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卷红旗过大关——伟人毛泽东在江西的这七年

2024-01-02 11:25 阅读
中国江西网

  文/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李芳 中国江西网全媒体记者胡武龙

  红旗漫卷,星火燎原。毛泽东一生伴随着红旗南征北战,出生入死,红旗就是他的信仰。在红旗的指引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经硝烟战火,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战胜一个又一个强敌,打出了一个红彤彤的新中国。

  江西,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红土地。毛泽东一生与江西有着不解情缘。在革命年代,从1927年9月领导秋收起义进入江西,到1934年10月随红军长征离开江西,毛泽东在这里战斗、生活了七年。在江西的这七年,毛泽东的诗词中多次出现“红旗”,诗情中镌刻着红色历史的痕迹:从秋收起义的“旗号镰刀斧头”,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山下旌旗在望”;从红军行军途中“风卷红旗过大关”,到中央苏区“风展红旗如画”,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写在党的旗帜上,唤起了工农千百万,创造了辉煌的革命业绩,铸就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

  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之际,让我们从毛泽东在江西期间创作的4句有关“红旗”的诗词入手,重温一代伟人革命之路,感悟毛泽东与江西的深厚情缘。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了著名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从此走上了领导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军事生涯。当时革命正处在异常艰苦的关头,毛泽东意气风发,豪情万丈,挥笔写下《西江月·秋收起义》一词:“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修铜一带不停留,便向平浏直进……”这是毛泽东诗词第一次出现与江西有关的内容,也是毛泽东第一首军旅诗。

  1927年,中共中央“八七会议”决定发动秋收起义。当讨论到秋收起义打什么旗帜的问题时,毛泽东指出:“国民党的这块招牌已经无用,在秋收起义中要鲜明打出共产党的旗帜。”

  1927年9月初的一天,修水县城的商会会馆里,灯一夜未熄。经过反复讨论修改,终于设计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旗样式:旗幅为红色,象征革命;中央为白色五角星,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五角星内嵌交叉的镰刀斧头,表示工农大众紧密团结;旗左侧的白布上竖写“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

  这面旗帜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革命武装的第一面军旗,工农阶级从此有了为老百姓打天下的子弟兵!这也是毛泽东诗词首次出现旗帜。

  秋收起义总指挥卢德铭为掩护部队撤退,在芦溪不幸中弹牺牲,时年22岁;为秋收起义队伍上井冈山做向导的莲花县委书记刘仁堪,临刑前,舌头被敌人割下,血流满地,他用脚蘸鲜血书写“革命成功万岁”六个大字;卢德铭牺牲后,部队不知路在何方,莲花县高滩村的共产党员王佐将毛泽东引进了莲花,后来王佐不幸被捕壮烈牺牲……在旗帜的感召下,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矢志不渝,用自己的鲜血与生命,守护这面旗帜,毕生追随这面旗帜。

  红旗,中国革命的色彩。红旗指引方向,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在文家市召开的前委扩大会议上,是继续攻打长沙还是实施战略转移,前委会发生了激烈争论。当时,起义部队面对的是几十倍于己的敌人,敌强我弱,再次攻打长沙,无异于以卵击石。没有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精神和勇气,就无法冲破障碍。毛泽东审时度势,果断提出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

  会后,毛泽东率领部队开始了向罗霄山脉中段莽莽大山的伟大进军。中国革命的航船终于驶入属于自己的航道——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全国胜利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是在井冈山斗争中开始逐渐寻求到的,也叫“井冈山道路”

  这是马克思主义书本上没有、前无古人的道路设想,这是革命航船从暗夜驶向朝日的新路探索。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毛泽东用一首《西江月·井冈山》描绘了1928年8月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黄洋界保卫战。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此,毛泽东高举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红旗,戎马倥偬,攻坚克难,勇往直前。

  在上井冈山前,毛泽东在永新县三湾村领导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在三湾村枫树坪,毛泽东向队伍宣布:部队缩编为一个团,建立党的各级组织和党代表制度,党支部建在连上,班、排设党小组,连以上设党代表,团、营建立党委等。

  1928年4月,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和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及湘南农军,在宁冈胜利会师。当两位巨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时,中国革命从此开始了新纪元。在中国革命的低潮中,朱毛会师高举起一面“坚持斗争、雄踞井冈”的鲜艳夺目的大旗,

  这是革命者在强敌环伺中坚定信念、冲破黑暗的伟大壮举,给全国民众树立了对革命的信仰,为中国革命的复兴带来了希望。

  “军团信任我们,再硬的骨头也要啃!”指挥红军以两个连击退敌人4个团打赢黄洋界保卫战的陈毅安;不搞特殊,“舍命献盐”的红军师长张子清;革命意志坚定,与毛泽东一起粉碎了革命队伍内变节分子的叛变阴谋的宛希先;立下“革命不成功,誓不还家乡”志向的“飞兵团长”王尔琢……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这支部队却始终能够不涣散不溃散,始终保持着高昂的革命斗志,正是因为在红旗的引领下,一批优秀共产党员以身作则,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从此,工农武装成了坚定跟党走的队伍,旧式军人成了有理想信念的革命军人。人还是那群人,枪还是那些枪,因为有了共产党,队伍有了新的模样。

  井冈山时期,国民党不断对根据地疯狂“进剿”“会剿”,根据地环境险恶、条件艰苦。此时有人提出:红旗到底能打多久? 为破解中国革命道路选择的现实难题,排除各种错误思想的干扰,毛泽东先后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揭示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有力地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在总结井冈山革命斗争经验的基础上,1930年1月,毛泽东又豪迈地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用一句话来展望革命的前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开辟了一条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之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此行何处?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毛泽东的《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描写1930年2月攻打吉安的雪里急行军,表现出红军一往无前的豪迈气概。

