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的草书是向谁学的?

2022-06-16 11:17 阅读
平常心得

      中国书画理论强调,书画练习必须学习前人,[]秦祖永《绘事津梁》说:如果不效法古人,就是人走夜路,没有烛光照明,就没有入路。所以,初学者必须先从临古入手。[1]王澍在《论书剩语》中把这种对前人的学习强调成一个书家的出处与来路。他说:作一字,须笔笔有原本乃佳,一笔杜撰便不成字。如果没有出处,则会显得来路不明,来路不正,就有点形迹可疑。

 

    八大山人的草书,水平极高,既有自家风貌,又有出处和来路。八大的出处和来路是什么呢?我们首先想的是唐,然后是晋,最远是汉。八大的出处是中华书法的传统基因,八大的来路就是中国书法的历史深处。

    中国书法理论,学习书法,就要向前人学习,且要向多人学习,不熟前人则不成字,熟一家则无生气。学一家书,知其好而不知其恶,学诸家书,好恶了然矣。”“只学一家,学成不过为人作奴婢;集众长归于我,斯为大成。(《翰林粹言》)

    八大山人正是如此,他非常重视学习前人,且不是只守着一个门户,而是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八大的草书至少跟三个人有关,即:唐代的怀素、西晋的索靖、东汉的张芝。

 

1、八大的草书与唐代的怀素

    怀素生于737年,卒年不详。自幼出家,尤好且善“狂草”,与张旭齐名,后世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怀素与李白、杜甫等人都有交往。

    怀素的传世墨迹有《论书帖》、《自叙帖》、《苦笋帖》和多种《千文帖》等。

    怀素的草书实际上有两种风格。比如《自叙帖》,连笔迅疾,转折萦带,急转取势,纵横回旋,通篇如长江大河奔腾而下,一泻千里,似骤雨旋风翻滚飞舞,气势浩大。其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其笔势狂怪怒张,放纵飘逸,神采飞扬。[唐]吕总《读书评》中说:“怀素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

    怀素的草书还有另一种风格,比如他在793(唐贞元九年) 为东陵圣母写的《圣母帖》,内容是晋代杜、康二仙女蹑灵升天、福佑江淮百姓的故事。《圣母帖》是怀素晚年由骤雨旋风、绚烂之极而复归平淡古雅的通会之作,故历来为书林所重。

    与《自叙帖》相比,《圣母帖》较为规范:从笔法上看,运用了篆书技巧,多用中锋行笔,少用笔尖运转,故笔法圆融,笔道苍劲浑朴,线条遒劲圆转,温润古健,富有弹性。从字法上看,点画简约凝炼,较少牵丝连绵。其字与字不相连属,字态大小参差,均不逾字行的排列。从风格上看,《圣母帖》以心立法度,沉著顿挫,尽脱火气,通篇犹如一瓣心香,肃穆与尊崇。

       []梁巘在《承晋斋积闻录》中说: “怀素《圣母帖》圆浑古茂,多带章草,是其晚年笔,较《自叙》更佳,盖《自叙》犹极力纵横,而此则浑古自然矣。怀素《圣母》乃其诸帖中之最佳者。”注意,梁巘在这里特意强调了“多带章草”的特点,正因为《圣母帖》既吸收了“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神采,又兼容了汉代草隶之笔于一炉,所以,它是怀素的里程碑之作。

    我们再来看八大对怀素的临习。八大《临古诗帖册》十四开之四《临怀素书》,虽然八大是按照自己的风格写,写出来的字形与怀素并不完全一样,但怀素狂草的影子还是在的。                           

1072年《临古诗帖册》14开之4《临怀素书》,《八大山人全集》第4册第865页。

    八大山人还临写过怀素另一种风格的草书代表作《圣母帖》:

    《圣母帖释文卷》,《八大山人全集》第4册第810页。

    可见,八大对怀素两种风格都有关注和临习,但我们更要强调八大对怀素《圣母帖》的临写。八大为什么更注重临写怀素的《圣母帖》呢?我们弄清楚了这一点,就会明白八大为什么写得不像狂草、却能抓住怀素晚年草书的精髓。

 

2、八大的草书与晋代的索靖、汉代的张芝

    八大在抄录怀素《圣母帖》(文字略有不同)之后,钤一枚八大山人的朱文无框屐形印,又钤一枚朱文长方形的蒍艾骑缝印,以示这篇书法作品另起一段了。然后自题了一段话:

