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为什么能成为一流书法家?

2022-06-16 11:37 阅读
平常心得

    1、勤学苦练、磨砺出锋

    现在练书法的人很多。一个人怎样才能成为书法家?有的人会说:找本好字帖,买枝好毛笔。这话当然是玩笑,更多的人会说:名师指点,勤学苦练。这话有道理。

    八大山人为什么能成为一流书法家?勤学苦练是当然的。虽然我们不知道八大山人练字是不是练得废弃的笔堆成了“笔冢”,洗笔的水积成了“墨池”,但我们确实知道八大山人一生都在写字。“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看到八大一挥而就的书法作品,就赞叹他怎么就尽得董其昌之精髓,怎么就尽显黄庭坚之神韵,殊不知八大练习董其昌一练就是十几年。本书前面讲过,1690年,八大山人创作了一幅《快雪时晴图轴》,并在画上题记说:“古人一刻千金,求之莫得,余乃浮白呵冻,一昔成之。”八大山人说:古人说一刻千金,浪费不得。我是一面大口大口地喝着酒,一面呵着口气取暖,突击了整整一个晚上才把它画完。

《快雪时晴图轴》上的题画诗,《八大山人全集》第1册第208页,江西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

“浮白呵冻,一昔成之”这八个字,我们可以看到八大山人那种饮酒、呵手、挥毫、连夜创作作品的样子。要知道,这时的八大,已经是65岁的老人啦。天才出于勤奋,八大成为大书法家,勤奋是第一因素。

 

    2、家学渊源、文化素养

    家庭永远是人们的第一学校,家长永远是人们的第一导师。八大是皇室后裔,王府门第和家族环境为他练习书画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八大出身书画世家,有家学传统,八大的祖父朱多炡是一位诗人兼画家,精通诗、书、画、印,山水画风宗米芾,颇有名气。父亲朱谋“亦工书画,名噪江右”([清]陈鼎:《八大山人传》)。叔父朱谋堙也是一位画家,著有《画史会要》。

    正因为八大生于书法世家,从小就接受过极为严格和正统的书法训练,他的书法功底就极其厚实。陈鼎《八大山人传》说八大“八岁即能诗,善书法,工篆刻”。

    八大有着深厚的佛学修养。他出家当和尚三十多年,“生在曹洞临济有,穿过临济曹洞有”,精研佛法,精通各派学说,“竖佛称宗师”。

八大对道家经典也很精通,虽然他做没做过道士,学术界有争议。本人认为八大没有做过道士,但他熟悉道学却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南昌乃至江西的道学思想深厚,道家氛围浓厚,中国道教四大天师,其中南方三家,全在江西,一是龙虎山(在今鹰潭)的天师道,一是閤皂山(在今樟树)的灵宝道,一是南昌西山的净明道。而八大山人的祖先朱权(第一代宁王)就是一个做过道士的人。

    八大自幼不但接受了家族的书法教养,更接受了正统的和正规的儒家教育。他甚至改名参加过科举考试,为应试,他广泛地学习儒学典籍,因此,他对儒学思想极熟,儒学素养深厚。因此,在他的题画诗、题跋、书法,包括他的时间落款,儒释道,无所不通;历史掌故,禅宗话头,《世说新语》,唐晋诗文,广泛涉猎,触类旁通;他对中国儒学、老庄哲学、魏晋玄学领悟极深,融会贯通。

    正是因为悠长的家学源渊、深厚的江西文化底蕴,丰富而坎坷的人生经历,他才具有雄厚的知识储备与深厚的文化素养,“腹有诗书语自华”,正是“胸中有风雷,笔下生云烟”,所以他才能够把中国人思想与智慧渗透到他的绘画与书法之中,包括把点画、笔墨之中的繁与简、大与小、浓与淡、阴与阳、局部与整体等对立统一关系处理得出神入化。所以他才能够在各个领域来回穿梭,纵横自如,他才能够多能兼善,做到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才能够形成有别于前人的艺术风格。

 

    3、社会变迁、人生经历

    八大除了家学渊源、勤学苦练这种书法家成长的普遍规律外,还有一个外在因素,就是形势变化对他的影响。他23岁因时变而被迫逃入佛门后,诗文书画是八大修习禅之余的重要活动,也成为其慰藉心灵的伴侣,书画更成为他宣泄情感的特殊方式。在57、58岁,即康熙二十一、二年,清廷统治日益稳固,开始从文化笼络文人,实行怀柔政策以补镇压不足。康熙十八年开博学鸿词科,同一年清吏胡亦堂迎八大到临川修地方史。八大还俗欲望渐浓,八大在临川一年多,思想斗争激烈,最终焚僧服、发癫疯,走回南昌,流落民间。

