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八大山人为什么找到了黄庭坚?

2022-06-16 11:12 阅读
平常心得

 

       1666-1678年的10多年间,就在八大掌握了董其昌的清淡飘逸的时候,政治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清廷统治日趋稳定,其统治手段也从单一的军事镇压转向软硬兼施,特别是采取怀柔笼络的政策,这样一来,八大山人就碰上了还不还俗的纠结,因而,心情紧张,心绪不定,心潮起伏,思想斗争激烈。在书法上,董其昌式的柔美娟秀表达不了他的情绪与情感,因为其清淡雅致显得过于柔媚秀逸,甚至有些媚态,因此遭到张瑞图、王铎、傅山、倪元璐等明末四大书法家的抵抗,八大也觉得董其昌的书风不称心,不顺手,于是,他把视线转向黄庭坚和米芾。

    黄庭坚(1045~1105),号山谷道人,和八大一样,也是江西人,江西修水人,宋代文学家,江西诗派创始人,也是著名书法家,和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的书法曾风靡朝野,他的存世墨迹以行草为多。书法风格特点十分明显:一是中宫外放,字的中间紧凑,外部张扬,笔画较长,长横、长竖、大撇、大捺,向四面辐射;二是行笔果断、自然,书写中不断出现的浓墨重笔,表现出豪峻傲岸的风神、沉着痛快的节奏;三是整体观看效果更加惊人。黄庭坚的字一般不可从个体欣赏,而要从大局上观看,从整体上欣赏,才能看出恢宏。

    关于黄庭坚的书法,曹宝麟先生曾说:黄氏之行书给人的印象总觉得有一股郁勃不平之气在字里行间冲决激荡,仿佛破纸而出。那杀纸极重的力度和拗折恣肆的线质,简直可以看作是他不屈不饶倔强性格的象征。[1]

       1674年,八大49岁的时候,黄安平给八大画了《个山小像》。从那一年开始,八大陆续在这幅画像上题写和书写了几段题识,集中地展现了八大山人在这一阶段的书风面貌。在这幅作品上,他写了篆书、隶书、章草、行书、真书等六种书体,似董其昌,又兼融黄庭坚、米芾两家的书法特点,其功力之深,令人惊叹。比如个山自题那四个字,就明显地具有黄庭坚那种长枪大戟的特征。

     约在8年后,即1682年左右,八大57岁时书写了这幅《行书刘伶酒德颂卷》[2]                           

   

    行书刘伶酒德颂卷》(局部),《八大山人全集》第1册第42页。

    这幅《行书刘伶酒德颂卷》纸本墨笔,纵25.7厘米,长达5.3米,是一幅很长的长卷。写的是——

    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榼提壶,唯酒是务,焉知其余。有贵介公子,缙抻(绅)处士,闻吾风声,议其所以,乃奋袂攘襟,怒目切齿,陈说礼法,是非蜂起。先生于是方捧罂承糟,衔杯漱醪,奋髯箕踞,枕曲籍(藉)糟,无思无虑,其乐陶陶。兀然而醉,恍尔而醒,静听不睹雷霆之声,熟视不见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若江海之载浮萍。二豪侍侧,焉知蜾蠃之与螟令(蛉)。

    刘伶,西晋沛国(今安徽宿州)人,竹林七贤之一,由于当时社会动荡,统治者翻云覆雨,文人常遭驱使迫害,有些人或借酒浇愁,或以酒避祸,或以酒后狂言发泄不满。刘伶嗜酒如命,不拘礼法,写《酒德颂》,就是反映晋代文人消极颓废遁世、蔑视名教礼法、向往自然逍遥的心态。后世文人爱写刘伶的《酒德颂》,如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都录写过刘伶的《酒德颂》全文。

    八大山人用黄庭坚的书法风格来抄录刘伶的《酒德颂》,也是要借刘伶这杯酒,来浇自己心中的不平之块垒。所以,八大在右上角钤有一枚其喙力之疾与的白文长方形起首印。在结尾钤有驴屋人屋的白文方形印、浪得名耳的白文方形印各一枚。

