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从唐人书法那里学到了啥?

2022-06-16 11:25 阅读
平常心得

 在八大山人那个时候,书法学习十分重视学习唐人

 [清]翁振翼在《论书近言》中说得更是斩钉截铁:“唐以后书,一轻易学不得。”为什么呢?翁振翼比较了晋、唐、宋三个朝代的书法,认为学晋要从唐入手,而宋不及唐。“书尚古拙,宋人各出新意,所以不及唐人古拙。”“唐书无病,宋书多有病。宜分别观之。”为什么宋人书法“多有病”呢?“宋人书非不高……意在学晋而不及唐,遂多病笔。”宋人是在意趣上追随晋人,而力度却不及唐人,所以败笔很多。

初学书法时不能只追求意趣,而要做到用笔慷慨,结构法度严谨。

怎样做到法度严谨呢?要“学唐人法,不容一笔苟且”。翁振翼认为:学习书法,不学唐人法度很难有所成就。

清代书法家王澍在《论书剩语》说:“魏晋人书,一正一偏,纵横变化,了乏蹊径。唐人敛入规矩,始有门法可寻。魏晋风流,一变尽矣。然学魏晋,正须从唐入,乃有门户。”

[清]梁嵫《学书论》中也说:“学书须临唐碑,到极劲健时,然后归到晋人,则神韵中自俱骨气。”

为什么这么多的书法大家都强调学习书法要从唐入手呢?

因为唐代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继晋代之后出现的第二个高峰。唐代在真、行、草、篆、隶各种书体中都出现了影响深远的大书法家。楷书有欧阳洵、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行书则有李邕。草书有张旭、怀素等,篆隶二体有李阳冰、韩择木、蔡有邻、李潮、史惟则等。

八大对晋、唐、宋都下力甚勤,他对上述言论恐怕是认同的,并且身体力行地实践之。

 八大山人正是从唐代书法入手的。

 自宋代起,学书之人重唐人之法度,重晋人之韵味,而八大山人先突唐人之法,再摄晋人之韵,冶晋、唐、宋书法为一炉,熔铸各家。我们知道,八大在楷书方面学习了唐代的颜真卿、禇遂南、特别是欧阳洵我们现在还没发现八大临习柳公权的作品,是至今还没有发现呢,还是八大压根就没有临习过柳公权呢?就不得而知了,此处不论。八大在草书方面学习了怀素,在行书方面学习了李邕

这里就讲讲八大山人对李邕的临习。

 

李邕(678~747),唐代书法家,曾任北海太守一职,人称“李北海”。李邕一生光明磊落,嫉恶如仇,他弹张昌宗之党,诤谏中宗之失,斥郑普思之邪,劾武三思之罪,驳韦巨源之谥,辩姚崇之冤,在武后、中宗、玄宗面前都敢犯颜直谏,结果,得罪了许多人,引来“奸佞切齿,诸儒侧目”,不为俗众所容,经常被贬,在地方为官长达34年,有一次被贬海南任崖州舍城丞。(《旧唐书》卷190中《文苑中·李邕传》)(舍城县位于今海口(原琼山)境内)

李邕虽然一生宦海沉浮,却狂傲不驯,他以诗文、书法冠于当世,尤以书法成就最大。《旧唐书》卷190中《文苑中·李邕传》载:“邕早擅才名,尤长碑颂。虽贬职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多赍持金帛往求其文。前后所制,凡数百首。受纳馈遗,亦至巨万。时议以为自古鬻文获财,未有如邕者。”李邕光靠帮别人写碑文,就成了大富翁,手中有钱,胸中有胆,于是,他就特立独行、“恃才傲物”了。

公元720年,李白20岁,刚出道,去拜访名震当世的渝州(今重庆市)刺史李邕,遭到冷遇,李白颇为郁闷,赋诗一首《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说我李白是一只大鹏呀,年轻虽轻,您可不要轻视我呀。话虽这么说,李白对李邕还是很敬重,后来,李邕被李林甫诬告陷害直至被杖死。李白赋诗说:“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李邕书法的代表作有《岳麓寺碑》、《叶有道碑》、《云麾将军碑》(即《李思训碑》)。八大山人对李邕的这些名作可能都临习过,但《八大山人全集》中只见后文提到的一幅。芮新丰先生提到过两件:一为八大山人66岁在山水册页中临《麓山寺碑》,一是八大山人80岁时临《李思训碑》。(芮新丰:《八大山人的书风特点》,转载于《八大山人研究大系》第八卷·下,江西美术出版社2015年版。

