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查收!江西疾控发布春节健康提示

2023-01-19 17:56 阅读
江西疾控

健康提示

新春佳节,游子返乡、亲友团聚、游客出行,在享受春节浓浓的温馨氛围时,也需警惕人群流动和聚集带来的疾病风险。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温馨提示:

重点提示

2023年春节期间,大家需注意防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季节性流感、诺如病毒肠炎、人感染禽流感、流行性出血热以及布鲁氏菌病等传染病,另外要注意食物中毒和一氧化碳中毒的风险。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新冠病毒感染主要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封闭环境中可经气溶胶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发病后,主要症状有发热、畏寒、干咳、乏力、肌痛、鼻塞、流涕、咽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腹泻等。

目前全球疫情持续流行,国内不同地区仍有传播,近期部分国家和地区出现的新变异株,传染性较强,新变异株引发疫情有上升趋势。春节期间,随着返乡、探亲访友及境内、外旅行增多,人员流动性增大,增加了病毒传播扩散的机会,尚未感染的人员仍有感染风险,公众仍需要关注并做好新冠病毒感染预防。

【防病指引】

  • 群众应继续保持良好的个人防护习惯,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不仅可以预防新冠感染,也可以预防其他呼吸道传染病。

  • 春节期间,倡导错峰出行,已经感染、尚未转阴之前,建议不外出、不返乡、不旅行。如返乡,不参加聚集活动。

  • 返乡人员,在对自己的感染状况不明确时,要做好家人防护,特别是家中有老人、基础病患者时,比如分室居住,必须接触时,要戴好口罩,保持距离,尽量减少接触时间。

  • 未感染的返乡人员及其家人要做好健康监测,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时,做好居家隔离、不外出,有条件者自行检测抗原,必要时,及时就医。

  • 处于感染后恢复期的人员,要注意生活起居的调理,作息规律,饮食合理、有营养,注意保暖。减少长途旅行,持续有新冠相关症状或者病情变化时,及时就医。

  • 符合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条件人员,尽快完成全程接种和加强免疫。近期感染过的人员,要在感染6个月后方可接种新冠病毒疫苗。

  • 赴境外旅行人员,提前查询目的地防控管理政策和措施,做好相关准备。

  • 旅行结束返回人员,做好自我健康监测。

 

季节性流感

季节性流感主要经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一般表现为急性起病,多有发热,伴畏寒、寒战、头痛、肌肉关节酸痛、极度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痛、咳嗽,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颜面潮红、结膜轻度充血,也可有呕吐、腹泻等症状,缺乏特异性,易与普通感冒和其他上呼吸道感染相混淆。多数病例为轻症,少数为重症,发生重症和死亡的高风险人群主要为孕妇、婴幼儿、老年人或慢性基础病患者。

冬春季是季节性流感的流行季节,春节期间随着人流往来的增大,以及居民出行和走亲访友增多,进一步增加了流感在人群间的传播风险。

【防病指引】

  •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勤洗手(打喷嚏、咳嗽、清洁鼻子以及外处归来一定要先洗手),不随地吐痰,勤换、勤洗、勤晒衣服和被子。

  • 注意室內空气流通:每天应确保至少两次以上的自然通风,每次开窗通风15~30分钟。

  • 远离感染危险:减少在流感高峰期去人群聚集区域的频次,尽量避免接触流感病人。

  • 增强抵抗力:增强体育锻炼,保证充分的睡眠,对提高自身抵抗力相当重要;合理安排好作息时间,生活规律,注意细节,适时增减衣服。

  • 出现流感样症状后,应居家隔离观察,接触家庭成员时戴口罩,减少疾病传播;去医院就诊时,患者及陪护人员要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

  • 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可显著降低接种者罹患流感和发生重症的风险。推荐孕妇、6月龄-5岁儿童、60岁及以上老年人、慢性基础病患者等流感高风险人群、6月龄以下婴儿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医务人员接种流感疫苗。