 

    另外,八大在结尾处还特意题上右《酒德颂》  仿山谷老人书 的字样,山谷老人,就是指黄庭坚:

行书刘伶酒德颂卷》(局部),《八大山人全集》第1册第42页。    

    这是八大题识仿临前人的最早书法作品。为什么要仿黄庭坚呢?八大学习董其昌的书法,已有多年,已经是一位出类拔萃的书法家,这时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引发了他的心绪波动,进入一种躁动烦躁期,他在书法上想要摆脱董其昌的绢秀柔美,于是,他找到黄庭坚的书法风格,这幅《行书刘伶酒德颂卷》就表现了这一企图。

    这幅《行书刘伶酒德颂卷》,整体气势宏大,深得黄庭坚大字行书纵横恣肆之神妙精髓,具有浓郁的黄庭坚风格

    字形、用笔出之以黄庭坚体貌,字字坚挺,墨渍厚重结实,转折处用笔刚劲,用笔取涩势厚重而雄健,字态左低右高呈奇崛之势[3],豪迈中露锋芒,性情极尽放任挥洒。

    笔画与结体充分把握了黄庭坚幅射式书体的精髓,中宫敛结,向四周幅身之法。中宫紧结,笔画外放,长撇大捺,长枪大戟,点画呈幅射将向四周扩张,几乎每一字都有一些夸张或拉长的笔画,并以气力送出,既沉着又痛快,紧密的字形中忽然带出一笔长长的线道,令人眼睛为之一亮。

    八大的《酒德颂》的笔法还明显受到米芾的影响,有些字结构也几乎照搬米芾的作品。[4]

    八大山人是一位创新能力极强的画家、书家,这幅作品虽然标明是仿黄庭坚,但也有了八大山人自己的风格:

    首先,除个别极伸展的纵长笔画外,较少出现黄字特有的笔画行进过程中的波动起伏,相反,更多的是峻峭爽利的笔法,显然这是从米芾那里学来的。

    其次,在结体取势上,大量使用了向背、正欹等方法,字势多陡峭峻险,右肩耸拔[5]。如字,八大把右边一点压得很低,并将点加长成线,使字的右上部疏朗别致。再如字,也是将右边的下压,造成左耸右跌,取得空灵奇伟之势。

    第三,等变形异体字的写法。

    第四,进一步夸张了黄庭坚银钩虿尾的写法,将黄体的横撇长拉变为短撇急出,将”“的擢笔进一步拉长以夸张取势。[6]返俗的八大以斩钉截铁的用笔和奇拗的结体发泄心中多年的抑郁,初步表现了不为法拘的个性风神。可感受到走出佛门的八大在用沉着痛快的笔法和险峻峭拔的结体来宣泄多年的内心苦闷。[7]

 

本文是对拙著《不语禅——八大山人鉴赏笔记》第6篇第4节的改写。

       [1][3]转引自刘文海:《至味出以淡泊 纤浓寄于简古——八大山人书艺管窥》,《八大山人研究大系》第八卷·下,江西美术出版社2015年版,第127页。

        [2]这件作品虽无年款,据王方宇先生研究,署“驴”款的作品多出自16811684年之间。    

 

 

[4]邱振中:《八大山人的书法艺术》,转载于《八大山人研究大系》第八卷·上,第16页,江西美术出版社2015年版。

[5]邵仲武 张冰:《八大山人的书法艺术》,转载于《八大山人研究大系》第八卷·上,江西美术出版社2015年版,第70页。

[6]胡光华:《八大山人书法的艺术风格》,转载于《八大山人研究大系》第八卷·下,江西美术出版社2015年版,第75页。

[7]李一:《八大山人的书法之路》,转载于《八大山人研究大系》第八卷·上,江西美术出版社2015年版。

 

作者:姚亚平
编辑:陈婷 审核:李薇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
    每日读报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