  1929年1月,中共井冈山前敌委员会在江西省宁冈县柏露村召开边界联席会议,决定由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向赣南、闽西进军。他们经过一年多艰苦奋战,取得了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创建了赣南、闽西苏维埃区域,中央苏区初步形成。

  “在全部工作上帮助我组织这个调查的,是寻乌党的书记古柏同志。”1930年5月,寻乌党组织负责人古柏协助毛泽东进行了著名的“寻乌调查”。1930年5月初,毛泽东在寻乌进行了20多天的社会调查,召开了10多天的调查会,并根据调研情况整理出8万多字的《寻乌调查》。“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毛泽东在调查研究期间挥笔写下的《反对本本主义》里,一个个精辟的论断振聋发聩。

  自此,在“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生动实践中,苏区干部群众愈发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愈发坚定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念和将革命事业进行到底的决心。

  “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在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三次反“围剿”中,杰出的红军将领黄公略指挥红三军英勇作战,连续取得胜利……从井冈山到瑞金,敌人的进攻十分频繁,敌我的战斗十分残酷。

  然而,山再高,没有红军的理想高;关再大,没有红军的抱负大。毛泽东带领党和人民军队一路“风卷红旗过大关”,中央苏区的创建和发展壮大,如同飘扬在南部中国崇山峻岭间的巨大鲜红旗帜,宣示和鼓舞着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为革命而不懈奋斗的伟大精神。

  “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毛泽东的一首《如梦令·元旦》描写了1930年1月红军的行军路线与乐观情怀。“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借助红旗歌颂军容的壮盛和军心的欢畅。

  1930年10月下旬,中原大战刚结束,蒋介石就开始部署对中央苏区进行“围剿”。彼时,国民党反动派纠集了10余万兵力,而中央苏区的红军只有三四万人,敌我力量悬殊,该如何与敌军决战?

  面对国民党军的大规模“围剿”,在罗坊会议上,我党确定了毛泽东提出的“诱敌深入”战略方针,先战略性退却,把敌人引到苏区内,依靠人民的支援,选择有利于红军的战场,集中优势兵力,歼敌于运动之中。

  1930年12月30日,红三军就直捣敌十八师师部,歼敌9000余人,活捉敌前线总指挥兼师长张辉瓒,取得龙冈大捷。几天后,1931年1月3日,红军又取得东韶战斗的胜利。

  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极大鼓舞了中央苏区军民,毛泽东豪情满怀写下了《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不周山下红旗乱”,毛泽东引用“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典故,把“与颛顼争为帝”的共工演绎成为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红旗”寓意根据地军民同仇敌忾,所向披靡。

  回顾这段历史,毛泽东曾在他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这样写道:“到了江西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时,‘诱敌深入’的方针提出来了,而且应用成功了。等到战胜敌人的第三次‘围剿’,于是全部红军作战的原则就形成了,这时是军事原则的新发展阶段……”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叶坪村隆重召开,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毛泽东同志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从此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伟大预演。

  “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兴国县长冈乡苏维埃政府主席谢昌宝身背斗笠,脚穿草鞋,风里来雨里去,长年累月带着马灯和干粮奔波在生产一线,深入人民群众之中,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1933年11月,谢昌宝与王先怀、李逑应一起,向毛泽东汇报了长冈乡的工作经验。毛泽东整理出著名的《乡苏工作的模范——长冈乡调查》一书。人们用山歌表达出对苏区干部好作风发自肺腑的赞颂之情,也体现了军民之间浓浓的鱼水情深。

  在中央苏区,红军则得到了人民群众各方面的帮助和支援,担架队、运输队、救护队……到处有人民群众做帮手,红军如鱼得水,如虎添翼。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红军获得的不仅是苏区的民心,还有敌营的军心。1931年12月14日,驻宁都县城的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1.7万余人举行起义,带着两万余件武器,浩浩荡荡开往苏区,这就是著名的“宁都起义”。中央苏区授予宁都起义的主要领导人赵博生“红旗勋章”。在瑞金的叶坪红军广场上,耸立着一座名为“博生堡”的四方堡垒。这座堡垒是为了纪念在第四次反“围剿”战争中牺牲的赵博生所建。

  据统计,江西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近26万人,井冈山斗争仅2年4个月,有4.8万名烈士长眠于这块土地,平均每天牺牲56人。赣南苏区的革命烈士数十万,其中有名有姓的达10.82万人。

  由于王明“左”倾错误,否定了毛泽东为红军制定的正确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在战争指挥上出现了一系列重大错误。中央红军和苏区人民苦战一年之久的第五次反“围剿”最终失败。1934年10月的一个星夜,一支队伍高擎火把渡过秋风乍起的于都河,毛泽东随中央红军离开江西,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

  旗帜指引方向,精神穿越时空,记忆永不磨灭。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深情缅怀当年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在苏区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并提出殷殷嘱托:“现在国家发展了,人民生活变好了,我们要饮水思源,不要忘了革命先烈,不要忘了党的初心和使命,不要忘了我们的革命理想、革命宗旨,不要忘了我们中央苏区、革命老区的父老乡亲们。”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面向百年大变局,风卷红旗过大关,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摆在我们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唯有不忘初心,继续高举革命的旗帜,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才能把毛泽东开创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