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博生:宁都起义擎赤帜 毛泽东称之为“坚决革命的同志”

2024-01-02 11:25 阅读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记者陈春伟、全媒体记者朱正、邬强报道:“宁都霹雳响天晴,赤帜高擎赵博生。虎穴坚持神圣业,几人鲜血染红星。”1931年12月,被毛泽东称为“坚决革命的同志”的赵博生,率领1.7万人的国民党部队加入红军,中央红军骤增一半以上人马。他为何会选择“弃强投弱”投奔红军?又是如何带动整支部队起义呢?

赵博生铜像

  秘密入党 革命理想高于天

  1897年9月,赵博生出生于河北沧县东慈庄(今属黄骅市),入本庄私塾读书,后投考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皖系军队。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赵博生深受鼓舞,立志做一个“模范军人”,却遭到了现实的无情打击。在军阀混战中,他三易其伍,却始终身处在一个尔虞我诈的圈子里,不禁悲叹:“中国的政治这样腐败,社会这样黑暗,我真不想在这里做事了,我想下去拉洋车……”

  在迷茫之际,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冯玉祥的“不扰民,真爱民,誓死救国”让他看到希望。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后不久,他便加入了冯玉祥的国民军。1926年9月,冯玉祥召集全军在五原易旗誓师,刘伯坚等共产党人,应冯玉祥邀请改造西北军。在此期间,对革命心驰神往的赵博生创作出《革命精神之歌》:“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成功成仁,实现大同。”

  可惜好景不长,1927年在北伐战争进展顺利的情况下,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6月,冯玉祥与蒋介石合作。赵博生对此感到愤慨:“我每天都准备着死,在未死之前,活一天就坚决地为工农劳苦群众奋斗一天!”1930年,中原大战打响,冯玉祥大败,其主力部队在河南郑州等地被蒋介石收编。赵博生不愿继续参与军阀混战,率领五百人,组成了一支“三民主义救国军”,然而这次尝试终究还是失败了。

  兜兜转转,他又在原冯玉祥的亲信将领孙连仲的邀请下,前往二十六路军任参谋长。二十六路军原属西北国民军的部队,饱受蒋介石歧视,缺乏补给,1931年2月,被蒋介石派往江西“围剿”红军。赵博生不愿执行,凡是以“赤匪”罪名抓来的农民,他都设法释放了。并且多次尝试接触共产党,却求访无门,总指挥部的译电主任罗亚平是湖北人,赵博生曾询问罗亚平:“湖北是出共产党的地方,你见过没有?”

  多次寻找共产党无果,未曾想共产党人就在身边。二十六路军来到江西后,王超等共产党员打入该军,按照党中央的策略,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对二十六路军开展兵运工作,还成立了党的特别支部委员会。鉴于赵博生的一贯言行,特支决定先写封信试探一下。信由罗亚平趁工作之便,放在了赵博生的办公桌上。收到信的赵博生急忙拆开,并研读其中的内容。

  一星期后,赵博生把罗亚平叫到自己的办公室,小心地取出该信件,说道:“我看这封信不是你写的,但是,与你有密切关系。”他称赞道:“说得对呀!有独到见解。蒋介石就是不抵抗主义嘛,说得完全对,不抗日中国一定亡!”见罗亚平不吭声,赵博生又诚恳地说:“亚平,我赵博生的情况,你是了解的,有志革命已久,苦于无人领导,我曾到上海,渴望找到刘部长(即刘伯坚),但没有达到目的。今天请你来,没有别的话说,就是要你做我的引路人,我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别看我是参谋长,叫我干什么就干什么,即使赴汤蹈火亦在所不辞,你做我的引路人吧!”

  1931年10月,中共中央批准赵博生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赵博生感慨道:“我虽然在青年时代就立下了救国救民的大志,苦于没有引路人,自己摸索奋斗了十几年,结果不是被人欺骗利用,就是孤军奋战,以失败告终。今天才算找到了出路,重见了光明。”

  宁都起义 赤帜高擎赵博生

  1931年9月,第三次“围剿”又被红军彻底粉碎,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连成了一片。二十六路军来到江西,不仅打仗受挫,尤其是被困在宁都之后,因为生活没有保障,再加上北方士兵不服水土,仅几个月便死去了几千人,所以官兵普遍思乡厌战。“九一八”事变后,二十六路军的广大爱国官兵都不愿继续留在江西“剿共”,他们联名敦促总指挥孙连仲拍电报给蒋介石,请准许回北方抗击日寇,以拯救民族与家乡的父母妻儿。可是,这种行动遭到蒋介石的训斥和反对,令他们“死也得死在宁都”。