    皇室的血统、动荡的年代,国破家亡的身世、凄凉的心境,绝世的才华,内心的高傲,表面孤高冷落的后面是一颗愤世的心灵,感受了人世的无常与无奈,经历无数磨难之后,逐渐归于平静,归于圆融。

    八大山人的画是中国文人画的代表和高峰。文人画不同于民间画,也不同于宫廷画,陈寅恪先生说“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陈衡恪先生解释文人画时也说“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 ”。其实,八大的字也可以作如是观。

    八大山人的画也好,字也罢,都寄以人生苦难的伤感之痛,寓有国破家亡的愤懑之情,标举逸气,崇尚品藻,都讲求笔墨清脱,流露文人情趣,笔法恣肆、放纵、简括、凝练,造形夸张,意境高远。

 

    4、转益多师,融会贯通

    八大山人的学习意识很浓,学习能力很强。他的花鸟画,远宗南唐徐熙的野逸画风,也取法宋代文人画家的兰竹墨梅,还受其他画家技法的影响,如明代的林良、吕纪等。他运笔的粗放,尤得之于明代的著名画家陈道复和徐渭。

    他的山水画,远绍南朝刘宋的宗炳的以形写神,又融合南唐、北宋、元代画家如董源、巨然、米芾、倪瓒等人的技法,特别是以元画为主要临仿对象。而元季四家中,八大又特别醉心于倪瓒的笔墨情趣。八大山水画深得倪瓒的笔意,体现出简率荒寒的审美风格。(何平华:《八大画风与楚骚精神》,江西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138页)现存八大写有“临”、“仿”元季画家字样的山水图轴占其山水作品的一半以上。如《仿黄公望山水图轴》、《仿王蒙山水图轴》、《仿吴镇山水图轴》、《仿倪倪瓒山水册页》等。

   

《行书五言律诗扇页》,现藏于南昌八大山人纪念馆,《八大山人全集》第3册第620页,江西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人学书法,讲究下苦功临习古人碑帖。晋代的王羲之、唐代的欧阳询、颜真卿、宋代的黄庭坚等书法大家都是如此,明代的董其昌也曾下苦功临习,仅王羲之的墨迹就临了500多本。

    八大的书法也不例外,也是向前人学习,这一点,前人多有表述。龙科宝(《八大山人画记》)说八大“少时能悬腕作米家小楷”。“行楷学大令,鲁公”(邵长蘅《青门旅稿》)。

    要欣赏八大的书法,先看看八大是怎样临摹前人的字帖的。有些人临帖学书法,是只上一条船,只认一个人,只练一种体,行书、草书……欧体、颜体……,一条道走到黑。而八大山人,博采众长,他学前人书法:禇遂良、董其昌、黄庭坚、索靖、王羲之,无所不及,八大习各种书体:楷书、行书、草书、篆书,无不涉猎,但八大并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也不是逢庙就进,见佛就拜,八大的书法之路,走的是大道,走的是正道,不投机取巧,不刀走偏锋,不偷工减料。他学董其昌,一学就是十几年,他学王羲之,一部《临河叙》作品都出了几十件。

 

    5、创造创新,自成一体

    八大虽然十分注重转益多师,可他不是开中药铺,搞大拼盘,而是太上老君的炼丹炉,烂熟于心,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形成自己的画风和书体。

    八大的花鸟画继承了明代陈淳、徐渭写意的技法,但画风比陈淳更冷峻清逸;比起徐渭更狂放怪诞,寓意也更深刻。以大笔水黑写意画著称,尤以花鸟画见长。

    八大的山水画学习了黄公望、董其昌的山水,张大千就说过:“山人画法从董思翁,上窥倪黄三百年”,但与黄公望、董其昌不同的是,八大的山水画笔致简洁,有静穆之趣,且枯素冷寂,于荒寂境界中透出雄健简朴气势、孤愤的心境和坚毅的个性。更重要的是,他以董其昌为渡梁,在绘画上心仪宋元,在书法上直追晋唐。八大的山水,多为残山剩水,一片荒凉,它既不同于黄公望的苍率笔意,也不同于马远、夏圭的半边一角,而于残破的形式结构中注入真情,展示大美。

    八大的书法临习了前人字帖,却更在创新。黄庭坚、董其昌是八大的书法老师,八大不但临他们的字帖,还学习并实践他们的书法理论。黄庭坚说:临习前人字帖,重在神韵,掌握其精髓,不能只是像前人的模样(“直接右军心源,非徒肖其面目”)。八大就是这样,师法古人,又不泥于古法,他十分注重临帖,却是按照自己的感觉去临习古人字帖,并不追求外在的形似,而注重内在的精神体现,从而形成了别具一格、与众不同的“八大体”。

 

本文是对拙著《不语禅——八大山人鉴赏笔记》第6篇的加写。

 

作者:姚亚平
编辑:陈婷 审核:李薇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
    每日读报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