 

人感染禽流感

人感染禽流感多表现为起病急,病程早期有发热(38℃以上)、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起病5至7天出现呼吸困难,重症肺炎并进行性加重,部分病例可迅速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并死亡;一旦发病,诊治不及时,病死率高。

随着春节期间禽类贸易和流通的加大,居民禽类消费增加,感染风险会随之增大,因此春节期间要重视人感染禽流感的预防。

【防病指引】

  • 减少接触、安全加工:尽可能减少与禽畜不必要的接触,特别注意尽量避免接触病死禽畜。在食品加工、食用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处理生禽、畜肉的案板、刀具和容器等不能用于熟食。

  • 注重安全饮食:不食用病(死)禽、畜肉,不购买无检疫证明的鲜、活、冻禽畜及其产品;生禽、畜肉和鸡蛋等一定要烧熟煮透。

  •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手部卫生,勤洗手。在食品制作、餐前便后、处理生禽畜肉和生鸡蛋后等均要洗手。

  • 增强抵抗力:室内勤通风换气,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加强体育锻炼。

  • 及时就医:出现发热、咳嗽、全身不适等症状时,应戴上口罩及时到医院就诊。

 

诺如病毒肠炎

诺如病毒传播途径包括人传人、经食物和经水传播。最常见症状为呕吐和腹泻,其次为恶心、腹痛、头痛、发热、畏寒和肌肉酸痛。多数病例为轻症,发病后2-3天即可康复;极少数病例可发生重症甚至死亡,通常发生于高龄老人和低龄儿童。

诺如病毒肠炎全年均可发生,我省冬春季节高发。诺如病毒肠炎易在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人群密集场所引起暴发疫情。旅行团、游轮、度假中心也常有疫情发生。

【防病指引】

  • 注意勤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

  • 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尽量吃熟食,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肉类、海鲜、蔬菜,吃水果要清洗、削皮,饮用开水或未开封的预包装水、饮料。

  • 诺如病毒感染者患病期至康复后3天内应进行隔离,轻症患者可居家或在疫情发生机构就地隔离,重症患者需送医疗机构隔离治疗。

  • 被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污染的表面应及时用含氯消毒剂或其他有效消毒剂清洗消毒,并立即脱掉和清洗被污染的衣物或床单等,清洗时应戴上橡胶或一次性手套,并在清洗后认真洗手。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传染源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包括野鼠及家鼠。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流行性出血热以发热、出血、充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

流行性出血热是我省常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每年的冬春季节高发,野外作业或活动的人群感染风险相对较高,要注意防范。

【防病指引】

  • 做好防鼠灭鼠。防鼠为切断传播途径,灭鼠为消灭传染源。通过改善环境卫生,藏好食物,消除鼠类隐蔽处所,改变、破坏鼠生活环境等方式来防范鼠患。采用药物灭鼠要注意人身安全。

  • 加强个人防护。防止接触传播,日常生活中要做到: 避免与老鼠及其排泄物(尿、粪)或分泌物(唾液)接触;不吃被鼠类污染过的食物、水和饮料等;不坐卧草地或草堆,劳动或游玩时注意防止破伤或螨类叮咬;皮肤若有破损,应及时消毒包扎; 在清理脏乱杂物和废弃物(如稻草、杂草等)时,要戴口罩、帽子和手套等; 田间作业人员或者野外活动人员应穿鞋, 扎袖口、裤脚口,衣服高挂,不坐草地和草堆。

  • 清洁环境:搞好好室内外环境卫生,保持居室干燥和通风、床下不放杂物和食品;及时清除积存垃圾;灭螨、防螨。

  • 接种出血热疫苗,是最经济、最科学、最有效的措施。疫区16-60岁的易感人群接种双价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可有效防病。疫苗共接种3针次,前两针间隔14天,第三针间隔一年。前两针为基础免疫,至关重要,任何原因导致的第二针没有及时、按期接种,都应当重新开始免疫。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有长期发热、关节痛等,易发展成为慢性。人感染布病后疲乏无力,整天无精打采,看上去懒洋洋的,有些地方老百姓给其起了一些别名,例如懒汉病、蔫吧病、爬床病、千日热等。

