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八大书法中的那股悠然久远的魏晋气息和气韵

2022-06-16 11:20 阅读
平常心得

    学界有句话:“唐诗、晋字、汉文章”,魏晋时期的书法是了不起的。

    魏晋是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大解放的时代,也是中国书法史的重要转型期,正如文学进入自觉时代一样,汉字的书写在注重实用性的同时,审美性也日益得到重视和强调。魏晋还是中国书法史的一个最繁荣时期:书体完备,真、行、草,几乎同时出现;书家众多,群星璀璨。[唐]孙过庭《书谱》开篇就说:“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有二王之妙”,说前有张芝钟繇,后有王羲之父子。

 

    后世书法理论都强调:学书之人,要以学晋为宗。

    [宋]黄庭坚在《书论》中说:凡作字须熟观魏晋人书,会之于心,自得于古人笔法也。

    清代书法理论家翁振翼在《论书近言》中就说得很干脆:不学晋人法,总不成书。”而[清]王铎再补上一刀,说得更狠:“书不宗晋,终成野道。”

    八大晚年书法有着浓浓的魏晋神态、魏晋风骨、魏晋气韵。这一点,有许多论者提及。[清]陈鼎《八大山人传》:“山人诗画,大有唐宋人气魄。至于书法,则胎骨于晋魏。”杨宾《大瓢偶笔》说八大其书有钟王之气钟王即指钟繇和王羲之。[清]张庚《清朝画征录》称八大:有仙才,隐于书画、书法,有晋唐风格。”近人李苦禅也说八大书法得益于钟繇、王羲之父子及孙过庭、颜真卿”,“其点画的流美及其清新疏落、挺秀遒劲的风神,直可睥睨晋唐

    八大十分景仰晋人的政治态度和生活方式、精神气质,喜读《世说新语》,十分熟悉魏晋人物及其事迹,在书法实践上,对晋人书法更是十分爱慕。

 

    八大十分重视学习晋人书法。八大早年学唐楷,然后学明代董其昌,再学宋代黄庭坚,再学王羲之父子、索靖张芝,大体就是由唐入晋的过程。

    1693年(68岁)以后的作品上常钤有晋字堂的朱文长方印:

      1682-1702年(57-77岁)间的作品上常有枚禊堂白文长方印:

因《临河叙》记载着王羲之和友人在兰亭修禊一事,传世的《兰亭序帖》(即八大临写的《临河叙))也称《禊帖》。

 

 

 

    八大书法的魏晋气韵是多年书法练习的结果。八大书法学习晋人,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1、在楷书上,学钟繇的小楷。钟繇(151-230),兼工篆、隶、真、行、草多种书体,写得最好的是楷书,他的楷书古雅浑朴,圆润遒劲,古风醇厚,笔法精简,自然天成。减少了汉隶的波磔,实现了汉隶到楷书的演变,并臻于成熟,完成了中国书法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变,成为正书之祖”(《宣和书谱·正书叙论》

 

    楷书的出现,使文字的书写在点画运动、空间造型上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中国的书体也就从单一的篆隶演化出楷、行、草,并趋于稳定。钟繇处于汉字由隶书向楷书演变并接近完成的时期,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有力地推动和完成了这个演变过程。

    [唐]张怀瓘《书断》说:钟繇真书绝世,乃过于师,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此话说钟繇超过他的老师,并说他秦汉以来,一人而已,评价极高。

 

       2、在行书上,学习二王,特别是王羲之的字帖临写得最多。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用笔活脱,行气自然,将行草的笔法与笔势发展到极致,成为中国的书圣

       3在草书上,学索靖的章草。索靖(239-303),字幼安,敦煌人,西晋将领、著名书法家,曾任征西司马,故人称“索征西”,死后因其功被追赠“司空”,人称“索司空”。现在去敦煌,人人都会提及索靖、张芝。莫高窟156窟非常有名,里面有幅“张议潮出行图”的壁画,在此窟前室的北壁上,有篇《莫高窟记》,其中说:“晋司空索靖题壁仙岩寺”,这是莫高窟开凿前的一条重要史料。

    索靖以善写草书知名于世,尤精章草。索靖的书法,内涵朴厚,古朴如汉隶,转折似今草,险峻坚劲,气势雄厚。自名其章草曰“银钩趸(chài)尾”,即钩、挑等笔画遒劲有力,有如银钩和蝎尾,能揵然上卷,“乙”、“丁”、“亭”等字之末趯,须驻锋而后趯出,故遒劲有力。索靖流传后世的书法作品有《月仪帖》、《出师颂》、《急就章》等。他的书法对后世影响很大。唐代书法家欧阳询平生不肯轻易推许古人。一次,他路见索靖书写的碑石,竟卧于碑下,朝夕摩掌,不忍离去。这不禁让我们想起八大山人从欧阳询一直学到索靖,原来是有脉落的。

 

    八大山人得到了晋人什么样的风骨与气韵呢?

