来的宽大屋檐,并在外墙覆盖雨淋板(一种横向拼接的木板墙)。这种设计既能有效保护墙体免受雨水直接冲刷和浸泡,也形成了独特的视觉符号,成为庐山别墅的一大特色。
2. 应对多雾和潮湿(湿度):
(1)石砌基础与架空层:庐山云雾多,空气湿度大。为了防潮,别墅普遍采用巨大的块石砌筑地基,使得建筑底层高于地面。很多别墅还设计了半地下的架空层或地下室(常用作储藏室、佣人房),既利用了地形,又有效隔离了地面的潮气。地面普遍使用木质地板,保证了主居住层的干爽。
(2)敞开式外廊与阳台:为了在潮湿环境中保证通风和采光,别墅普遍设计了宽敞的外廊、阳台和露台(如著名的“美庐”别墅)。这些空间不仅是观景平台,更是建筑本身的“呼吸器官”,极大地改善了室内的微气候。
3. 应对冬季寒冷(温度与风雪):
(1)厚重的石墙与壁炉:庐山的冬季较为寒冷,最低气温可达零下十几度,并有降雪和长时间的冰冻。因此,别墅的墙体大多厚实,常用当地取材的花岗岩砌筑,以增强保温性能。几乎每一栋别墅都建有壁炉,这是冬季取暖的核心设施,烟囱也成为了屋顶上必不可少的构件,构成了丰富的天际线。
(2)窗户的尺寸与设计:窗户通常不会做得过于巨大,而是在保证采光的前提下,兼顾保温需求。多用双层窗或制作工艺良好的木窗以密封保暖。
4. 适应地形与通风(风):
(1)分散式布局与朝向:别墅群并非整齐划一排列,而是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地散布在山谷和坡地之间。这种布局最大限度地顺应了自然地形,减少了土方工程,同时也有利于山谷风的流通,让每栋建筑都能享受到良好的通风,驱散雾气与潮湿。
(2)朝向选择:建筑主要朝向往往选择南向或东南向,以获取更长时间的日照,增加室内温暖和明亮度。
(三)气候作为“果”: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这种基于气候适应性而诞生的建筑群,最终反过来又塑造了牯岭镇独特的人文气候景观:
1.红绿相映的景观:红顶、石墙、雨淋板的建筑点缀在万绿丛中,形成了庐山独一无二的视觉名片,这本身就是气候与人文交互作用的艺术成果。
2.舒适的人居环境:这些建筑的设计初衷就是创造舒适的微气候环境,它们成功地将庐山的自然气候优势最大化,将不利因素最小化,造就了一个世界级的避暑胜地。
三、初探小结
庐山万国建筑与气候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避暑为始,因气候而兴;为适应而建,塑独特形貌。
气候不仅是吸引建设者的“磁石”,也是规范建筑形式的“设计师”。庐山的万国建筑群是西方文化与中国本土智慧、审美需求与自然条件完美结合的典范,是“天人合一”理念在近代建筑上的独特体现。研究它们,就是在阅读一部“刻在石头上的气候适应史”。
二0二五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于《江西气象史》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