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声“谢谢”,穿越时空,分量千钧
在赣东北地区青山绿水的怀抱中,广丰这座非同寻常的小城,藏着一段足以震撼世界的二战历史。美国飞行员的后代跨越山海,在这片土地上执着寻访——他们寻觅的,不仅是父辈的救命恩人,更是一段被时光尘封的生死传奇。
1942年春天,世界笼罩在法西斯侵略的阴霾之下。日本偷袭珍珠港的硝烟未散,太平洋战场盟军节节失利,人心惶惶。就在这黑暗时刻,杜立特行动横空出世,16架B-25轰炸机从“大黄蜂”号航母呼啸升空,直扑日本本土——这是盟军首次以牙还牙空袭日本本土,这场注定冒险的行动,从一开始就将归途托付给了中国。那个年代,浙江和江西的机场是盟军距离日本最近的落脚点,而广丰所在的赣东北大地,便成了这群“空中敢死队”最后的希望之地。
命运的考验骤然降临。漆黑的雨夜,燃油耗尽的16架轰炸机无一成功降落,75名飞行员被迫跳伞,散落在浙赣边境的深山中。茫茫山野,有人摔断肢体重伤,有人坠入山崖,有人误入日占区沦为俘虏,绝境之际,中国军民的善良与勇敢,为他们撑起了生还的希望。一辈子没见过外国人的江西老表,在自家后山撞见“金发碧眼的天外来客”,仅凭手势便读懂了“友军”的身份。笔者小时候听爷爷辈讲过这场生死拯救,救援行动在广丰大地上演绎得淋漓尽致:县城里,百姓们奔走相告,为飞行员提供藏身之所;山路上,自发组织的护送队伍昼伏夜出,开辟出一条生命通道。既没精密计划,更无丰厚报酬,仅凭“打鬼子的友军不能不管”的朴素信念,广丰人用粗粮果腹、用草药疗伤、用扁担挑起伤员穿越深山,用暗号躲避日军搜捕。最终,75名飞行员中有64人成功脱险,仅江西一地就救下22人。这份不计代价的善良,为反法西斯保留了宝贵的有生力量,也让这段救援传奇有了震撼人心的重量。
但这份善良,终究付出了沉重代价。日军为报复中国军民的救援,悍然发动浙赣会战,在广丰及周边地区灭绝人性地使用细菌武器。一时间,山河染血,生灵涂炭,约25万中国平民在这场浩劫中丧生。广丰的青山绿水间,多少家庭家破人亡,多少村庄化为焦土。他们或许从未想过“值不值”,只知道“友军有难,不能不帮”;他们或许不懂国际主义的胸怀格局,却用血肉之躯践行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
八十多年岁月流转,那段记忆从未褪色。1990年,获救飞行员组团访华,带来了刻着“多谢”二字的铜牌,亲笔签名是对救命之恩的郑重铭记;2018年,飞行员后代带着父亲的降落伞布,在广丰泥土中寻觅父辈的记忆,意外发现照片中那个瞪着大眼睛的小女孩官冬香——如今九旬高龄的老奶奶,依然记得当年烤红薯的香甜与糖果的甘甜。那为什么这群美国人,这么看重这声“谢谢”?因为他们比谁都清楚,这份善良的代价,有多么高昂!
这声“谢谢”,穿越时空。它感谢的是中国人民在危难关头的挺身而出,是即便自身深陷苦难,依然选择守望相助的善良底色。它不仅唤醒了杜立特行动背后的救援往事,更向世界证明:广丰这片远离太平洋主战场的土地,曾燃烧着最炽热的正义之火。上饶市博物馆陈列的那张合影里,美国飞行员行走在广丰街头,周围是中国百姓兴高采烈的笑脸,背后是烤红薯与糖果的温情互换,是语言不通却心意相通的善意交融,是烽火岁月里最纯粹的人间温暖。
这声“谢谢”,分量千钧。这声跨越八十余年的“谢谢”,不仅是对救命之恩的感念,更是对中国人精神内核的礼赞。它昭示着,善良从来不是软弱,而是最坚韧的力量。那些为救援牺牲的平民百姓,没有留下姓名,没有获得勋章,却用生命在历史长河中刻下了不朽的印记;那些跨越重洋的寻访与致谢,让这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重新走进公众视野,成为连接中美两国人民的精神纽带。
今日世界,依然面临着霸权主义、单边主义的挑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愈发凸显其价值;今日中国,早已不是当年积贫积弱、任人欺凌的国家。再看今日广丰,青山依旧,绿水长流,和平的气息弥漫在街巷山野,那段烽火岁月中的救援与感恩,恰如一面镜子,照见了人性的光辉与正义的力量。提醒着人们这里曾是二战的远方战场,这里的百姓曾用生命践行正义,它告诉我们,唯有铭记历史,才能珍惜和平;唯有守望相助,才能共克时艰。
(上饶市广丰区 陈丽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