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傩的面具

2024-02-05 16:20 阅读
熊盛文摄影作品

傩文化是一种远古的原始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傩文化也是一种特定社会的意识形态,是古代原始社会农耕阶段的意识形态。

原始社会的人们,将遇到的灾害、受到的损失、经历的痛苦都看作是魔鬼作祟。大规模、有声势地驱除或赶走妖魔鬼怪,这在世界各民族中都是盛行的。

除了随时驱邪外,还有种种的定期驱邪。这种行为仪式,便是傩作为文化现象的有力佐证。傩文化不仅中国有,外国也有,只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罢了。

虽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傩由于不断负载新的文化堆积物而变得千奇百怪,但驱邪祈福作为傩最原始的精神始终没有改变或削弱。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傩事便被记入了国家典章,那时每年春季都会在国都举行“国人傩”,秋季举行“天子傩”和“大傩”,在民间则有“乡人傩”。

在贵州安顺还有一种叫“地戏”的傩戏,它源自明清时进入贵州的军队,因此也叫军傩。安顺地戏的显著特点是,演出时"跳神者首蒙青巾,腰围战裙,戴假面于额前,手执戈矛刀戟之属,随口而唱,应声而舞"。

江西是长江流域傩文化留存较多的省份之一,在全国有相当的影响。在江西,有以南丰、上栗为盛,当然其它不少县也有。

傩最兴盛时期是周期,被纳入“礼”的范畴,从而形成国傩、大傩、宫廷傩、军傩、寺傩、社傩、乡傩、族傩、教傩、游傩等。这是南丰石邮村“傩神庙”的傩神像,它旁边的对联自称为“国傩”,但实际属于乡傩。

傩经历了万年的衍变与发展,由傩舞逐步发展成傩仪、傩祭、傩戏、傩画、傩具、傩坛、傩面等各种文化元素,形成了傩系列文化、并幅射进人们的生活中,成为一种风俗风情。

在赣州宁都就有“中村傩戏”,每年有两次演出活动。第一次由农历正月初二到十六日止,第二次从每年的农历九月十一开始至十七日结束。

中村傩戏表演动作简单原始,但粗犷、热烈、火爆,不论演什么角色,都要戴面具,面具由木头雕凿,演员用不同身段动作去区别男女不同的角色。

南丰县石邮村的跳傩,是江西最有名的。石邮傩班始终由8人组成,年纪长者称为“大伯”,为班主,次称“二伯”,依次排序,直至“八伯”。

每年正月初一到十六,为傩班活动期,平时禁跳。活动期傩班每天早出晚归,风雨无阻。

当地居民凡当年新建房屋,家庭分居,家人得病的,都会请傩班跳傩,以靖妖芬。

石邮傩舞表演时间可长可短,速度可快可慢,主要剧目有《开山》、《纸钱》、《雷公》等。

村民请傩班跳傩,除了给红包之外,每年每个村还会指定人家管饭。因为傩班早上从傩神庙出来,要跳到天黑才会把表演用的傩具送回傩神庙供奉。

无论是傩仪、傩祭,还是傩戏、傩舞,都离不开面具。傩面具作为一种特殊的手艺,也是独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傩面具是傩文化的象征符号,在傩礼中是神的载体,在傩舞、傩戏中是角色的装扮。它在傩事中不只是艺术意义上的化妆,更多的是这些活动的灵魂。

傩舞、傩像催生了傩面具,全国不少地方都有傩面具艺人。南丰就有20家傩面具雕刻企业,从事木雕的艺人过百。李春林就是傩面具雕刻的非遗传承人,五六年前我就在他原来的工作室拍过他雕刻面具。

前不久又在他新建的工作室见面,工作室里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傩面具。

傩面具的魅力体现在其造型上独到的艺术处理,它有时并不再现生活中的现实物象,而是反映老百姓对特定神灵的领悟和感受。像这个“傩王”,就给人一种震慑和敬畏感觉。

傩面具注重对角色性格的刻划,个个神情各异。有的温和端庄,有的森严凌厉,有的风流儒雅,有的威武肃穆。

傩面具雕刻艺人用夸张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通过浮雕、透雕、圆雕、线刻等多种技艺的综合运用,雕刻出栩栩如生的众神形象,将人物的性格表现得鲜明生动。

傩面具的着色也很有讲究,单色面具往往显得面目狰狞,彩色面具则给人不一样的感受。不同的色彩既表现人物的性格,也代表对角色的褒贬。

2023年11月,江西省文旅厅在南丰举办了当年全省傩文化展演,这既是一次各地傩舞、傩戏的比试,也是各种傩面具的展示。

与过年走村串户的跳傩不同,这次的傩文化展演的傩面具正神和凶神类傩面具相对较少,多数是世俗人物类的。

这类傩面具可按人物性格分为正面人物和丑角人物,其共同特点是更加接近生活的真实,少有神气和鬼气。

正面人物一般五官端正,眉目清秀,显出淳朴忠厚的个性。

色彩也柔和协调,使人感到十分亲切可爱。

这些孩子们戴的面具,与我们平时见到的孩子,似乎没有什么大的区别。

这位老汉看起来并不像享受人间香火的神祇,而是慈祥温厚的民间老人。

至于这些大头娃娃,和平时常见的表演节目时的娃娃基本差不多。

当然正神和凶神类的面具,就与跳傩时的相似。正神都慈眉善眼、宽脸长耳、面带微笑,而凶神则头上长角、嘴吐獠牙、暴珠竖眉。

想不到的是,傩面具后面的艺人很多是女性,这与跳傩时清一色男人完全不一样。

戴上傩面具后,哪里看得出背后是一位女生。当然美容过的指甲可能暴露她的身份。

这位清秀的姑娘,戴上傩面具后,变成了勇武、威严的神祇。

这位美女的傩面具似乎与她的本相还很接近。

这位中年男子,戴上傩面具以后,肯定会年轻不少。

男孩却分配了一个女角,不知道他愿不愿意。

但戴上傩面具后,“他”就变成活脱脱的“她”了。因此,戴上面具后很多都是假象,离真实面目会有很大差距。

还是让我们看一看傩面具后的真面目,真实生活在我们身边活生生的人。

虽然头巾让他男女难辨,但嘴上的香烟告诉人们,他是一位彻头彻尾的男人。

揭开的傩面具暴露了他真实的面目,也暴露了他真实的性别。

没戴面具的他们,似乎更加自信。

是的,不到万不得已,人们似乎更愿意脱下面具。

这位手抱傩像的老艺人,一脸严肃,充满着对傩神的崇敬。

这位孩子手持傩面具,眼中充满着疑虑。他或许在想,要不要戴上傩面具,戴上它,自己的人生会有什么变化。

盛大的傩文化展演拉开帷幕,舞台上人人都戴着面具,认真地表演自己在戏中的角色。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有时是本色,有时是面具。

舞台上那些形态各异的面具,仿佛穿越千年,传递给人们历史最神秘的古老表情。生活中那些各式各样的无形面具,同样让人应接不暇,得费时费力去揣摩着人们真实的心理。

鲁迅先生说,面具戴太久,就会长到脸上,再想揭下来,除非伤筋动骨扒皮。当然傩面具不是现实的面具,现实的面具更难识别和除去。

(图片:熊盛文摄)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