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八大山人那名扬四方的“八大体”?

2022-06-16 11:29 阅读
平常心得

王方宇先生说“八大山人的书法成就,用中国传统的尺度衡量,同历代大书法家作品相比,可以说,够得上最高的品格。”[1]

八大的笔墨图式非常独特,八大书法有着鲜明的符号性,识别度高。画如其人,书如其人,功力深厚,特别是花甲之年后的书法,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巅峰状态。八大的字,后人可以学习,却难以企及,只能激赏,却无法假冒。

那八大山人的书法特点有哪些呢?我们从笔法、字法、章法上讲三点:

 

1、笔法上,中锋用笔,寓方于圆

中国书法是线条的艺术,线条是书法的灵魂。看八大的绘画也好,书法也罢,都感觉到其线条的“气韵生动”,八大书法的线条美是一大特点和亮点。

 

1689年(64岁)《题丁云鹏十六应真图册》之6,《八大山人全集》第3集第714页,江西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

看这幅作品,且不说八大的留白艺术,就单看其书法,秃笔、枯墨、中锋,特别是那个“倒”,一个字占了四个字的位置,那一竖,直贯到底,都是笔以生“气”,墨以成“韵”。

八大书法的线条美,美在用笔。书法艺术的物化形态就是通过用笔来书写线条、结字造型,用笔就是书写点横撇捺等笔画时的笔锋的运动状态,这就要掌控毛笔的柔软而富有弹性的笔毫,使运锋铺毫首尾完善,气势流畅,笔力丰盈,使笔毫在顺逆相交、疾涩相顾、轻重相间的情况下运行。清代康有为说:“书法之妙,全在运笔。”

八大山人书法的成就,主要是笔法的改变。我们怎么欣赏八大书法的用笔呢?看八大的起笔、行笔和收笔。

汉字的书写,每一笔都包含“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阶段,而八大书法的起笔,从剑拔弩张的方笔出锋,改成圆润藏锋,以圆润出之,很少有锐利的锋芒。收笔不大露锋芒,显出圆钝,平静含蓄、朴实无化。行笔呢?秃笔渴墨、中锋运笔,这是“八大体”的一大特色。八大书法在行笔过程中,均匀地使笔锋团聚,以中锋贯彻始终,笔毫就这样压着纸向前推进,笔画在行进之中没有明显的起伏变化,转折处、转角处均无棱角。

邱振中先生认为,八大书法,折笔变圆笔,主要原因在于中锋的运用。对中锋的坚持,必然会尽量避免折笔,而以转笔为中心。他对转笔的控制十分出色,线条匀整而富有韧性,特别是右上角弯折处的弘线。[2]方宇先生认为:八大的这一转变发生在1689至1690年之间。现在传世的《临河叙》都是他笔法转变以后的作品。[3]

当然,多位专家也谈到,八大书法的中锋用笔,并不那么绝对化。“八大山人在运笔时并不是将笔锋调整至绝对的中锋以使笔画的两边匀称,而是在保持笔锋基本处中锋状的情况下,适度地运用侧锋技术,以笔肚抵纸,通过竹纸之间的皴擦,造成笔画某一边笔糙与残缺不平。”[4]

而中锋用笔的主要因素,就是引篆入行、草。正因为引入篆书的中锋笔法,才致使提顿减少,笔力雄浑、凝重,笔画圆劲、厚实,有立体感。

书法的笔画线条,其审美品格表现在几个方面:笔画线条的力量强度,即充沛而刚柔相济的笔势力量、笔画线条的力量厚度,即笔画富有立体感、圆柱感,笔画线条运行状态的生动性和活泼度。

看八大的字,平静简约。八大运笔较为缓慢,似乎牺牲了速度,甚至其草书也看不到风驰电掣的速度,但笔画从头到尾比较均匀,看不到起伏连绵的线条,而人们就是在这种心平气和、淡定从容的平静中体会到一种刚毅和严肃,体会到“骨法用笔”乃是笔法中的法中之法。

看八大的字,其线条都能以最简练的笔墨来表现最丰富的内涵,一点也不单调,丰富微妙,就像交响乐里的管乐,低沉而悠扬[5]——

1690年(65岁)《墨梅图轴》,《八大山人全集》第3集第728页,江西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

这幅《墨梅图轴》创作于1690年(65岁),看那梅花的枝干,曲折向上,那就是一个向上奋进的生命,绵长、顽强,仔细品鉴,八大的那管毛笔,似乎就像一孔泉眼,荷梗、树木、山石,以至于最幼小的笔触,都被那笔锋上的水墨缠裹着,汩汩涌出,渗透于纸上,凸现在人们面前。看这枝梅干,再去品鉴八大书法里的线条,似乎能领悟八大笔墨艺术中的规律与韵味。

看八大的字,其线条富有个性,圆润遒劲,柔美而有筋质,富有弹性,节奏感强,表现力丰富。他的笔力坚劲,每根线条都像钢筋铁丝,点画虽细,质感却遒劲厚重。

看八大的字,每根线条都是那么干净纯净,至纯至净,至简至洁,没有一丝的拖泥带水,没有一点烦躁不安,甚至看不到提按与顿挫,绝不矫揉造作,端庄而容与,朴茂而空灵,简单而自然,“气象高旷而不入疏狂”(八大语[6]),风神秀逸不流于软媚,沉稳秀劲,寓朴厚于婉转,藏劲健于圆活,存奇逸于工整,见激越于冲融。[7]  

 

2、字法上,结体宽博、字形圆融

八大写字,常常大小夸张,把一个字分开写,写得像两个字,有时又把两个字合成一个字。结字因字生势。自然随意。

八大的字形空旷圆融,雍容宽绰,特征有三:

