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把“拴Q”写入作文,不必谈虎色变

2022-09-26 20:56 阅读
求智巷微信公号

近日,河南一小学语文张老师在批改三年级学生的作文时,感觉“画风”不对劲,直到看见作文出现“拴Q”,顿时感觉血压飚增。又气又笑的张老师把学生叫到办公室,学生一脸疑惑,把作文里的“漏漏漏之歌”(《Row Row Row Your Boat》)给唱了出来。对此,张老师表示:没有批评,也没有鼓励,只有慢慢引导,“互联网对孩子影响真的是挺大的,希望能够净化网络,不要给孩子看太多的网络段子”。

WX20220926-131632@2x.png?x-oss-process=style/w10

相关视频一经发布立刻引发网友热议。其实,这早已不是小学生第一次“遇上”网络用语,如果往前追溯,当年90后的QQ空间里遍布“錵瓚倣哋鰣餱繓渼,曇誮凋澥啲溡後嘬淒媄”这样的“火星文”,也曾一度被公众批判“这一代要被网络语言毁了”。

可事实上呢?长大后的90后真的被拉垮了吗?答案很明显,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必然联系。所以,如今小学生把“拴Q”写入作文,我们成人大可不必谈虎色变,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和理解严肃语言和网络语言。

语言文字是时代发展的重要体现之一。当下,互联网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我们每天一睁眼,大部分人最先拿起的一定是手机,无论是看时间、回信息还是刷新闻。日常工作或休闲时就更不用说了,以至于人们常常感叹,即便一群人围着一张桌子吃饭,也都各自低头捧着手机聊得热火朝天。网络俨然成了当代人的另一个生活圈,时间久了,自然就在这个圈子里形成了新的圈层思维,衍生出了新的圈层语言。

这种新的圈层语言在孩子们间流传甚至更为流行并不稀奇,前段时间爆火的“《孤勇者》成了儿歌”就是最好的例子。同样,当被成人们日常挂在嘴边的网络语言也开始频繁为孩子们所说所用时,实在不该粗暴地对孩子说“不许”。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尊重。就像这名小学生在写作文时用上“拴Q”,应该也是想让自己的句子更出彩一些,至少说明了这孩子是在努力思考如何让作文中的语言更多样化。假如老师只有一句“网络语言不可取”的评语,或许会让孩子发懵:“为什么不行?那应该用什么来代替‘谢谢’呢?不是说作文中的语言要丰富吗?”

这其实也给了老师一个很好的契机,何不以此为例,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对网络语言的看法,然后引导他们理解考试作文中“尽量不使用网络语言”的这一答题要求,相信效果一定会比直接来一句“不能用”要好得多。

“双减”背景下,大教育、大语文越来越被提倡。假如我们一边要求孩子关注社会现实,一边又限制他们将“现实”学以致用,这本身就是一种自相矛盾,会与实现素质教育这一理想目标渐行渐远。不得不承认,当代网络语言有很多可取之处,很多词能将一种不可言说的状态描述地惟妙惟肖,比如“YYDS”“绝绝子”等,让人一听就心领神会、感同身受,这其实也是语言发展的进步表现之一,更是应教授孩子学会使用语言的技能之一。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对于网络语言“污秽”的那一面,成人要做到不说、不传,给孩子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不让华而不实、词不达意、牵强附会的网络语言成为腐蚀孩子们的“砒霜”。另外,学校也应该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推广力度,用更加贴近当代孩子的方式给孩子们讲国粹,让他们对文言文感兴趣、愿意学。而当他们的兴趣被这些内容所“占领”,自然也就不会整天盯着手机,把自己全部“浸”在网络中。

开放多元已是未来时代的大势所趋,现在的孩子终会成长为今后社会的建设者和创造者。教孩子学会取传统文化之精华固然是当下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引导孩子正确理解和合理运用新兴文化也同样是教育应有之义。

 

见习编辑:黄佳乐 审核:周珺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
    每日读报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