  前进将被红军消灭,后退为蒋之军令不容。于是,总指挥孙连仲、二十七师师长高树勋等先后离开宁都,官兵情绪愈加不振,特别是留下的一些高中级军官,伺机探寻出路的日渐增多。赵博生则在特支的领导下,以自己公开代行军务的身份,利用当时部队中不断高涨的抗日反蒋情绪和渴望找到出路的军心,因势利导地在士兵和军官中开展工作。他给部队讲话时,公开抨击蒋介石“先安内,后攘外”的卖国政策,主张“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1931年12月5日,蒋介石南昌行营拍来十万火急的电报:“令二十六路军总指挥部严缉刘振亚、袁汉澄、王铭伍三名共产党员,星夜送南昌行营惩处。”突然出现一封电报,加快了起义的进程。赵博生负责妥善应付南昌行营的压力和做联合董振堂、争取季振同等人的工作。

  1931年12月14日,全城换岗哨,实行戒严,赵博生对总指挥部、师部、旅部、电台、电话枢纽、兵站及通往苏区的要道和可能反对起义的对象均指派可靠的人员,配备足够的力量去控制、占领和监视;他还以军参谋长的身份在总指挥部宴请全军团以上军官。席间,赵博生简明地向军官们讲清形势和二十六路军的处境与出路,宣布二十六路军起义加入红军,获得了大多数军官的拥护。由于准备充分,部署周密,起义得以顺利进行。

  起义成功后,赵博生挥笔写了“解放”两个字,全城换口令为“解放——自由”。全城响彻着“解放”“自由”的欢呼声。在曙光中,插在总指挥部屋顶和城门楼上的鲜艳红旗,在宁都古城上空迎风飘扬。1.7万名官兵跨过梅江,迎着朝阳,浩浩荡荡地开往苏区。宁都起义为中央红军送来了一个主力军团,并且给只有1部半电台的中央红军,一举添加8部电台、40多名技术员。

  1938年12月,毛泽东在延安接见了宁都起义的部分同志,并在合影留念的照片上亲笔题词:“以宁都起义的精神,用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我们是战无不胜的。”

合影留念

  石碑留名 满腔热血染红星

  这支刚刚起义的部队,虽然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可是官兵们在思想上、行动上仍存在不足。为了改造这支队伍,赵博生严格要求自己,和官兵同甘共苦,并经常用谈心的方式启发官兵的思想觉悟,教导他们遵守红军纪律,去掉不良作风,认真改造世界观。

  “在赵博生等人的领导下,红五军团的政治军事素质迅速提高,作战英勇,尤其擅长拼马刀。当时苏区流传着这样的话‘一军团的冲锋’‘三军团的包抄’‘五军团的马刀’。在红五军团成立一周年之际,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通令嘉奖赵博生,并授予他红旗勋章。”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讲解员郭漂告诉记者。

  1933年1月,蒋介石的主力第九十师、二十七师和十四师向金溪、南城一带苏区进犯。为了保障红军主力在黄狮渡歼灭敌人,赵博生奉命率四个团在左翼之长沅庙吸引和钳制三倍于己的敌人。敌军先是集中火炮轰击前哨阵地,紧接着发起集团冲锋,战斗打得非常激烈。由于赵博生充分利用地形地物,实施灵活的指挥,不仅连续打退了敌人多次疯狂进攻,给了敌人以重大的杀伤,而且扼守了阵地,出色地完成了钳制任务。1月8日战斗即将结束时,部队子弹打光了,手榴弹扔完了,便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赵博生在与敌相距只有百余米的地方指挥,不幸弹中右额,光荣牺牲。

  为纪念赵博生,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将宁都县改名为博生县。1933年8月在瑞金叶坪红军广场上建博生堡时,临时中央政府特意制作了一块生平碑刻,镶嵌在博生堡的内墙。红军长征后,博生堡被国民党军拆毁,这块“纪念赵博生同志”的碑刻被当地群众秘密抬回了家,反盖在鸡窝上得以保存下来。

  如今这块碑刻静静伫立在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里,碑刻右侧竖刻着“纪念赵博生同志”七个大字,碑文讲述了赵博生革命理想高于天,于二十六路军时秘密入党并发起宁都起义,率队奋战时满腔热血染红星的英雄事迹,供往来游客瞻仰。

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讲解员郭漂向记者介绍赵博生事迹

  记者手记:

  回望赵博生的一生,他参加过军阀混战、北伐战争等,面对糜烂的局势,仍怀揣着“我死国生,我死犹荣”的革命理想信念。有志革命的他,摸索奋斗十余载,辗转多个部队,都未能寻找到出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而身逢乱世的赵博生,则以亲身经历,敏锐地察觉到这一点。

  “即使赴汤蹈火亦在所不辞!”宁都起义,赵博生等率领1.7万名官兵高举红旗,迎着曙光,浩浩荡荡地向苏区进发,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带领大家走上一条光明大道,闯出“五军团的马刀”的威名。在后续战斗中,赵博生常亲临前线,屡建战功,不惜献出宝贵生命,以实际行动诠释对党绝对忠诚,“身虽死精神长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英勇奋斗。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