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就一个字,再认识一次

2023-08-22 11:05 阅读
新华社

当“爱”在中国文字中出现

她最初是什么样子?

在文明的历史长河中

爱的词义又有哪些变化?

翻阅竹简、古书、碑帖

我们跟着古文字专家

寻找答案——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传官说,现在能够确定的最早的“爱”字,见于战国时期,一般写成“㤅”。爱字是一个形声字,“心”是表意偏旁,“旡”(读音:jì)是表音偏旁。虽然现在普通话里“旡”跟“爱”读音不同,但在上古时期这两个字读音是相近的,因此“旡”可以作为“爱”字的声符。

 

后来,“旡”的这种写法慢慢分离,变成了“爫+冖”的新写法,这就是今天“爱”字上部的来源。而“爱”的“心”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除了形体的细微变化之外,始终还是“心”,直到它跟“夊”结合,成为了“爱”字中的“友”。

张传官说,这种写法并非今天才出现,《中国书法大字典(行书卷)》收录了北宋苏轼、清代刘墉等名家书写的“爱”字,已经和今天“爱”字的写法所差无几了。

 

把“爱”下部的“心”和“夊”改造成“友”,实际颇具巧思。专家指出,“友”旁同样具有一定的表意作用,这样既可以突出“爱”的本义,还能把原来不好解释的“夊”旁解释清楚。

 

“待人或物具有深厚真挚的感情”——这是《汉语大词典》中对“爱”的解释。翻阅古籍,我们能感受到比“爱情之爱”更加厚重的情感。楚竹书《志书乃言》中的一句“我爱尔”,让君王对臣下的真挚感情跃然“纸”上;在出土的战国时期格言玺上,常见“自爱”“忠爱”等字样,古人将玺随身携带,用以自勉……

记者:吴振东、潘旭、郭敬丹

视频:潘旭、赵舸(实习)

 

编辑:李坚 实习编辑:韩梅  审核:李薇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