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势谋定 双向奔赴促共富

2025-05-14 06:06 阅读
大江网-江西日报

原标题: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之三

因势谋定 双向奔赴促共富

  编者按

  今年2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要以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为引领,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高标准推进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康养、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聚力打造一批全域美丽、全国闻名的生态名县。绿色生态是江西的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近年来,我省各地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壮大一批各具特色的富民产业,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城乡共同繁荣,形成了一批农业强县、产业大县、旅游名县。本报选取其中几个县域为观察对象,通过剖析当地的探索实践,为各地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提供一些有益借鉴。

  资溪县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

  坐上悬崖动车看风景

  郭钦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钟海华

悬崖动车行驶在大觉山的悬崖峭壁上。(大觉山景区供图)

  一声笛响,动车缓缓驶出,顺着海拔约1000米的悬崖峭壁攀爬而上。透过车窗,峡谷、森林、云海,峭壁上傲然盛开的杜鹃花……依次呈现在游客眼前。“哇,真美啊!”大家纷纷举起手机,用镜头记录眼前的美景。福建游客朱女士对着镜头感叹:“我到退休的年纪还能有机会近距离看悬崖上的美景,很刺激,真好。”

  这场魔法体验,正是来自资溪县大觉山景区的新项目——悬崖动车。

  悬崖动车项目是科技与生态的完美融合,它全长13.14公里,线路大多在海拔较高处,超三分之一线路紧贴悬崖。悬崖动车穿行在群峰间,为游客带来全新的游览体验,更让大觉山景区变身新网红。自今年年初开通以来,悬崖动车项目游客量达18.47万人次,“五一”假期吸引超5万人次打卡。

  资溪县森林覆盖率达87.7%,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近年来,资溪县依托优质生态资源,不断完善旅游设施,丰富旅游体验,聚力发展生态旅游,为当地经济注入活力。其中,通过“悬崖动车+峡谷漂流”的动静结合模式,打造覆盖全龄层、全时段的复合型旅游产品。今年“五一”假期,大觉山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1.57万人次,同比增长5.3%。

  5月1日10时左右,大觉山景区装备寄存区已排起长龙,游客们换上救生衣、头盔,手持水枪水瓢整装待发。漂流起点处,五颜六色的皮筏艇鱼贯入水,游客们刚接触冰凉的溪水便引发阵阵惊呼。随着皮筏艇顺流而下,急弯处浪花飞溅,皮筏艇剧烈颠簸,游客们紧抓安全绳,体验清凉刺激的“水上过山车”。漂到水流平缓区,游客们便拿出早已备好的水枪水瓢开启打水仗模式,陌生游客相互泼水,清凉的水花在空中绽放,欢声笑语回荡在山谷间。“早就听说这个远近闻名的峡谷漂流,这次趁着‘五一’假期和家人一起来体验,感觉很开心。”游客黄宇对景区赞叹不已。

  峡谷漂流是大觉山的传统旅游项目,素有“亚洲第一漂”的美称。如今,老项目有了新变化。“从今年开始,皮筏艇由原来的双人艇升级为四人艇,大大缩短了游客的排队时间。”大觉山旅游景区有限公司行政总监戢党如介绍,河道沿途有工作人员站岗,随时为游客保驾护航。大觉山峡谷漂流以其险峻的地形和沿途秀美的风光而闻名,全长3.6公里的河道设计巧妙,激流与平缓区交替,既满足年轻人对惊险的追求,也为亲子家庭提供戏水赏景的悠然时光。清澈见底的溪水中,成群小鱼穿梭,成为旅程的灵动点缀。据了解,4月25日,今年的大觉山漂流正式开漂,次日,景区内“五一”假期的500间客房即被全部预订。

  悬崖动车是大觉山继峡谷漂流之后的又一精品旅游项目,被称为“越野版复兴号”。每列车共6节车厢,可同时乘坐56人,日最大运载量为2.5万人。

  “列车前方到站——蝶恋花站……”正午时分,伴随着悠扬的播报声,悬崖动车缓缓驶入站台,游客们踱步至位于大觉山景区海拔千米之上、悬挂于峭壁的站台,与身后苍翠的青山合影。来自陕西的游客胡凯靠着站台的护栏,面向大山,伸出双臂,张大嘴巴贪婪地呼吸着:“这里的空气太好了,有甜味。”

  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游玩体验,“有史以来最不费腿的一次登山体验”“坐着就能赏景,中途还有停靠站,可以走出车厢打卡,非常适合亲子游玩”“通往霍格沃茨的列车”“在办公室缺的氧,在山里全部补回来”……今年4月,大觉山悬崖动车以215.1万的热度列抖音热点榜第八位。

