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时评:塑形铸魂,让传统村落“活”起来
10月13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召开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推进会。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国将进一步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力度,推动传统村落纳入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组织开展中国传统村落调查评估,完善法规政策标准,进一步强化制度保障。
传统村落,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文化艺术结晶和民族地域特色,是连接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重要桥梁。实践表明,不断提升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水平,既能护住传统村落中各类文化遗产的“形”,也能守住传统村落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魂”,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创立完善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制度,抢救保护了一大批历史文化遗产,大幅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营造了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截至目前,我国共有8155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并实施了挂牌保护,16个省份将5028个村落列入省级传统村落保护名录,保护55.6万栋传统建筑,传承发展5965项省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价值最丰富、保护最完整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
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必须科学谋划、精准施策。从现实来看,传统村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库”,必须坚持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有效保护村落的历史风貌和文化遗产,切实让传统村落的“生命力”更强。一方面,要进一步推动活化利用,继续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补足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发展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持续开展“设计下乡”,提升建筑质量安全和居住品质,让传统村落的“烟火气”更旺。另一方面,要坚持全域谋划、连片打造,把田园、水系、村落、建筑作为整体进行谋划、保护和建设,带动周边村落、特色节点等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努力走出一条保护与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美美与共、与村民富裕同频共振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每个传统村落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面向未来,让我们深入挖掘各村落的民风民俗、传统手工技艺等文化内涵,为每个村落找到差异化发展路径,让村落“活”起来、“美”起来,让历史文化在保护中更好传承,让乡村景色更美丽、文化更兴盛。
(大江时评特约评论员 何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