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清:病榻受命守井冈 被毛泽东称为“红军中的关云长”

2024-01-02 11:25 阅读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记者陈春伟、全媒体记者朱正报道:他是毛泽东在军事方面的主要助手之一,武艺高强,追随毛泽东创建和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他病重住院,忍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接受“刮骨疗伤”,谈笑自若,被毛泽东誉为“红军中的关云长”。他就是中国工农红军早期的著名将领张子清。初冬时节,记者来到井冈山,走进张子清曾经战斗的地方,回望张子清激昂澎湃的28载人生。

张子清

  神兵天降 多次挽救红军于危难之中

  1902年,张子清出生在湖南桃江县的一个爱国军人家庭。受父亲爱国思想的家风影响,张子清誓承父志,立志报国。1920年,以优异的成绩从湖南讲武堂毕业。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主动放弃去美国留学的机会,进入毛泽东主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马列思想。1927年,他随毛泽东参加秋收起义上了井冈山。在井冈山根据地创建初期,张子清率部作战大小上百次,多次挽救红军于危难之中。

  1927年10月23日,工农革命军在遂川大汾遭到肖家璧靖卫团的袭击,张子清率领的第三营与团部失去了联系,因而转战湘南,开展游击活动。“他意外遇到了朱德部队,一直在那边休整部队,后来又率先回到井冈山。”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副馆长饶道良补充道。

  12月下旬张子清得知工农革命军第一营攻打茶陵的消息后,迅速北上茶陵加入战斗。正值湘军吴尚第八军和反动地主武装进攻茶陵,敌我力量悬殊,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张子清和宛希先等主张撤出茶陵回师井冈山。但团长陈浩等从茶陵率部队没有回井冈山,主张把部队拉往湘南,企图投靠国民党第十三军方鼎英部。得知陈浩要投敌的消息后,毛泽东不顾腿伤,从宁冈茅坪出发,急行上百里,追赶工农革命军。

  三湾改编之后,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部队缩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第一团辖第一营和第三营(缺第二营),另单独编有一个特务连。当时一支部队不知所终,另一支部队准备叛逃。“在这危急关头,如果张子清没能及时赶到,毛泽东很可能拉不回来部队。”饶道良感慨道,“张子清回来了,毛泽东就无后顾之忧了。”后经前委决定,处决了陈浩等人,任命张子清为团长。

  刮骨疗伤 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湘南暴动部队向井冈山转移,敌吴尚部三个团和反动地方武装尾追而来,张子清率领第一团,一路急行军抢先占领酃县(今炎陵县)县城,协助毛泽东利用县城城郊的有利地形,以不足一个团的兵力,成功地击退了敌人十多次的进攻,为朱德、陈毅部队向井冈山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不幸的是,在这次战斗中,张子清左脚踝中弹负伤,弹头卡进骨头当中。受伤后的张子清被送入后方的医院。面临敌人严密的经济封锁,医疗器械短缺。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展厅服务中心副主任黄俊峰说:“医务人员便就地取材,把竹子削成薄薄的竹片,然后放到火上烤一烤、弯一弯,就成了竹镊子。没有手术刀,那就用老百姓家里的菜刀,或者是剃头用的剃头刀来代替。”

  没有先进的设备,医生便用菜刀,一块块地割掉他腿上已经发炎溃烂的那些皮肉,仔细寻找弹头。好不容易找到了那颗弹头,用竹镊子去夹时,却发现这颗弹头和他的骨肉嵌得很紧,无法取出。

  就好比是用刀在刮骨头上的肉,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张子清始终咬紧牙关,手术当中几次昏死过去。后来毛泽东来看望他,听到这个情况以后特别感慨:“张子清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是无产阶级的钢铁战士。他为革命竭尽忠勇,是‘红军中的关云长’。”

  “一块银圆可以买到一担谷子,是普通老百姓家里一个月生活的口粮。但如果拿去买盐,一块银圆只能买四两盐,还经常买不到。”张子清便将战友看望时送给他的盐,用一张油纸包好,放在枕头底下。在红光医院旧址,黄俊峰向记者讲述了“张子清献盐”的故事。

