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联盟首次会议,为何在江西召开?

2024-10-24 09:49 阅读
当代江西

以水为名、群水竞秀的江西,一直传承着源远流长的水利文化,传扬着古人与水和谐共舞、智慧共生的深邃哲学。

 

10月24日,首次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联盟会议在赣州召开,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与利用大计。

2个月前,婺源石堨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江西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阵容再添一员。随着越来越多的世界遗产走进舞台中央,江西水利文化正被更多人看见。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首次国际会议为何在江西召开?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又应以何种姿态对话世界?

婺源石堨。婺源县水利局/供图

水是生命之源。《管子》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上古传说盘古死后“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透露出古人对水的推崇,也道出了人类与江河流水生死相依的关系。人类最初的文明大多也是依江傍河而生。

华夏民族起源于黄河流域,古人在水边生存和采集,繁衍后代。随着农耕文明的兴起,人们有了灌溉农田的需求。后来,智慧的先民慢慢学会,通过水利工程来开发利用水资源,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所以“善治国者必先治水”也就成了历代有为君主治国安邦、稳定社稷的大计。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可以说就是一部治水史,百折不挠的华夏民族的治水之功创造了堪称世界奇迹的辉煌。

大禹治水“高者凿而通之,卑者疏而宣之”,成功防御了尧帝时代的大洪水;李冰巧妙利用岷江从峡谷进入平原的河道地形,修筑都江堰,将巴蜀之地孕育成“天府之国”;秦国凿穿泾水,开渠300余里,用含泥沙量较大的泾水灌溉,将土地贫瘠的关中地区改造成岁稔年丰的沃土……这些先人们的治水故事,是中国文明史上闪耀的丰碑。

丰碑之上,江西也占有光辉的一页。江西是水资源大省、农业大省,有大大小小河流3600多条,这些河流从不同的方向汇入鄱阳湖。众河归一湖的特殊水情和重要的农业地位,折射出江西悠久的治水兴水历史。

据考古发现,早在一万年前,就有先民在江西大地上劳作生息;商代时,江西就已有水稻生产与水利活动;到汉代,赣鄱先民开始修堤筑坝、防洪除涝。唐宋以后,江西更是掀起了锁江镇湖、除害兴利的水利开发建设利用高潮。

智慧勤劳的江西人民在数千年的治水兴利史上,不但成就了“鱼米之乡”的美名,还留下了众多福泽至今的宝贵遗产。以水为名、群水竞秀的江西,一直传承着源远流长的水利文化,传扬着古人与水和谐共舞、智慧共生的深邃哲学。

泰和槎滩陂。泰和县水利局/供图

从两千多年前古猺人在上堡修建梯田自流灌溉工程体系到明清在潦河上筑陂抬水灌溉,再到如今立足全省系统谋划灌区建设,江西“以水之善,兴利除害、引流取用”的灌溉水文化耀眼世间。

一项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正是江西水利文化的见证。目前,在全国现有的38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中,江西有5项,数量位居全国第二,是名副其实的水利文化大省。

例如,有“江南都江堰”美誉的泰和槎滩陂,在河水转弯、水流缓慢处拦河筑坝,并以木桩压石为大陂,引导江水,开洪旁注,“乘势利导、因时制宜”,距今已有1000余年历史,目前仍承担着沿岸近5万亩农田的灌溉任务。

始建于唐肃宗上元年间(760—761)的抚州千金陂,1100米陂身将抚河水一分为二,七分水流向主河道,三分水流向旁边的干港,既保证主河道有足够的水量通航,也使抚河下游和干港都有足够的水量灌溉,成为赣抚平原灌溉农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最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婺源石堨,凭借数量多、时间久、技艺高,为世人所称道。婺源现存坝长超5米、水位高差0.8米以上的石堨共计2052座,其中百年以上的有1181座,世所罕见。始建于唐太和年间的潦河灌区,是江南丘陵地区另一座保持较为完整的农业灌溉系统。

崇义上堡梯田。崇义县水利局/供图

至于人们熟知的“世界最大客家梯田”上堡梯田,距今至少有2200年的历史,梯田自流灌溉体系工程形式和布局保存完整,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和考古价值。

这些古代水利工程推动了农耕文明的发展,让江西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基地。宋代至明清,漕粮运输的贡米、朝粮以产自江西的居多,京城以外的大官仓有三分之二设在江西境内。南宋时期,江西提供的朝粮达到全国的三分之一,连素来富饶的江苏一带,都有“三日不见赣粮船,市上就要闹粮荒”之说,江西由此赢得了“江南粮仓”的美誉。

时至今日,江西仍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间断输出商品粮的两个省份之一。同时,发达的水利水运也成就了江西物华天宝、人文鼎盛的荣光。江右商帮曾一度称雄中华工商业900余年,赣鄱大地尚儒之风盛行,诞生了无数名士大家,历史上一度出现了“江西状元冠天下”“朝士半江西”的盛况。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水的丰枯涨落之间,承载着农桑的稼穑丰稔,寄托着民生的仓箱物阜,影响着文明的兴替延续,是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作为人类重要的物质文明工程,灌溉工程遗产是世界文明大观园中的一朵奇葩,在传播文化、传递友谊、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等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世界遗产当何以对话世界,其中大有文章。

向世界讲好中华文明故事。中国灌溉工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民族灿烂文明,凝结着文明卓越智慧。讲好中国世界遗产故事,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精神价值、文化价值、时代价值,把古老中国的东方智慧具象成文明的音符,让鲜活的历史文脉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一扇窗。

传承“天人合一”的深邃哲学。古语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古人的生态伦理蕴含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理念,这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发扬“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理念,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真正把“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美好故事写满大地原野。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也是世界文明的共同记忆,它架起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人类文明由不同地区的不同种族、不同民族共同创造的,文明形态无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在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基础上促进文明互鉴互通,推动各文明交流合作,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让多样性成为人类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的源泉。(朱燕红)

 

编辑:李坚

审核:倪旻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