  戢党如告诉记者,悬崖动车沿线建有5个站点,未来将配套双飞蝴蝶、彩荡桥、凌空二级滑索、悬崖蹦极等12个子项目,为游客带来沉浸式游玩体验乐趣。

  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近年来,资溪县一直将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同题共答。2010年打造的“亚洲第一漂”峡谷漂流项目,严格遵循河道原始地貌;2024年交付的悬崖动车采用纯电驱动,零碳零污染,是“两山”转化的经典产品。2024年10月,大觉山获得中国质量认证中心颁发的全国首张“5A级零碳景区”证书。

  峡江县深化改革壮大林下经济——

  30余万亩林海变身记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幸

江西现代林业产业科技示范园智能荫棚内,村民正在采摘玉木耳。通讯员 饶黎黎摄

  立夏时节,走进江西现代林业产业科技示范园,一幅科技感十足的现代林业图景跃然眼前:智能荫棚内,数以万计的菌包如珠帘垂挂,中药材幼苗与木耳在立体空间中错落共生,物联网传感器如同敏锐的“观察者”实时捕捉温湿度的变化。

  这片被当地村民称为“绿色工厂”的现代化育苗基地,正是峡江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林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峡江县以科技赋能破解山林“沉睡”难题,通过院地协同、场企联营等创新实践,让30余万亩林海变身“绿色富矿”。2024年,该县林业总产值突破23.78亿元,从事林下经济的农户年人均收入超9万元。

  从“靠天吃饭”迈向“科技育林”

  作为森林覆盖率达65.1%的生态大县,峡江曾面临“生态优等生、产业后进生”的困境,30余万亩山林因技术滞后、经营分散,长期处于“沉睡”中。

  转机出现在2023年底,峡江县与省林科院携手,共建江西现代林业产业科技示范园,就此开启了一条院地林业科技协同、林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之路。

  在马埠镇西庄村的山林间,正在上演一场“向空间要效益”的绿色革命。江西绿森林业有限公司种植基地内,800亩郁郁葱葱的油茶苗间,杭白菊幼苗在“水肥一体化”系统的滋养中舒展嫩芽。这种“油茶+杭白菊”的套种模式,依托省林科院的生态互补理论,巧妙利用杭白菊喜阴与油茶林遮阴等特性,构建起“空中油茶果、地面菊花开”的立体产业格局。

  “过去种树全靠天吃饭,现在有了科技支撑,我们也能精准掌握每片山场的氮磷钾配比,连施肥时间都能精确到小时。”绿森林业负责人邓智平表示,依托省林科院的测土配方技术,每片山场适宜种什么、如何施肥、肥料怎样配比,专家都会给出针对性建议。

  有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企业发展底气十足,通过与华润制药、京东等企业建立对接合作,岗梅、山香圆等药材实现订单化种植。邓智平算了一笔经济账:“油茶要5年挂果,其间,杭白菊每年亩均产值7000元以上,真正实现‘以短养长’的良性循环。”

  从“单打独斗”走向“联合作战”

  今年3月,金江乡富硒菌农业公司基地的羊肚菌本应迎来丰收,却出现了不出苗的异常现象。省林科院科技特派团接到基地负责人黄平军的“求助订单”后,48小时内便锁定病因,原来是土壤含水量不足导致菌丝休眠。随后,基地通过铺设滴灌带、增施有机肥,两周后菌菇破土而出,挽回经济损失超百万元。

  这个案例折射出峡江林业改革的深层逻辑。该县打破“院所搞科研、地方搞生产”的传统壁垒,创建“一中心三基地”科创矩阵。省林科院带来27项科技成果、150余名专家及高层次林业技术人才,落地23个省部级及市厅级科研建设项目,地方提供万亩示范林地,双方组建16支协同科创团队,联合攻关中药材种植、高产油茶等18个林下产业项目。

  更深刻的变革发生在生产关系领域。2024年,峡江县7个国有林场与福建漳州荣冠园艺有限公司成立江西绿森林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创“场企联营”新发展模式。林场盘活30余万亩林地,建成1万亩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园、300亩食用菌立体栽培基地、3000亩生态养殖场,企业负责技术、销售,农户变身“产业工人”。在水边镇北龙村,脱贫户刘春香兴奋地说:“家门口就业,还能照顾家庭,这日子是越来越有奔头了。”目前,这种联农带农机制已创造就业岗位2000余个,人均增收6000余元。

  从“卖原料”变为“卖风景”

  傍晚时分,江西现代林业产业科技示范园依旧热闹非凡。研学团队沿着森林康养步道漫步,中药材烘干车间弥漫出淡淡药香……“我们推动林业‘接二连三’,让每片林地都能产出多重价值。”峡江县林业局负责人郭晓志介绍,通过建设131个森林景观、开发深加工产品,全县林下经济附加值显著提升。