一是单字内部的大面积空间,1、无论左右、左中右、上下、上中下结构,还是半包围结构,都是相邻的部分相互远离,大大拓展了空间的空白。2、通过伸展包裹的笔画、将被包裹的部分写小来拓展封闭或半封闭空间内的空白,像“口、国、包、同、司”这种全包围、半包围结构的字,其右上角转折处不但方折写成圆弧,而且尽量伸展出更大的梭形空间。3、将左右结构的字写得左高右低,从而使左下角空白。八大对线条质感和空间意识有过人的敏感,晚年的书法用笔寓方于圆,单字结构圆浑,即使运用折笔,也注意保持外部轮廓的圆转,结构的圆浑就使单字保持明显的收敛。

二是有意使某些部首或笔画的正常位置发生偏移。八大行书最明显的特征是结体上的大胆,他拘谨于结体的规矩,常常有意改变汉字的固有结构和固定结体,左右错位,移位,上大下小,偏斜欹侧,疏密对比,繁简对比,疏离错落,打破习惯定势,造成视觉冲突,又能中节中度,险中求稳,取得和谐统一。

三是他善于把握欹侧和平正的关系,每个字单独看去几乎全都东倒西歪,重心不稳,却能在不稳中求稳,在不平衡中求平衡,保持全篇布局匀称和谐,足见他的手段以及雄浑健拔的笔力功夫,能“力挽狂澜”。如:

1689年(64岁)《瓜月图轴》,《八大山人全集》第3集第720页,江西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

此幅作品,洒洒落落,率性自如。就单个字来看,结体多姿,字内空间,就单个笔画来看,笔法摇曳生姿,墨色幻化无穷,就章法而局来看,字里行间错落穿插,每个字都想出众冒尖,然相互之间又顾盼生情,若有云烟穿行纸面。

《河上花图卷》(1697,72岁)题诗在用笔的圆浑上与《行书醉翁吟卷》如出一辙,但排列布局上一反以往的连续性为基础的方式,字体大小错落,相互配合,也与邻行交缠在一起,造成一种独特的节奏[8]

 

3、章法上,布局错落,空灵疏朗

八大会把行书和草书夹杂并置在一起,造成结构上的某种冲突,同时再用一种圆转的笔法将它们统一在作品中,从而展现出新的面貌。[9]

八大书法的章法布局犹如绘画,善于营造大面积的空白,有时扩大字距、行距,以凸显单字的妙趣以及整幅作品的精神面貌。如,

1689年(64)《竹荷鱼诗画册》之2《鱼》上的题诗,《八大山人全集》第3集第710页,江西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

整幅作品的文字是:“细雨濛濛黄竹村,轻舟白白水云屯。如何了得黄牙饭(上声),五月河豚亦倒吞。己巳六月,黄竹园画并题 八大山人”。八大的这幅作品,画、书、印相互配合,构成和谐统一的图画,意境深远。就书法来看,章法布局流布参差摊叠字间错落掩映,布局结体的大小、长短、欹正、挪移相结合,那疏朗纵横的分行布白,空灵疏朗,看似宽松,细细品味,便觉笔笔生发中骨质紧密,丝丝相扣。[10]一字可以成行,数字结成气象,字里行间、大小疏密、跌宕起伏,主次分明。八大山人在《行书千字文帖册》16开之16题款中记载:“壬申五月既望,晓透黄竹园,飞光一线为书。顷之,寿春祠偕好生堂道士至,为作篆字数行,后半缀文乃尔错落也。”其中“乃尔错落”,虽然说的是篆书,但也可以看出八大书法对章法布局的看法,他实际上也是这样做的,并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准。

 

《花鸟山水册》10开之10《行书苏轼游庐山记》,《八大山人全集》第4集第852页,江西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

行书苏轼游庐山记》,书写于1700年,75岁高龄。这幅作品一是给人的整体观感是平和安静,心清气爽,写得是行云流水,神机一片。二是通篇布局纵横挥洒,空间安排恣肆率意。三是行款布局错落有致,天真烂漫,气韵生动,律动感强烈。空间与空间之间不停地收放更迭,块面空间与零碎空间之间相互纵横错落,丰神疏逸。四是字法笔法的运用,出神入化,所有的单字空间的聚散、疏密、欹正、位移都在整体章法的起承转合中不断生发,正像古人行走于山阴道上,山光水色交相辉映,让人赏心悦目,目不暇接。

 

 

[1][3]王方宇:《八大山人的书法艺术》,转载于《八大山人研究大系》第八卷·上,江西美术出版社2015年版。

[2][8][9]邱振中:《八大山人的书法艺术》,转载于《八大山人研究大系》第八卷·上,江西美术出版社2015年版。

[4]白谦慎:《清初金石学的复兴对八大山人晚年书风的影响》,转载于《八大山人研究大系》第八卷·下,江西美术出版社2015年版,第12页。

 

[5]傅明鉴:《八大山人书法艺术浅析》,转载于《八大山人研究大系》第八卷·上,第6页,江西美术出版社2015年版,第198页。

[6]《临古诗帖册》之六,《八大山人全集》第4册第866页,江西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

[7]雒三桂:《大美无言》,转载于《八大山人研究大系》第八卷·上,江西美术出版社2015年版,第60页。

 

[10]傅明鉴:《八大山人书法艺术浅析》,转载于《八大山人研究大系》第八卷·上,江西美术出版社2015年版,第192页。

 

本文是对拙著《不语禅——八大山人鉴赏笔记》第6篇的加写。

 

作者:姚亚平
编辑:陈婷 审核:李薇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
    每日读报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