《临麓山寺碑》(局部)-转引自芮新丰《八大山人的书风特点》《八大山人研究大系》第八卷下,第158页。 

李邕的《岳麓寺碑》在今长沙市麓山岳麓书院里,碑高272厘米,宽133厘米,圆顶。有阳文篆额“麓山寺碑”四字,清晰无损,碑文28行,每行56字,共1400余字。李邕于730年(唐开元十八年)撰文并书写,字体行书。因年久碑面风化,部分断裂,现存1000余字。碑文叙述自晋泰始年间建寺至唐立碑时,麓山寺的沿革以及历代传教的情况。词章华丽,笔力雄健,刻艺精湛,文、书、刻兼美,故有“三绝碑”、“北海三绝碑”之称,是长沙市尚存最早、价值最高的碑刻。

李邕师承“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又蝉蜕“二王”,能入乎内而出乎其外,笔力创新。王书以秀逸取胜,李书以豪健得名,所以,古人有“右军如龙、北海如象”、“右军如风、北海如鹰”的评语,可以说,李是东晋以来继王羲之之后的最杰出的行书高手,代表着唐代行书的最高水平。那么,李的行书有哪些了不起的地方呢?

《宣和书谱》说:“邕精于翰墨,行草之名尤著。”“李邕的字从二王入手,既得其妙,乃复摆脱旧习,笔力一新。”(《宣和书谱》)他反对机械摹仿,提倡创新,曾说:“似我者俗,学我者死。”他的创新在两个方面:

一是将行书用于碑刻。魏晋以来,碑铭刻石,都用正书撰写。而李邕改用行书,有“撰碑八百首”之说,名重一时。后人也多采用行书写碑。

二是个性明显,体格雄强宽厚,开张而又沉稳,字体左高右低,上疏下紧,用笔浑厚而灵秀。笔力藏巧于拙,遒劲舒展,给人以险峭爽朗的感觉。

三是从风格来讲,用笔瘦劲,方圆兼备,奇险中见稳健,有一种东晋二五以来的行书所没有的豪爽雄健之气。比如:李邕的《麓山寺碑》笔力凝重雄健,结体纵横相宜,笔法刚柔并施,章法参差错落,如行云流水。北宋黄庭坚评其:“字势豪逸,真复奇崛,所恨功夫太深耳,少令功拙相半,使子敬复生,不过如此。”清孙承泽说:“《岳麓寺碑》虽已残剥,然其锋颖尚凌厉不可一世。”

八大临写李邕的现存书迹,除芮新丰先生提到的两件,《八大山人全集》现收有《临古诗帖册》14开之1、2《临李邕书》——

《临李邕书》《临古诗帖册》14开之1、2,《八大山人全集》第4册第864页。

此作临于1702年,八大77岁。八大这篇书法分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抄录的是唐代刘肃笔记小说《大唐新语·隐语》叙述隐士卢鸿的一段话

 玄宗征嵩山隐士卢鸿,三诏乃至。及谒见,不拜,但磬折而已。问其故,对曰:“礼者忠信之薄,不足以拜,山臣鸿敢以忠信奉上。玄宗异之,诏入赐宴,拜谏议大夫,赐以章服,并辞不受。

八大这篇书法作品后一部分书写的则是董其昌(字宗伯)的有关事迹与一段话:

 董宗伯云:“鸿字浩然,一曰鸿乙。”余颂《戏鸿堂帖》曰:“飞冥易肆高,戏海书家妙。将开鸿乙堂,或免斥鷃笑。”用此事也。严君平为冥鸿,钟元常书如飞鸿戏海,又宋刘次庄有《戏鱼堂帖》,而浩然亦有《草堂图》行于世。临李北海书。八大山人

这段话说的是董其昌(宗伯)宅第中有一书画斋,叫“戏鸿堂”。董其昌在“戏鸿堂”存有晋、唐、宋、元名家的许多字帖真迹。董其昌从中挑选了一些编成16卷,曰《戏鸿堂帖》。至于为什么叫“戏鸿堂”呢?董其昌自述了一段话,原文就是八大山人书写的这一段话的后一部分。

 这样看来,虽然八大山人在篇末注明“临李北海书”,但文字陈述的内容与李无关,书法也与李邕行书的笔画字形相去甚远,那么八大晚年学习唐人,取法李邕,学到了哪些东西呢

 一是字法险峭爽朗。结体参差错落,左高右低,上疏下紧,八大山人书法中独特的“字内空间”与李邕书法的影响密不可分。

二是笔法凝重雄健,刚柔相济,遒劲舒展。人们评论李邕雄奇奇崛而深厚沉浑,如同万年之枯藤。八大临习李邕,就取其笔意:笔墨到处,沉着处不失流动,流动处又显深沉,铺毫入纸,耸挺且雄健,时时如孤峰拔地而起,卓然而立。

 

本文是对拙著《不语禅——八大山人鉴赏笔记》第6篇的加写。

 

作者:姚亚平
编辑:陈婷 审核:李薇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
    每日读报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