    试看八大山人1670年(75岁)的《行书临苏轼游庐山记》:       

《花鸟山水册》10开之10《行书苏轼游庐山记》,《八大山人全集》第4册第852页。

    黄庭坚说:大字难于结密无间,小字难于宽绰有余。就是说,写大字要密不透风,写蝇头小楷,要写到疏能走马,“须令笔势纡余跌宕有寻丈之势,乃佳”。看八大这篇《行书临苏轼游庐山记》,淡墨秃笔,不紧不慢,心平气和地写来,没有一字局促,结体简化平稳,用笔含蓄内敛,线条圆浑醇厚,厚重中见篆籀意,整篇的风格平和安静,涵养醇和。

 

 

    八大书法之所以散发着魏晋气息与气韵,就在于他不是为写而写,而是摄天地和明之气贯入手腕指间,方能与造化相通,而尽万物之变态([清]王澍《论书剩语》),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在八大的行书作品中欣赏到书法的纯熟和优雅,才能看到八大身上那深入骨髓的晋人风韵。

 

    再以八大的书札为例。书札是八大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邱振中先生说:信札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唐代以前留下的书法作品,大部分是书信。人们在写书信、记日记时,不会那么做作、僵硬,而更加随意、自然,甚至有下意识的书写。

    八大留到今天的书信共有30多通,如《手札册》12通,《书画合装册》十六开之十六《手札》,《行书手札册》4通,《书画册》之一、二、三,《致方士琯手札册》十三开,《手札十通册》,多半是晚年写给方士琯、敬老、东老、省斋等朋友的,内容涉及朋友交往、卖画、饮宴之约、身体状况、所用食物医药、借钱、谢赠等生活之事。这些手札,既是研究八大晚年生活的重要资料,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在书法艺术方面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里选《手札十通册》之一:                           

《手札十通册》之一,《八大山人全集》第4册第888页。

    释文是:

    《内典》:心期天人。愧事何异此之赐也。画一且未见,面见一喜可知也。西城先生 八大山人顿首

    其中的款西域先生,是指方士琯,即八大山人的好友、书画资助人和代理商。

 

    这则手札上钤有一枚白文方形印“可得神仙

    正因为是写给朋友的信,所以,心境更为自由随意,全无拘束,了无挂碍,其书法越加随心所欲,都是随手拈来,挥洒自如,行草相间,无拘滞之感,压纸走笔,信笔写来,满纸云烟,颇有画意。[1]邱振中先生评论八大的晚年书札说:八大似乎不再计较是否中锋行笔,只是将笔压在纸上,往前推移而已。圆笔、方笔并行,枯笔、湿笔并行,毫无摆布和执意夸张的痕迹[2],八大晚年的这些书札正是笔随心走,随心所欲,连贯自然,是书法史上此类作品中的优秀之作。[清]王澍说:古人的书法为什么好呢?因为他们意不在书,天机自动,天真烂然,如果有意为之,多不能至 

 

        观察八大山人从青年到晚年、从唐代到晋代的书法历程,我们看到了八大书法的一个什么轨迹呢?[唐]孙过庭说:“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然险绝,复归平正。”(《书谱》)八大正是如此:首先是“只求平正”,先学唐人的法度与气象,比如学欧阳询的瘦劲硬挺,中规中矩,像模像样;然后是“求险绝”,比如学黄庭坚的中宫外放,张手伸脚,就是形成“八大体”后,其书法仍然具有丰富、奇崛、欹正的特征;最后是“复归平正”,简练,单纯,丰富,稳健沉着,中气十足,神清韵和,一派超迈高古的风神,一种从容淡定的气度。

 

本文是对拙著《不语禅——八大山人鉴赏笔记》第6篇第21节的改写。

 

[1]崔自默:《八大山人书法的启示》,转载于《八大山人研究大系》第八卷·上,第6页,江西美术出版社2015年版

 

[2]邱振中:《八大山人的书法艺术》,转载于《八大山人研究大系》第八卷·上,江西美术出版社2015年版。

 

作者:姚亚平
编辑:陈婷 审核:李薇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
    每日读报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