  在位于戈坪乡的江西赣之村食品公司的电商平台上,经过烘干处理的黑木耳和玉木耳变身为火锅食材“黑白双娇”,每袋售价169元;油茶果压榨后制成的山茶油,在京东等电商平台畅销。更令人欣喜的是,峡江县将自身的生态优势,转化为极具吸引力的文旅IP。当地用好江西现代林业产业科技示范园“金字招牌”,整合玉笥山、玉峡湖、金梅花等景区生态旅游资源,培育森林旅游、森林康养、林下文化体验等新兴业态,打造林旅康养综合体。2024年,峡江县林旅产业产值达2.87亿元,较上一年增长37%,带动570人就业,年接待游客180.4万人次。

  铜鼓县延伸生态康养产业链——

  让含绿量转化为含金量

  罗琪菱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邹海斌

铜鼓县汤里森林温泉旅游度假区的太极拳表演。(铜鼓县委宣传部供图)

  “这是黄精苗的小花朵,像风中的小铃铛一样漂亮。”4月29日,铜鼓县永宁镇丰田村,铜鼓县大道黄精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莫英富蹲在育苗大棚里,看着绿油油的多花黄精苗,满眼喜悦。

  “我们培育的是铜鼓本地品种多花黄精,该品种肉厚个头大,富含果聚糖。”莫英富向记者介绍道,“我们将大山里的野生黄精进行驯化后,采集优质种子进行大棚繁殖,将野生黄精种子不到30%的发芽率提高至80%,还缩短了两年的生长期。”

  铜鼓县是国家生态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8.04%。该县发挥绿色生态优势,围绕构建全生命周期康养体系,大力实施“生态康养+”战略,延伸生态康养产业链,加速推进康养与旅游、文化、体育、农业、医药等产业融合。

  西出铜鼓,记者驱车来到大沩山林场,只见七八名村民正在分拣黄精,堆成小山似的黄精个大肉厚。江西西雅图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陈芬告诉记者,经过九蒸九晒后便是上好的黄精,在市场上走俏得很。

  在金尚康黄精产品旗舰店,黄精糕、黄精酥、黄精片、黄精蜜饯、黄精面条、黄精酒……品类琳琅满目。“铜鼓多花黄精产品种类多、品质好,可以满足不同群体的康养需求。”陈芬说起黄精,便止不住话头,“目前我们种植黄精4200多亩,正全力打造集黄精种植、加工、销售、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三产融合生态康养基地。”

  依托优良的生态和丰富的林下资源,铜鼓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推动生态种植向康养观光延伸,目前共培育出黄精、竹荪、灵芝、羊肚菌、罗汉果等10余种纯天然土特产,其中黄精种植面积突破5万亩,年产值近2亿元。

  “热敏灸、针灸、推拿、按摩……技师增加到8名,仍然忙不过来,有的技师预约排到了两个月后。”铜鼓县热敏灸中心负责人刘林介绍道。傍晚时分,多功能综合理疗室还有3名患者在进行理疗。刘林告诉记者:“去年,中心接待患者6000人次,今年又增加了不少。”

  为满足游客的康养需求,铜鼓县将在汤里森林温泉旅游度假区和大塅镇古桥村各设置一个热敏灸体验点,带给游客更好的康养体验。

  “热敏灸使用的艾条产自大塅镇古桥村。”刘林介绍,古桥村山清水秀,空气清新。记者来到古桥村艾草种植基地,只见绿油油的艾草有一米多高,长势喜人。

  “古桥村从2023年开始种植艾草,目前种植面积有200多亩,由江西中医药大学专家团队全程提供技术指导。”古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聂乐章告诉记者,古桥村还新建了艾草加工车间,引进艾绒提取机、艾柱生产线等设备,实现了从田间艾草到终端产品的全链条生产。

  “艾草是好东西,我们准备开发艾草枕等产品,与汤里森林温泉旅游度假区合作,让游客一站式体验泡温泉、做艾灸、睡艾枕,延伸艾草产业链。”聂乐章说。

  定江河畔花红柳绿,太极拳爱好者们的一招一式如行云流水。铜鼓县“生态康养+体育”产业方兴未艾,1300余名太极拳爱好者练着八段锦,强身又健体。“这几年,我们推动太极拳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乡村,宣传推广康养理念,太极拳已成为‘长寿铜鼓、康养胜地’的新名片。”铜鼓县传统杨式太极拳学会会长田雨林说。

  好山好水好生态,宜居宜业宜康养。铜鼓县连续七年举办江西省群众冰雪运动启动仪式,成功举办环鄱阳湖自行车精英赛、2023铜鼓半程马拉松赛等大型体育赛事。运动与旅游的邂逅,让铜鼓的文旅康养产业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活力。

  铜鼓,正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康养产业发展含金量,全力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兼顾诗和远方、承载美丽乡愁的康养胜地,持续做好“生态康养+”,加快构建全生命周期康养体系。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