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老兵讲抗日往事丨百岁抗战老兵牛明洲18岁投身革命,他诠释了何为“铁骨柔情”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付睿报道:夏风轻拂,晨光透过落地窗洒在抗战老兵牛明洲身上。今年100岁的他坐在轮椅上,银发与阳光交织,身后廊道静谧洁净,勾勒出一幅岁月静好的画面。这位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用一生诠释了“铁骨柔情”。
1925年,牛明洲出生于山东威海文登县(现文登区)一户普通农家。家中六兄妹与父母、祖母、叔叔共十口人,靠着几亩薄田维系温饱。
1938年,日军的铁蹄踏破齐鲁大地的宁静,13岁的牛明洲目睹村庄被焚毁,家国仇恨刻骨铭心。记忆穿透八十年时光依然锥心刺骨,“对日本侵略者的恨,那是刀子刻在骨头里的!”牛明洲回忆说。他参军前,曾多次见到八路军的变化:初见时战士们脚穿草鞋、手持红缨枪,与百姓无异;数月后再见,灰布军装、大刀红缨,气势如虹;再一次又是几个月后,队伍扛起钢枪、兵强马壮。
革命的火种在牛明洲心中点燃,1943年4月,年仅18岁的他,与同村伙伴毅然参军,加入八路军。
参军后,牛明洲经历大小战役十余次,迅速成长为战斗骨干。在胶东“麻雀战”中,他所在的部队武器简陋,却以苏式“水连珠”步枪和缴获的破枪为武器,依托地形与日军周旋,设法逼退进犯之敌。
在娘娘岭阻击战中,面对黑压压的日军,牛明洲与十名战友垒碉堡、埋地雷,凭借山里浓雾掩护三次击退敌军冲锋,硬是靠着地雷和红缨枪,守住了孤塔阵地。此役后,在1944年1月,牛明洲因作战勇猛,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记者注意到,在一张泛黄的《入党志愿书》复印件里,19岁青年牛明洲清秀的字迹依然清晰:“愿做革命螺丝钉,永远跟着党走。”
牛明洲参加抗战近三年,负伤十余次,体内有七处弹片伤痕。战火的洗礼,锤炼了他的铮铮铁骨。抗战结束后,他随部队参加解放战争。后来,又参加抗美援朝。参军以来,牛明洲从班长、排长、副指导员到营副教导员,屡立战功。
他的右脚踝至今留着一块弹片疤痕。这道疤痕让牛明洲记忆犹新。1946年,辽宁海城的遭遇战,时任排长的他冲锋在前,为掩护战友,遭遇敌军炮击,弹片深深嵌入骨肉。
1958年,带着累累战功与伤残转业证的牛明洲转业来到江西,先后在化工局驻南昌下属单位、江西第二化肥厂(以下简称二化厂)任职。
在二化厂建厂初期,牛明洲先任厂革委会副主任,后任副厂长,厂里人都亲切地称他“牛主任”。他为人正直,在“抓革命、促生产”过程中,心系职工冷暖。当二化厂遇到生产困难时,他拄着拐杖与工人同吃同住,深得职工好评。
时光如梭,牛明洲离休四十余载,他始终保持本色,坚守“三不”原则:不向组织提要求,不搞特殊待遇,不占公家便宜。如今,他虽行走不便,仍婉拒组织照顾,坚持独立生活。
采访时,记者在牛明洲家中一面斑驳的墙上,看到挂着三幅地图,分别是“抗战时期的山东根据地”“解放战争行军路线”“新余城市地图”,书柜上则是堆积如山的书报。牛明洲说,他每日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看报、关心时事。
2008年汶川地震时,牛明洲捐出1万元积蓄;2010年玉树地震时,他再次捐款1万元。2019年,他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以及“解放东北”“独立自由奖章”“解放北京”“抗美援朝”“解放华北”“全国人民慰问人民解放军纪念章”等14枚奖章、勋章、荣誉章、纪念章等,毫无保留地悉数捐给了新余赣西抗战博物馆,他仅保留1枚“抗战胜利75周年纪念章”留作纪念。2021年,他荣登“中国好人榜”。
从战火到和平,他以血肉之躯筑起民族脊梁;从离休到暮年,他以淡泊之心诠释共产党人本色。
(鸣谢:新余市退役军人事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