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中的数字力量:千村万户的智慧蜕变

2025-11-12 10:38 阅读
读友_W4BGHV

引言

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第十个年头,数字技术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渗透到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从东部沿海的智慧农田到西部山区的直播直播间,从北部村庄的数字治理到南部水乡的在线文旅,数字赋能正让传统乡村焕发新的生机。本报道历时两个月,走访全国12个省份28个村庄,记录数字技术如何改变乡村的生产、生活与治理,展现千村万户在数字化浪潮中的智慧蜕变。

一、智慧农业: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

(一)精准种植改写农耕逻辑

清晨六点,山东省寿光市三元朱村的种植户王建军打开手机APP,屏幕上立即显示出温室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土壤墒情等12项数据。"以前种蔬菜全凭经验,现在手机就是'新农具',数据就是'新农资'。"王建军一边操作APP启动滴灌系统,一边向记者介绍。

三元朱村作为我国蔬菜之乡,近年来全面推进智慧农业改造。全村2000多个温室大棚均安装了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环境数据并传输至云端平台。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自动生成灌溉、施肥、通风等精准管理方案,农户只需通过手机即可实现一键操作。"过去一个大棚需要两个人管理,现在一个人能管三个,蔬菜产量提高了20%,农药化肥用量减少了30%。"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说。

在黑龙江省建三江农场,数字技术让大规模农业生产更具效率。这里的万亩稻田配备了卫星导航、无人机植保、智能灌溉等全套数字化设备。农场技术员李刚介绍:"通过卫星定位,拖拉机可以实现厘米级精准播种;无人机根据土壤肥力数据精准施肥,每亩地能节省成本50元左右。"2024年,该农场水稻亩产达到1200斤,创历史新高。

(二)农产品溯源保障食品安全

陕西省洛川县作为苹果优生区,建立了覆盖全县的农产品溯源系统,实现了"一树一码、全程可溯"。溯源系统不仅让消费者买得放心,也为果农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洛川县农业农村局统计显示,2024年全县苹果销售额达65亿元,其中通过溯源系统销售的苹果占比超过70%。

在浙江省安吉县,白茶溯源系统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地茶农通过手机上传茶叶种植、加工等信息,消费者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即可查看茶叶的产地、采摘时间、检测报告等内容。安吉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陈小龙表示:"溯源系统让安吉白茶的品牌价值大幅提升,2024年全县白茶综合产值突破35亿元。"

(三)农业电商打通产销壁垒

"家人们,这是我们刚从树上摘下来的砂糖橘,皮薄肉甜,现在下单,明天就能收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山县陆屋镇,95后返乡青年李娟正在直播间里推销家乡的砂糖橘。镜头前,金黄饱满的砂糖橘挂满枝头;镜头后,打包、发货有条不紊。

灵山县是我国砂糖橘之乡,过去由于销路不畅,果农常常面临"丰产不丰收"的困境。近年来,当地政府大力扶持农业电商发展,建设了农产品电商产业园,免费为返乡青年提供直播场地和技术培训。"现在我们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做电商,我一个月能卖3万多斤砂糖橘,收入超过10万元。"李娟说。

在江苏省沭阳县,电商让花木产业焕发新活力。全县拥有花木电商企业5000多家,网店2万多个,年销售额突破100亿元。沭阳县颜集镇堰下村村民王威告诉记者:"通过电商平台,我们的苗木卖到了全国各地,甚至出口到国外。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回来了,在家门口就能创业致富。"

二、数字生活:乡村不再是"信息孤岛"

(一)网络覆盖拉近城乡距离

"以前村里没网络,想跟在外打工的孩子视频都难。现在好了,光纤直接拉到家门口,网速比城里还快。"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三河村村民吉好也求坐在自家新盖的楼房里,通过视频电话和远方的儿子聊天。

三河村曾是深度贫困村,过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实施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项目,让偏远乡村实现了网络全覆盖。截至2024年底,全国行政村通5G比例超过95%,农村光纤宽带用户达2.8亿户。

网络的普及让乡村居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小布镇,村民们通过手机APP就能缴纳水电费、查询社保信息;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老年人通过线上课程学习智能手机使用技巧;在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女子高中,学生们通过网络直播课程学习先进的教学内容。

(二)智慧服务提升生活品质

"以前看病要跑几十公里到县城,现在在家门口就能让专家看病。"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巴克什营镇村民王秀兰患有高血压,过去每月都要长途跋涉去县城复查。如今,村卫生室安装了远程诊疗设备,通过视频连线,县城医院的专家就能为她诊断病情、调整用药。

远程医疗正让越来越多的乡村居民受益。截至2024年底,全国建成县级远程医疗中心2000多个,乡镇卫生院远程医疗覆盖率达90%以上。此外,智慧教育、智慧养老等服务也在乡村逐步普及。在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郭里镇,乡村学校通过同步课堂与城市优质学校对接,让农村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在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乌镇,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为老年人提供紧急呼叫、健康监测等服务,让老年人安享晚年。

(三)数字文化丰富精神生活

傍晚时分,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回车镇屈原岗村的文化广场上热闹非凡。村民们围坐在一起,通过大屏幕观看最新的电影和文艺节目。"以前晚上没事干,大家要么在家看电视,要么打牌。现在好了,村里有了数字文化广场,我们每天都能来看电影、跳广场舞。"村民周大妈说。

