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田“拾秋”遵规守矩
2025-11-12 08:44 阅读
丰剑评
霜降之后、入冬之前的一段时间,正是北方蔬菜收获季,南方二晚收割季。近日,河北燕郊一对夫妻自驾前往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在秋收后的农田里捡拾农户遗弃的蔬菜,一天内竟捡回约500斤,包括土豆、白菜、洋葱等,计划用作冬季储备。这一行为被发至网络后,迅速引发广泛讨论。
在南方,历来有“双季”稻收割后老人、孩童下田捡稻穗的习惯。捡稻穗在秋收季节,所以,也叫“拾秋”。稻田收割,无论是过去的人工,还是现在的机收,难免不散落稻穗,在一些倒伏田块,或转角处,机收时会留下更多直立的稻穗。如今,农田实行集约化经营,一户种田大户承包好几百亩,甚至几千亩农田,散落田间的稻穗,他们没时间处理,落在田里也是一种浪费。而农村大部分老人秋闲没事,下田捡拾稻穗,拾得少的,可以喂鸡鸭,拾得多的,还可以当口粮,或者换点零用钱。同样,北方种蔬菜,菜农收菜,特别是土豆类,也有一定遗落,有人捡拾遗落的蔬菜,可以节省一笔买菜的开支。
当然,农田“拾秋”也得有点讲究,“拾秋”要有“度”,要守规矩,也要有序。揆诸现实,一些地方,有的老人“拾秋”不顾安全,一伙老人跟在收割机后面“抢”,令机收人员担心,一旦失误伤人,便得不偿失。在一些地方,种植大户还没收完,有的人就打着“拾秋”的幌子,搞顺手牵羊,成了侵害种植大户利益,从而引发不必要的矛盾纠纷。
按照我国“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传统习惯,农田“拾秋”就是传承“反对浪费”。因此,要实现减少浪费,地方政府要进行宣传引导,像采摘油茶籽一样,根据各地的秋收进度,规定下田“拾秋”的时间,让老人遵规有序“拾秋”,以避免不必要的安全事故和发生矛盾纠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