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的草书创新了哪些新特点?

2022-06-16 11:16 阅读
平常心得

1690年以后,八大山人确立了自己书法创作的个人风格。从此,直到1705年去世,他创作了众多杰出的书法作品,包括行书、草书、楷书等各种书体。

中国书法讲究学习古人,传承传统,同时更讲究创新突破,要能自作主张,要有自家面貌。[清]梁巘说“学古人书,须得其神骨、魄力、气格、命脉,勿徒貌似而不深求也。”(《学书论》)“学古人须得其神骨,勿徒其貌似。”(《平书贴》)中国书法家都十分注重临习古人字帖,但强调要把握原帖的精粹原意。如果“学书全无贴意,如旧家子弟,不过循规蹈矩,饱暖终身而已。”([清]钱泳《书学》)所谓“自运在服古,临古须有我。”随人学人成旧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八大山人就是这样一位书法大家,他既刻苦学习传统,努力追寻古人,又独树一帜,自成一体,创造出劲健流畅、纯朴圆润、点划流美、挺蹈遒劲的风神与面貌,特别是在行书和草书形成了“八大体”特点。

那么,八大山人的草书创新了哪些新特点呢?

1、用篆书的笔法来写行草。八大的行草多见篆书的笔法:中锋,秃笔,藏锋,自然起截,没有逆起,也没有搭锋,只是用一种很单纯的蹲锋入纸,像徒手画出的线条一样随意,了无藏头护尾之态,笔锋的落、起、走、住、叠、围、回,都藏蕴其中,而不着痕迹,藏巧于拙。这种笔法就造成了笔画线条的走向很有方向性和趋势感,或直或曲,转折圆转,很少有突然的“急转弯”或“急刹车”。线条也没有太多的起伏变化,圆润厚实,用墨浓而不燥,全无丝毫火气。

2、笔画具有篆书的线条化。从外轮廓看,八大的书法线条均匀,粗细都差不多,整个线条两边的边缘几乎是平行的,柔和、平滑、干净,不拖泥带水,但柔中有刚,绵中藏针,好像是拿着锥子在沙上画一样,或像用硬笔画出的线条一样。

从线条的质感来看,八大书法的线条如长风飘带,或九曲婉转,或长驱直入,有韧性、有骨气、有性格、有精神,给人以清新、淡泊、独特的美感,用笔圆劲,筋骨内含,神气内敛,内在的活力生生不息。有人把八大书法的这种笔画线条说成是“蚯蚓体”(任道斌:《美术的故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7页),十分贴切、传神、形象地说出了八大书法的特征。

3、控制行笔节奏,减缓运笔速度、沉着稳健。

这一点似乎有点奇怪。草书本来就是要写得快,没有速度,那还叫草书吗?在一般人的印象里,所谓草书,往往跟狂饮大醉、疯疯巅巅、大呼小叫,奋笔疾书连在一起。比如怀素的狂草,其运笔的速度惊人。李白曾专门有诗述说怀素的狂草速度:

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

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山中兔。

……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

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

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

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

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

 

八大草书向怀素学习,对怀素狂草的速度特别注意,多次临写李白描写怀素的这首诗,强调怀素草书的速度。但八大本着“我师此义不师古”的态度,创造出与前人完全不同的新面貌。我们这里把他两次临写的作品列举、对比如下:

《书画合璧卷》,《八大山人全集》第3册第538页。             

《书画合璧卷》二开之二《草书李白歌行》,《八大山人全集》第3册第635页。

 

八大山人将篆书的笔法来写草书,就必然要面对和处理运笔速度的问题。八大多次临习怀素,并书写李白描写怀素狂草速度的诗,这也反映了八大山人对草书速度的重视和看法。这两幅强调怀素草书速度的作品,都与所谓狂草有着不同的面貌,这正是表达了八大对草书速度的自己的看法。

八大草书的基本用笔,是以中锋行笔为主,腕力和指法用得比较少甚至不用,以用肘、臂和肩膀之力为主,这样一是行笔范围较大,用笔转折圆劲,转笔的灵活性较弱;二是行笔节奏一以贯之,变化不大,不作大幅的提、按;三是用墨圆润饱满,圆浑劲健,从而形成整体的韵律美。

4、章草书体,书风高古淳厚。八大山人的草书,带有很强的章草味,字字独立,很少牵连挂丝。

八大山人经常临习索靖、张芝等人的草书,因为索靖、张芝是晋汉,又都是章草高手, [清]朱和羹说张芝的“临池之法:不外结体,用笔。结体之功在学力,而用笔之妙关性灵。苟非多阅古书,多临古贴,融会于胸次,未易指挥如意也。能如秋鹰博兔,碧落摩空,目光四射,用笔之法得之矣!”还说“魏晋去汉未远,故其书点画丝转自然,古意流露。”(《临池心解》

八大正是通过章草的把握,来追寻晋汉古风,他不管是笔画特征、书体面貌,还是精神气象,都比元明以来绝大部分书法家都更接近晋人风范。

比如,前面已举一例,八大山人在1702年写过《书画册》12开,其中有《临索靖<月仪帖>》六开,但如果与索靖的《月仪帖》对照一下,就会发现两者差异很大。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元明人所书章草,不过是楷书的按顿加上隶书的飘尾,而《月仪帖》世传刻本已经掺入了过多的楷书意味。在这种情况下,八大山人坚持用自己所领悟的“晋人笔法”临写章草,秃笔书写,含蓄圆融,大巧若拙,简净率意。如果把八大山人临本与汉简上的章草相比,在笔致、气息上确有神似之处。当时人们不可能见到汉代章草墨迹,这显示出八大山人通过历史脉落中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品来捕捉传统文化特点的能力。

5、行草相间,结构上的冲突和风格上的融通形成视觉冲击力与美学感染力。八大山人的行书作品中经常夹杂一些草书,草书作品中也经常夹杂一些行书。这种行、草夹杂的情况在宋代以来就开始出现,主要是在草书中夹杂与楷书有关的行书笔法,在明代草书中已经成为惯例。但在八大山人的作品中,强调的首先是结构。他把行书与草书并置在一起,造成结构上的某种冲突,同时再用一种圆转的笔法将它们统一在作品中,从而展现出新的面貌。

就以八大山人草书的代表作《草书诗轴》(1696年)为例。这件作品线条推移的节奏变化不明显,二是以圆转的线形与笔法为基调,三是大草简略而开张的结构,特别是字结构内部的大面积空间,既调整了作品的空间节奏,平添了顿挫,又能和其他元素融贯成一个整体。这在历代草书中都是独树一帜的。

 

本文是对拙著《不语禅——八大山人鉴赏笔记》第6篇的加写。

 

作者:姚亚平
编辑:陈婷 审核:李薇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
    每日读报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