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追求天然的汤显祖

2025-11-12 11:01 阅读
徐明

徐 明

  “可知我一生爱好是天然。”汤显祖在《牡丹亭》第十出《惊梦》中,借杜丽娘之口,道出自己一生的崇尚与追求,那就是不事雕琢、自然天成。从字面理解,是杜丽娘从内心升腾的青春憧憬,深层次理解则是汤显祖以一位封建社会女姓的视角,表达出追求自然生态、自由自在理想社会的心声,即对天然美景的渴望与热爱。

  “平原落日尽,白门征马寒。芳柯并渝采,宁云桑叶干?好鸟难蔽亏,啾啾绕林端。绣鞴谁家儿,绿弓蓝薄间。第言飞肉美,谁念报恩环?睥睨瞥空响,应声苏合丸。彼鸟散魂魄,此人含笑颜。凌云起光色,委身空翠盘。”此诗为汤显祖十四岁时所写《射鸟者呈游明府》,从诗中可以看出儿时的他已经知道大自然与生命的珍贵,谴责滥砍桑树、射杀飞鸟、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表达出对自然环境和生命的深情关注和同情。

  原来,汤显祖生于临川城郊文昌里一个书香世家,祖辈一直留下较响的文名,曾祖汤瑄嗜好收书、藏书,祖父汤懋昭精于道家学说,擅长作诗,对汤显祖影响很大,父亲汤尚贤,饱读诗书,创建“汤氏家塾”,聘请理学大师罗汝芳教育汤氏子孙。小时候的汤显祖耳濡目染,很快便能吟诗赋词,在“才子之乡”有了“神童”之誉。加之临川山水秀丽,抚河穿城而过,青少年时期的他喜欢与邻里好友结伴游览,有了山水与人文的滋养,使他留下许多诗词歌赋,第一本诗集《红泉逸草》就收录了他十二岁到二十五岁的作品,而且大部分描绘了抚河及周边自然风景,抒发独特的自然审美情怀,从内埋下爱好自然,关注自然、热爱自然的种子。

  经过时间的沉淀,汤显祖文学成就日益彰显,尤以戏曲创作为最,是一位中国古代戏剧文学之集大成者,他创作的《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牡丹亭》代表了中国古代戏剧文学的最高水平,为他赢得东方的莎士比亚”之美誉,这些成就的取得与他小时候的的梦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后来,无论是在官场展辗,还是戏曲创作,对自然的热爱从来没有停歇。

  “山也清,水也清,人在山阴 道上行,春云处处生。官也清,吏也清,村民无事到公庭,农歌三两声。”汤显祖这首《牡丹亭·劝农》已经家喻户晓。在四季风景如画的浙江遂昌县,汤显祖工作之余来到一个小山村,这里没有城镇喧嚣,只有群山环抱,溪水潺潺,一时兴起,随意吟诵出心中久远的诗句来。那种情景,那种意境,真是未经修饰的纯粹天然。他一边在山路上悠闲行走,一边和热情的村民拉拉家常,有时看到一棵古树干脆坐下来,安静地听着那不息的鸟鸣与泉声,心情自然舒畅起来……眼前清明喜乐的景象,也出现在《南柯记》里,此剧《风谣》一出中,描写淳于棼治理的南柯郡:“何止苟美苟完,且是兴仁兴让。”南柯百姓高唱《孝白歌》,是汤显祖未能实践的政治蓝图:“征徭薄,米谷多,官民易亲风景和,老的醉颜酡,后生鼓腹歌。”可以想见,《牡丹亭》与《南柯记》等作品描写的许多故事,是汤显祖本人的经历。

  中年的汤显祖几经曲折,于1598年调任遂昌县令,除弊政,灭虎患,强盗育青年,每一件都让当地老百姓交口称赞,短短五年时间使一个“斗大县”政通人和,老百姓欢歌乐舞,嬉笑开怀。最值得称道的是他除夕夜释囚回家、元宵节纵囚观灯的举动,是一个典型的轻讼宽刑“案例”。然而,残酷的现实还是迫使他辞官回家,退隐归田以文为器,在戏曲传奇里表达清明政治改良实践。在他离开遂昌之时,民吏挽留,直至建祠纪念,这些在《遂昌县志》均有记载

  晚年的汤显祖坚守“爱好天然”的理想,这在他的生死观和丧葬观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汤显祖除了家规家训谨严之外,还专门写了《诀世语七首》的诗,表达逝后“七免”,即免代哭免僧度免牲祭免冥钱免祭文免崖木免停丧,此诗收录在《汤显祖诗文集》里。汤显祖告诫劝勉后辈办理丧事做到节俭节约,认为牲畜祭祀、滥烧冥钱等旧礼仪,不仅庸俗而且浪费,虽然古今棺木盛殓很正常但他反对选择棺木和墓地的攀比之风,特意交待子孙自己百年之后用沙木板即可,要求一切从简,顺应自然。

  汤显祖以诗为媒,宣示自己对生死豁达的姿态,表明超前的文明丧葬观,可谓振聋发聩,奏响了破除封建丧葬陋习的号角,具有鲜明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和警世作用。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
    每日读报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