  “有一天,医院里面又住进了一批伤病员,而且急等着手术,但是所有的消炎药水都用完了,而且食盐水石灰水也全部都断绝了,医生也很头疼,他就赶紧把他保存的这包盐,交给了医生。让医生争取给每一个重伤病人,都能够清洗点伤口。但是医生当时看到张子清的伤口已经肿得很大了,而且流着脓血。医生很心疼,但是张子清他很乐观,他说我的伤不要紧,大不了截去这条腿,变成残废了,我还照样能为革命工作。最终医生流着眼泪捧着那包食盐走进了手术室。”说到此处,黄俊峰动情地说:“可以说张子清是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更多的战友。”

小井红四军医院旧址

  病榻受命 始终坚守井冈山

  1929年1月,红四军主力出击赣南。而重伤的张子清拒绝了毛泽东“抬也要把张子清抬出井冈山”的要求。他不愿给大家添麻烦,于是在病榻上临危受命为红五军参谋长,协助彭德怀指挥红五军及红四军之三十二团留守井冈山,坚持斗争。

  不幸的是,井冈山军民第三次反“会剿”失利,国民党军窜入小井村,烧毁了红军医院,枪杀了130多名来不及转移的红军重伤员和医护人员。幸运的是,张子清被及时护送到深山区,隐藏在一个山洞中。

  “连续下了好几场大雪,平地积雪达到了一尺多厚,交通也全部断绝。他就在这个山洞里面,凭借着携带的一点点干粮,每天靠吃一把黄豆一把雪,坚持了四十多天。后来所有的食物都吃完了,他在里面饿了四天四夜,等到敌人撤走以后,战友们才把他接出来。战友们很感慨,说张子清是一个铁打的汉子,铁骨铮铮。”黄俊峰向记者描述当时的场景。

  “1929年5月,当彭德怀带领红五军要离开井冈山时,张子清的伤势已经非常严重,无法跟随部队正常撤离井冈山,所以他又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一直带着伤,巡视这个井冈山。战友只好将他送到井冈山脚下的永新县接受治疗。”黄俊峰说道。

  1930年5月,张子清的伤情进一步恶化,生命垂危,他向前来看望的同志交代遗言,从枕头底下拿出一把手枪,交给永新县赤卫大队长鄢辉,语重心长地说:“鄢辉同志,把枪交给你,你要知道它的分量,好好保存。用它去武装人民,消灭敌人……我坚信,黑云将会消散,天很快就会亮的。”说完与世长辞,年仅28岁。

  1965年,毛泽东同志重上井冈山,据当时接待毛泽东同志的江西省副省长王卓超回忆,“关于井冈山斗争,主席谈到革命青年在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的作用,说牺牲了一大批青年人。他特别提到这么几个人,印象很深。有一点药,张子清都先让给战士用,战士们流着眼泪留给他,他坚决不肯。井冈山的官兵关系比亲兄弟还要亲、还要真。……张子清是一个非常好的同志。”

黄俊峰向记者讲述张子清的故事

  记者手记:

  什么是坚韧?通过对张子清事迹的追寻,我们对“坚韧”二字有了更为直观的理解。在面临残酷的战争时,张子清能坚守本心,北伐战争、秋收起义、井冈山的斗争……他宛如不知疲惫的钢铁战士一般,尽力发挥自己的才能,多次挽救红军于危难之中。

  斗争,总是要流血的。中弹的张子清,毅然选择“刮骨疗伤”。在治疗期间,条件是极为艰苦的,每人每天只有一角钱的柴菜油盐钱,天天吃红米饭、喝南瓜汤。尽管如此,他依然关心前方的战斗形势,还和轻伤员一起为红军哨口削制竹钉,在医院里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用竹子自制笛子、胡琴等,体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仿佛没有什么能打倒这位巨人。

  藏身山洞四十多天,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力,张子清又一次死里逃生。可惜的是,张子清没能看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但他的生命,早已凝成党旗、国旗上那永不褪色的红,供世人代代瞻仰。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