《圣母帖释文卷》《八大山人全集》第4册第811页。

    “绿天庵自序,《千文》等帖醉书,一本于张有道之玄,惟《圣母帖》醒书,得索幼安与张有道之整。因想见汉二家书法,皆生长酒泉州郡,一去而为属国,绿天庵书,那得不珍重之?戊寅小春八大山人题于在芙山房”。

    这段自题不但书法漂亮,内容也有意思。我们解释一下这段话。

      “小春,指农历十月,即“小阳春”。“戊寅”,即1698年,那一年八大山人73岁。可见,这篇书法作品和这篇后记代表了八大山人晚年的书法认识和水平

    “绿天庵”,即指怀素,怀素曾将弃笔堆积掩埋,号称“笔冢”。又广种芭蕉,用蕉叶当纸练习书法,并名其居曰“绿天庵”。怀素好饮酒,每当酒酣兴起,不分墙壁、衣物、器皿、蕉叶,任意挥写,时人谓之“醉僧”。自言得草书三昧,时人称之“狂僧”。

    什么是《千文》(还有《自叙帖》)醉书?什么叫《圣母帖》醒书呢?就是说怀素的草书有两种风格。这种分类是八大对怀素草书的认识,也为八大的书法选择的一个根据。

    “索幼安,即指索靖(字幼安)。“张有道,即指张芝,字伯英,因淡于仕进,朝廷以有道征不就,时人尊称其张有道

    八大山人临习怀素的草书,尤其重视怀素的《圣母帖》。为什么?因为《圣母帖》与晋朝的索靖、汉代的张芝有关,由此可见二家书法

    索靖流传后世的书法作品《月仪帖》就是章草名帖,字数逾千,书法法度森严,锋芒尖锐,骨力非凡。八大特别注重索靖的字字独立,用笔含隶书笔意,张力很强。正如索靖于《草书状》中所言:若举翅而不飞,欲走而还停。[2]言不中矩,圆不副规。……狡兔暴骇,将奔未驰。”索靖是东汉书法家张芝姐姐之孙子,书法上受张芝影响很深。

       1702年,八大山人77岁,作《书画册》,12开中就有6开是临索靖《月仪帖》,这是八大山人晚年创作处于高峰时期的作品,亦是八大草书的重要之作。

    八大在《临索靖<月仪帖>》最后还说:“此晋司马索靖《月仪》书法。《月仪》颇似汉张芝书,未识张芝,更学于何人?而章帝故好之,以传于世,乃得此也。”

《书画册》12开之12《临索靖<月仪帖>》,《八大山人全集》第3集第595页。

 

    你看,八大前面在临怀素的《圣母帖》后提到索靖和张芝,现在临索靖《月仪帖》又提到张芝。张芝是什么人呢?

    张芝(?-192年),东汉书法家,敦煌郡(今酒泉)人,学习书法非常刻苦,“凡家之衣帛,必先书而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卫恒《四体书势》)以帛为纸,临池学书,先练写而后漂洗再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水为之黑,后称张芝墨池。据《沙州都督府图经》:张芝墨池在敦煌城东北1里处(今党河大桥西南附近)。716年(唐玄宗开元四年)九月,敦煌县令赵智本找到了墨池的具体位置,并找到了一方长2尺、阔1.5尺的石砚。于是他劝说张氏族人修茸墨池并建造了一座张芝庙。

    张芝善隶、行、草书,尤擅长章草,张怀瓘《书断》列张芝的章草、草书为神品。三国魏书法家韦诞称他为“草圣”。晋王羲之对汉、魏书迹,惟推钟(繇)、张(芝)两家,认为其余不足观。韦诞、索靖、王羲之父子、张旭、怀素之草法,均源于张芝。

    章草的出现至迟在西汉末期到东汉早期,是由隶书的草写而来,所以留有隶书的特点:笔画波磔,字字独立。而张芝在书法史上被誉为草圣,主要是因为他在章草上的贡献。

    章草的传世作品,除三国时期皇象的《急就章》外,主要是宋《淳化阁帖》中张芝的《八月帖》、《冠军帖》、《终年帖》、《欲归帖》、《二月帖》等。但专家们认为《八月帖》为章草,较为可靠外,其余大多恐为后世伪托。清康熙初年,在武威凉庄道属内井中挖掘出张芝手书的一块石碑,上刻“澄华井”三字。

    这样,我们可以看出,八大山人之所以屡屡提到怀素、索靖和张芝,就是因为这三人的书法都与章草有关,而八大临习这三人,就在于他要学习章草。

 