【防病指引】

  • 注意饮食:禁止食用病畜肉及乳品,不要喝生奶、不吃半生不熟的肉及内脏。特别提醒:爱吃羊肉火锅的朋友,餐具要生熟分开,羊肉要熟透了再食用。

  • 注意个人防护:①与牛、羊、猪等牲畜接触时(饲养、屠宰、清洗内脏、接生等)时应穿戴工作服、胶鞋、口罩、手套、围裙等,并配有脸盆、肥皂、消毒药品、毛巾等。②禁止将工作服等防护物品穿出工作场所或拿回住处去。用煮沸、蒸汽或3%来苏尔浸泡消毒。工作中禁止吸烟、喝水、吃食物。③给牲畜接生时做好防护,禁止赤手助产、抓羊羔、胎盘等。④对牲畜血液和分泌物污染区域和用具及时进行严格消毒处理。

 

食物中毒

节假日期间,聚餐和在外就餐机会增加,食物中毒风险也相应增加。我国以微生物所致食物中毒最为多见,野生菌、野生植物等其他中毒也时有发生。

食物中毒通常进餐后短时间内急性发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防病指引】

  • 注意勤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

  • 选择新鲜、安全的食品原料,加工时要注意生、熟分开。

  • 外出就餐时,注意选择正规、卫生条件好的饭店或餐厅。

  • 不吃未烧熟煮透的食物,不吃不干净的水果和蔬菜,不吃来历不明的食物,不吃不明野生菌及野生植物。

 

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刺激性的窒息性气体。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的主要发生场所为家庭,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在通风不良的环境中使用煤炉、炭火、土炕、火墙等取暖,燃气、煤气热水器使用、安装不当或质量不合格,煤气灶或煤气管道发生气体泄露等。此外,使用炭火、燃气、煤气的餐馆、宾馆,使用小型油、汽发电机的车库、地下室,以及密闭的空调汽车内也是高危场所。

轻度中毒患者主要症状为头痛、头晕、耳鸣、眼花、恶心、呕吐、四肢无力等;中度中毒患者在轻度中毒症状的基础上,还出现皮肤粘膜呈樱桃红色、面色潮红、多汗、脉搏加速、神志不清、走路不稳、意识模糊、困倦乏力、判断力下降、出现幻觉、浅昏迷、对光反射和角膜反射迟钝等症状;重度中毒患者出现深度昏迷或去大脑皮层状态,各种反射明显减弱或消失,大小便失禁、四肢厥冷、口唇、面色苍白或紫绀、大汗、体温升高、血压下降、呼吸抑制。轻度及中度中毒后迅速脱离中毒环境并及时抢救,一般无后遗症;重度中毒患者病死率高,存活者可有严重后遗症。

【防病指引】

  • 在寒冷季节如有条件尽量选择集中供暖。使用煤炉或炭火等取暖设备、燃气或煤气热水器、燃气或煤气或炭火灶具、小型油或汽发电机时,应保持使用环境良好的通风状态,建议安装一氧化碳探测器,并定期检查维护。车辆停放在车库、地下室时,不要让汽车引擎持续运转;车在停驶时,不要长时间开空调,避免在门窗紧闭、开空调的汽车内睡觉。

  • 一旦发生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应立即开窗通风,迅速关闭煤气、燃气、炭火等设施设备,同时迅速将中毒者转移至空气新鲜、通风良好处并注意保暖。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尽早进行高压氧舱治疗。对于出现呼吸及心跳停止的危重患者,应立即给予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

 

编辑:李坚  审核:周珺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
    每日读报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