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种草”变“野地探险”,人们在追求什么

2022-08-19 21:08 阅读
红星新闻

很多人的所谓打卡,看似是追求个性和“独异性”,但实际上就是一种跟风,是在融入一种“同质化”风潮

 

“逃离炎热,探索地下世界的夏日不二之选”;“边境探险,隐秘的遗世矿洞”……近段时间,野外网红打卡地持续引发舆论的关注。有网友发现,浙江杭州建德的废弃矿洞成了近期社交平台小红书上的“避暑胜地”。在平台上搜索一下,就能发现今年夏天有不少博主在矿洞前拍照露营,更有人进洞探险,精美的照片和刺激的攻略让矿洞成为了“网红打卡地”。

不过,这些矿洞内岔路多像迷宫,山壁上的石块和山体有裂缝,随时可能有落石。考虑到存在安全隐患,村委会连日来顶着40℃左右的高温,把5个矿洞的洞口全部封死。

155414.jpg

↑小红书上的网红矿洞种草

冒险更多是一种自我暗示

存在安全隐患的废弃山洞、原生态河道等在一些平台成了被重点推荐的网红打卡地,这一现象引发了舆论对于平台责任的讨论。同时,不少人无视安全风险,对“野生”风景跟风的行为,也触动了社会反思。除此之外,另一个问题也值得关注——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宁愿冒险,也要向往“原生态”风景?

从简单的角度来说,人作为高级动物,对土地、大自然的亲近感,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与生俱来的。只不过,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们的观念以及生活环境都在被改造,逐渐远离了对于“原生态”的依赖,骨子里对土地的亲近感也被抑制。取而代之的,是工业风、科技风的流行。

但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对于钢筋水泥的审美疲劳,再加上大众媒体在观念上的塑造,使得很多人开始对循规蹈矩的、被高度格式化的现代社会产生疲倦,于是会不断寻找机会去重新接近自然,甚至不惜冒险。在这方面,越来越多人迷恋野生、原生态风景,与户外挑战运动、极限运动等的流行,背后其实都是有着内在的逻辑一致性。这也可以看作是现代都市人群对于安稳、无趣,甚至是重复的日常生活的一种短暂逃离和反叛。

当然,看起来具有刺激性,但这里面的很多行为,其实并不具备多少真正的“危险”,人们的参与、尝试,很难说能真正与勇敢、挑战划等号。很多时候,那不过是一种自我暗示而已。但另一方面,值得警惕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对于真正风险的感知和判断能力出现了钝化乃至蜕化。很多本来不该有,被称为“作死”的行为频频出现,并不是说人们真正热爱冒险,而更多是无知导致的无畏。

当虚幻的“独异性”被洞穿

而话语和观念上的变迁,也在强化大众对于“野生”的迷恋。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说到原生态、自然,多数人都默认的是贫穷、偏僻。但现在,它成了返璞归真、舒适乃至健康的代名词。比如,很多的产品都习惯主打“原生态”概念。再比如,近年来在短视频领域,以李子柒、张同学为代表的原生态、乡土风、怀旧风内容都非常流行。它们之所以受追捧,原因之一就在于,其迎合了现代人对于看似无拘无束、纯真的“原生态”的向往。

当然,在注意力稀缺的网络社会,个人对于非标准化、少人工干预的野生风景、原始场景和事物的迷恋,也有着吸引眼球、追求个性的内在驱动。德国社会学家安德雷亚斯·莱克维茨就提出过“独异性社会”概念,指的是任何机构与个人,如今追求的都不再是普通、常规,而是要与众不同,独异于人,甚至哪怕是同样的商品,也要有自己不同的玩法,要做所谓“有态度的消费者”。归根结底,到网红野生景区打卡也好,到废弃的矿洞探险也罢,都是为了向外界展示自己的“独异性”。也正因为很多人拍照种草,在网络上进行自我展示,最终这些原本不为人知的野生之地,也就变成了流行的网红地。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那些可能并无多少特别之处的地方又被不断“赋义”,从而吸引更多人的参与。

然而,很多人的所谓打卡,看似是追求个性和“独异性”,但实际上就是一种跟风,是在融入一种“同质化”风潮。其实,在消费主义文化大行其道,社会资讯几乎过剩的今天,很难说还有真正的另类和“秘境”,整个社会的趋同性要远远大大异质性。真正的“陌生之地”正在不断消失。

当这种虚幻的“独异性”被洞穿,更多人需要明白:真正的异质化,或者说特立独行,一定是植根于内心的,是一种由内而外的长期追求。并不是说喜欢野生风景,推崇自然,就代表了个性和特别。(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朱昌俊)

 

编辑:张文静 审核:周珺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
    每日读报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