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义古村群积淀千年堪为赣文化“瑰宝”

2022-04-01 15:40 阅读
江西晨报

  传统村落被称为“民族的记忆”,是古时农耕文明和乡土文化的重要缩影。在丘陵绵延、河湖广布、地貌类型多样的赣鄱大地,勤劳智慧的先民依据地形地势,建造了形态多样的古村落。就目前来看,江西境内有15000多个村落,其中历史悠久的古村落不在少数,安义古村群便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千年古村集群。

  

▲安义千年古村群处处彰显深厚的赣文化底蕴

  安义古村群位于南昌市安义县南面约10公里的西山梅岭之麓,由京台、罗田和水南三大古村落组成,面积约3平方公里。这里有规模宏大、保存完整、雕饰精美的古建民居,至今传承着众多传统民俗活动,是远近闻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穿行在错落有致的明清古建筑间,可一览赣派建筑,体验赣地民俗,感受赣商文化底蕴。

  三大古村呈“品”字形排列

  构成鼎足之势

  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江西各地景区游人如织,其中安义古村群人气爆棚,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兴致勃勃地在古村中尽情游览,感受着千年历史积淀下来的古村魅力。记者了解到,安义古村群由罗田、水南、京台三大历史名村连缀而成,三村呈“品”字形排列,构成鼎足之势。

  在这三大古村中,属京台村历史最为悠久。安义县博物馆馆长刘领光告诉记者,京台村主要有刘、李两大姓。其中刘姓村民为汉代学者刘向的后裔,在初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开基祖迁居于此;李氏之祖则是在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69年)由朝廷授封而落户于此。此后,两姓村民和谐相处了数百年。

  罗田村的建村时间稍晚于京台村,至今也有1200余年历史。据介绍,该村居民均为黄姓,传为祝融帝后裔为避战乱,于晚唐广明年间(公元880~881年)由湖北蕲州迁徙至此。至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罗田村黄氏分支后裔在水南村开新基拓新村。此后,三大古村落鼎足而立,共同组成了“安义古村群”。

  百余栋古建朴实典雅

  具有赣派建筑风格

  在梅岭之麓,罗田、京台、水南三大古村临水而建,千余年间生生不息,并留下了百余栋明清古建筑。这些白墙黑瓦的古建筑在风雨的洗礼下,有的已经满目疮痍。走近它们,古风朴朴、古韵悠悠,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流露出赣派建筑风韵。

  据了解,受江右文化传统和地理位置等众多因素的影响,赣派建筑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讲究布局简洁、朴实典雅。刘领光告诉记者,安义古村群的古建筑是赣派建筑的典型代表,其规模宏大、保存完整,古牌楼、古戏台、古民居等点缀于古村各处,建筑之上的马头墙、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高脊飞檐等细节,处处彰显着深厚且独特的赣派建筑文化。

  在安义古村群百余栋明清古建中,属罗田村的“世大夫第”最为典型。这栋古建筑创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内有厅堂12个、厢房36对、起居室108间、天井48个。其屋顶有硬山顶和半坡顶组合构成的天井,墙体为井圈式,两侧山墙建成马头式风火墙,具有明显的赣派建筑风格。

  精湛雕刻全国罕见

  堪为民间雕刻艺术殿堂

  漫行在安义古村群的百余栋古建筑之间,犹如走进了一处民间雕刻艺术殿堂。这里的木雕题材十分丰富,主要可分为三类:一是“吉祥图案”,如“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二是戏曲人物、古代英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三是飞禽走兽、植物花草等;四是直接反映人们现实生活的题材,如耕地、织布、经商等。

  谈及安义古村内的雕刻艺术,绕不开水南村中的雕刻。记者了解到,水南村现存20余栋古民居,所有门窗楣柱的雕刻花型没有一件重复,“百鸟图”“百花图”“百鼠图”“百福图”等都是代表性作品。其中,“百福图”共雕有100只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蝙蝠。在古代,“蝠”通“福”,“百蝠”即“百福”,寓意风调雨顺、福气满堂。据悉,这幅构思奇妙又颇具浓郁中国文化特色的作品,被誉为“中国古木雕一绝”。

  此外,在安义古村群内,现存有匾额300余幅,几乎覆盖到每一幢古建民居。这些匾额大多雕刻工艺精湛、艺术性较高,其中有一部分运用了当地传统的匾额雕刻技艺。据安义匾额书法雕刻传承人邹双印介绍,过去当地许多人家都从事匾额雕刻,所创作的匾额雕刻作品备受青睐,前清时期曾享誉江南,村中遍布的匾额即彰显了这一深厚的文化底蕴。

  古村因赣商而兴

  处处彰显赣商文化

  一直以来,安义千年古村群被认为是典型的赣商文化古村落。对赣商文化有着深入研究的南昌大学博士生导师陈东有告诉记者,安义千年古村群因赣商而兴,从村中的古建筑、古传说和古风俗中,都可以管窥曾经盛极一时的赣商文化。

  据介绍,安义古村商业集镇的形成便是源自于赣商万寿宫文化。万寿宫是“江右商帮”的标志,古时每年农历八月初一,九江等地的商客都会来到南昌西山万寿宫拜谒,罗田村便是必经之地。这不但为其增添了人气,也为从事各种商贸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村中前街、后街、横街三条商贸街道就是由此兴起的。

  陈东有告诉记者,江右商人在从商实践中创造了艰苦创业的文化品格,也讲究“诚信”“贾德”“济民”等思想,这些文化特征也体现在安义古村的一些斑驳古迹当中。记者了解到,“世大夫第”的主人黄文秀出生贫寒,从小在吴城牙行做伙计,凭借着自己的打拼最终成为典当行老板。艰苦创业发家致富后,他衣锦还乡,建造了恢弘的“世大夫第”。

  江右商人的“贾德”“济民”等思想则体现得更为明显。据介绍,为了造福桑梓,衣锦还乡的安义商人常常捐资办学、兴办祠堂。其中,罗田村号称“十甲大全”,十甲都慷慨倾本甲财资,甚至捐钱、捐田、捐房大力兴办义学,使得村中读书声不绝如缕。此外,古村群的黄氏、刘氏祠堂也都是由商人捐资兴建。

  传统民俗文化丰富多彩

  文旅结合弘扬古村文化

  安义古村群三大古村遥相毗邻,千余年来人们创造了丰富的民俗文化,这些民俗文化是古村生生不息的重要表征。我省民俗专家黎传绪告诉记者,在安义古村群,存留着众多古戏台,依托于此,古村至今传承着舞龙灯、耍狮子、高腔唢呐、十八般锣鼓、三脚班、采茶戏等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

  除此之外,民以食为天,在安义古村群,人们还创造了许多舌尖上的饮食风俗。其中,在一些节令和喜事中,当地都有做米饼为庆的习俗。记者了解到,根据不同节令和喜事,安义古村群主要流传着春饼、清明饼、重阳饼、上梁饼、添丁饼、三朝饼等,每一种米饼都蕴含着独特的寓意。

  采访中记者发现,为了弘扬安义古村文化,当地尤其重视“文”和“旅”的深度结合。除了大力挖掘古村内老建筑的文化内涵,景区体验活动也尽可能地与古村文化相互结合。如在每年春节期间,古村都会将乡村赶集、舞龙迎客、炒货现做、年货自制、板雕年画、古祠祈福、流水长宴、绣球招亲、古戏欢唱等传统民俗节目融于一体,使游客通过亲身参与,沉浸式地感受古村传统新年的热闹氛围。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
    每日读报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