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科技小院” 打造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新模式

2024-06-12 16:37 阅读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全媒体记者谢梦丽报道:盛夏时节,在距离南昌市30多公里的流湖镇上房村食用菌产业园内,立体栽培的秀珍菇层层叠叠,在精心搭建的架子上竞相生长。看着硕大肥厚的菌菇在菌袋上尽情绽放,丁建新脸上乐开了花。

工人们正在采摘秀珍菇

  “以前培育的秀珍菇,一个菌袋一茬只能产5两菇,通过栽培工艺的改进,现在产量可达到8两,每天采摘8000斤。”看着一排排菌袋,丁建新笑着告诉记者,“产业园的秀珍菇优等品达到85%,年产值达6500万元,这主要得益于种植技术改进!”

  江西农业大学副教授殷华率领科研团队,入驻丁建新公司,协助该企业优化栽培工艺、减少杂菌感染;为加快育种进程,研发菌菇表型参数测定系统,测量时间从之前的5分钟缩短至2秒,有力提升了综合效益。

殷华及其团队成员正在测量菌菇生长情况

  高校老师发挥自身特长,把无数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到乡村和田野,惠及广大农民,这种新型科技服务模式其实在南昌早已实行。记者了解到,南昌从2022年便开始申报,并由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直接审批建立第一家科技小院——江西赣粮再生稻科技小院,由江西农业大学副校长贺浩华带领科研团队进行再生稻优良品种的筛选。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目前,南昌已建有11家科技小院,围绕江西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重大需求,建设了涵盖稻米、果业、水产、油茶等乡村重点产业,按照3个教授、2个常驻研究生的人才配置标准建设。

  科研人员最少需要在企业入驻3年,他们将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转化到广阔的农村,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服务农民和农业产业。小院虽小,力量却大。接地气的科技小院背后,培养出乡村振兴所急需的人才。

  一直负责南昌市院士专家工作的万先勇深有感触。“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农村留不住人才现象十分普遍。农业生产者专业知识不足,导致科技进步难以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和经济收益。”他告诉记者,科技小院的专家及研究生们深入企业做科技服务,建好一个科技小院,就能达到带动一个产业、辐射一大片农村的效果。

  在万先勇提供的数据显示,前两年建立的6家科技小院共转化科技成果16项,申请专利22项。可见,科技小院蕴藏着科技创新的巨大力量,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

  江西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秀敏表示,科技小院为农业科技工作者提供实践机会,了解农村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研究更有意义的学术课题。其次,以“智”惠农业,以“智”助产业,为乡村振兴引来“技术活水”。 

 

编辑:吴梦婷 童文静(实习生) 审核:惟明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