3、章草笔法

    为什么叫章草呢?有几说:

    一、得名于汉章帝时杜度的奏章。东汉章帝刘炟(57-88年,75-88年在位)时,杜度为齐相,常用一种草书给皇帝写奏章。汉章帝非常喜欢这种书体,就命杜度以这种书体呈送奏章,故称章草[]张怀瓘《书断》说:至建初中,杜度善草,见称于章帝,上贵其迹,诏使草书上事,盖因章奏,后世谓之章草。

    二、得名于汉章帝的墨迹。据说汉章帝也擅长草书,故称章草。宋代《淳化阁帖》第一帖,就是汉章帝的《辰宿帖》,即汉章帝书写的《千字文》,也称汉章帝习字帖。这是有记录的和后世的《千字文》相关的最早书法作品,也是现今存世最早的帝王书作。书体为章草。当然,论者多认为这件作品不可靠,而是后人所写挂在汉章帝名下的。因为汉章帝不可能预先书写后世的《千字文》。

    三、得名于《急就章》。汉元帝(公元前74-33年,前48年—前33年在位)时命令黄门令史游编了一部识字课本,共1394字,组成三言、四言或七言的韵文,无一复字,内容涉及甚广,如同一部小百科全书。从汉至唐,它一直是社会流传的主要识字教材,唐代以后,其蒙学教材地位才被《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所代替。《急就章》虽是西汉史游所撰,却是皇象所书。皇象,生卒年不详,三国吴时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官至待中、青州刺史。其书师从杜度,精篆、隶,最工章草,笔势沉着痛快,自然纵横。皇象书写《急就章》的书体是草书,后人就把这种书体叫成“章草”。但这种说法也有人批驳,因为,这部识字启蒙教材开始只是因篇首急就二字而叫《急就》,或叫《急就篇》,而叫成《急就章》是在魏以后。如《魏书·崔浩传》称《急就章》,《隋志》作《急就章》一卷。所以,是因篇名而把书写《急就章》的草书叫成“章书”,还是用章草来书写《急就篇》,而把《急就篇》改叫成《急就章》?存疑。

    杜度之后,东汉中期崔瑗(78-143)也以章草名世,他的《草书势》继承杜度草法而又有所创新,由于西汉杜度及东汉崔瑗的努力,章草得到长足发展,出现由俗到雅的转变,至东汉晚期赵壹《非草书》时,草书已大行于世。但直到张芝出现以前,章草还只是一种新兴书体,没得到士人阶层的普遍关注,其文化审美价值尚未获得社会性认同。

    直到张芝在桓灵时期出现,才改变了这一状况。张芝是章草高手,他的意义在于:

    一、相比于杜度、崔瑗,张芝省减了章草的盘曲结构,线条开放,时空运动特征更趋强烈。[]张怀瓘《书断》概括张芝草书的特点:气脉相连,“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如行云流水”,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行首之字,往往继其前行,气脉通于隔行,如“拔茅连茹,上下牵连,或借上字之下而为下字之上”,若猿猴井底捞月之像,钩锁连环之状。古人谓之“一笔飞白”。

    二、初步建立起草书的法度和规范。

    三、张芝从民间和杜度、崔瑗那里汲取了章草的精华,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磔,创造出有别于章草的“一笔书”,当时也称为“今草”,一时名噪天下。

    四、创立了草书文人化传统,推动了由民间书风向文人书风的过渡,对当时后世书家产生了重要影响,是文人书法的开山鼻祖。世人称之为“草圣”。

    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书法家、江西鄱阳人姜夔对章草代表性人物张芝、索靖给予了高度认定,他说:大凡学草书,先当取法张芝、皇象、索靖章草等,则结体平正,下笔有源。(《续书谱》)而八大山人从张芝、索靖、怀素那里要学习的东西就是这个。

    正因为八大山人能从怀素想到索靖、张芝,从一条历史的脉落中几个代表性人物中捕捉到草书书写的规律性东西,勤奋学习,终于形成了自家面貌。

 

本文是对拙著《不语禅——八大山人鉴赏笔记》第6篇的加写。


 

[1][清]秦祖永《绘事津梁》:“画不师古,如夜行无烛,便无入路。故初学必以临古为先。”

[2]沈名杰:《画法兼之书法——八大山人画中书法的意境美》,转载于《八大山人研究大系》第八卷·上,江西美术出版社2015年版,第166页。

 

作者:姚亚平
编辑:陈婷 审核:李薇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
    每日读报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