数字文化正为乡村注入新的活力。各地纷纷建设数字文化站、农家书屋数字化平台,为村民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村民通过数字平台学习苗族刺绣、银饰制作等传统技艺;在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数字农家书屋让村民随时能阅读各类书籍和期刊。此外,短视频平台也成为乡村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许多村民通过拍摄短视频展示家乡的风土人情,让更多人了解乡村的魅力。

三、数字治理:乡村管理焕发新效能

(一)智慧平台实现高效管理

"以前村里的事情多,台账乱,管理起来很麻烦。现在有了这个智慧治理平台,村里的大小事情都能在平台上处理,既高效又透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小古城村村委会主任汪玉成指着电脑上的智慧治理平台对记者说。

小古城村的智慧治理平台整合了党建、综治、民生等多个模块,村民可以通过平台反映问题、提出建议,村干部通过平台处理事务、发布通知。"村民反映的问题,我们会在24小时内响应,48小时内办结,办结情况还会在平台上公示,接受村民监督。"汪玉成说。截至2024年底,该村通过智慧治理平台处理村民诉求1200余件,办结率达98%以上。

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黄龙村,智慧治理平台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村通过平台实现了对村内治安、环境、设施等方面的实时监控,一旦发现问题,系统会自动报警并指派相关人员处理。"以前需要10个人巡逻,现在通过监控平台,2个人就能完成全村的治安防控工作。"黄龙村党支部书记仇培东说。

(二)数字赋能基层党建

"通过这个线上党建平台,我们即使在外打工,也能参加村里的党组织生活。"在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在外务工的党员张国强通过手机参加了村里的主题党日活动。

横坎头村是红色革命老区,近年来该村大力推进党建数字化建设,建立了线上党建平台,实现了党组织生活线上线下同步开展。平台不仅能直播主题党日活动、党课等内容,还能让党员在线上交流学习心得、缴纳党费。"线上党建平台打破了时空限制,让流动党员也能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横坎头村党委书记张志灿说。截至2024年底,该村共有党员112名,其中流动党员28名,通过线上党建平台,流动党员参学率达100%。

在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枣园镇杨家岭村,党建数字化建设同样成效显著。该村通过线上平台开展党员积分管理,党员参加志愿服务、学习培训等活动都能获得相应积分,积分情况定期在平台上公示。"积分管理激发了党员的积极性,现在村里的党员都主动参与村里的各项工作。"杨家岭村党支部书记王军说。

(三)村民参与共建共治共享

"村里要建文化广场,大家有什么意见可以在这个小程序上提。"在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淞南村,村委会通过微信小程序向村民征求意见。小程序上线仅3天,就收到了村民提出的20多条建议,村委会根据这些建议对建设方案进行了优化。

数字技术让村民参与乡村治理变得更加便捷。各地纷纷推出村民议事小程序、线上投票平台等,让村民能够随时参与村里的重大决策。在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大成桥镇鹊山村,村民通过线上投票平台选举村委会成员、表决村里的重大事项;在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邓村,村民通过村民议事小程序反映村里的环境问题,村委会及时进行整改。

"数字技术让我们村民真正成为了乡村治理的主人。"鹊山村村民刘大爷说。通过数字赋能,村民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乡村治理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四、挑战与突破:数字乡村建设的前行之路

(一)数字鸿沟亟待跨越

尽管数字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数字鸿沟依然存在。在一些偏远乡村,老年人、妇女等群体由于缺乏数字技能,无法熟练使用智能手机和互联网服务。"我不会用智能手机,网上购物、手机缴费这些事情都得让孩子帮忙。"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常河镇村民王大爷说。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各地纷纷开展数字技能培训。在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政府组织志愿者深入乡村,为老年人、妇女等群体开展智能手机使用培训;在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乡村学校开设了数字技能课程,让农村孩子从小学习数字知识。此外,一些企业也推出了适老化、适农化的数字产品,如大字版手机APP、语音控制设备等,方便乡村居民使用。

(二)人才短缺成为瓶颈

数字乡村建设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但目前乡村人才短缺的问题十分突出。"我们村想搞智慧农业,但找不到懂技术的人才,只能从城里聘请专家,成本很高。"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党支部书记杨长家说。

为了解决人才短缺问题,各地采取了多种措施。在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政府出台了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科技人才等返乡创业就业;在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当地与高校合作,开展数字乡村人才培训,为乡村培养本土人才;在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乡村设立了"数字村官"岗位,负责村里的数字化建设和管理工作。

(三)产业融合需要深化

目前,数字技术在乡村产业中的应用还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环节,与乡村旅游、乡村文化等产业的融合还不够深入。"我们村的旅游资源很丰富,但不知道如何通过数字技术进行宣传推广。"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村民李女士说。

为了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各地正在积极探索。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当地将数字技术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推出了智慧旅游平台,游客可以通过平台预约门票、查询旅游攻略、购买特色产品;在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数字技术与茶文化深度融合,通过线上平台展示茶文化、销售茶叶产品,推动了茶文化产业的发展。

结语

数字技术正以磅礴之势改变着乡村的面貌,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从智慧农业到数字生活,从数字治理到产业融合,数字赋能让乡村变得更加宜居、宜业、宜游。尽管数字乡村建设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政策的持续支持和人才的不断汇聚,数字乡村建设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就。

在未来的日子里,数字技术将进一步渗透到乡村的每一个细胞,让乡村与城市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广。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数字力量的加持下,千村万户将实现更加美好的生活,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将逐步变为现实。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
    每日读报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