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未成年人网络安全屏障

2024-04-18 15:06 阅读
大江网

  “未成年人实施抢劫、盗窃、暴力伤害犯罪的,有近六成曾长期沉迷网络。”4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涉妇女儿童案件情况,再次剑指网络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的侵蚀,也凸显了“净网护苗”的重要性与紧迫感。

  从披露的信息看,当网络成为未成年人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时,风险也如影随形。对未成年人进行“人肉搜索”,恶意传播泄露未成年人隐私的欺凌视频;诱导吸烟、饮酒、文身、旷课等不良行为,传播以强凌弱、以暴制暴等不良内容;以免费游戏装备、盲盒抽取、粉丝抽奖等名义诱导未成年人加入群聊,实施网络欺诈……诸揆现实,一些网络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侵蚀、侵害触目惊心。由于未成年人认识能力较低,辨别是非能力不强,容易掉进不法分子精心设置的“话术”、周密炮制的“陷阱”中,成为受害者。更令人痛心的是,一些青少年模仿能力强,容易将虚拟世界的不良心态、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展现出来,导致犯罪,成为“加害者”。但无论是受害者,还是加害者,都不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模式。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未成年人保护没有“隐秘的角落”。问题在哪里,工作就应该延伸到哪里。从发布利用互联网侵害未成年人的典型案例,到开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专项整治,从《未成年人保护法》增设“网络保护”专章,到出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从网络防沉迷的“青少年模式”,到升级为“未成年人模式”……一次次制度的完善、保障的升级,旨在源头上消除监管的“模糊地带”,净化网络环空间,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环境。

  当然,要把制度的“篱笆”扎紧,离不开相关职责部门的主动履职、扎实工作,也离不开各大网络平台的行业自律。当前,法律体系越来越完善,各方经营者唯有以法治为遵循,加强内容发布的审核,不以低俗赚眼球、不以“擦边球”赚流量,不以身试验剑走偏锋,方能走得稳、走得远。

  “净网护苗”,还应抓前端、治未病。面对数字化浪潮,一味禁止青少年“触网”“冲浪”是不符合现实情况,更不适应时代的发展。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法治意识,让青少年学会用法治明辨是非、用法律保护自我才是长远之计。组织开展模拟庭审实践活动,通过角色扮演、案件审理等形式,让学生接受生动的法治教育;开展“拒校园欺凌、防沉迷网络”讲座,通过鲜活的案例,筑牢校园安全防线;开展信息技术教学,促进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发展……近年来,各地将保护未成年人平安健康成长作为第一要义,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推动科学文明、安全高效用网的意识深入人心。这也给我们了一些启示:只有多方联动、久久为功,把广大青少年的思想用法律武装起来,在他们在内心深处树好为人处世的底线,形成正确的处事行为规范,才能有效提升其依法保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能力。

  “净网护苗”,家庭责任链不能缺失。有调查显示,家庭是儿童使用互联网的主要场所。这说明,父母很大程度上能影响孩子的上网行为。可在现实中,一些父母责任心缺失,把手机当“奶头”,任小孩“放飞自我”;有些家庭对信息甄别意识不强,忽略“未成年人模式”的使用,让良莠不齐的信息充斥孩子的心间;有的孩子因为长期留守,只得把手机当“陪伴”,长久困在“信息茧房”,诱发暴躁易怒、不爱与现实世界交往接触等问题。凡此种种,家长要自省自律,注重提高自身网络素养,规范自身使用网络的行为,当好未成年人的教育者、示范者、引导者。同时,全社会要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完善结对帮扶制度、监护人培训制度、定期亲情交流制度等,深化儿童主任、“童心妈妈”等职责,致力消除留守儿童心理上的孤单,不让孩子陷入网络沉迷泥淖中。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唯有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共同参与、共同监督,才能筑牢未成年人网络安全屏障,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网络权益和身心健康。

  (大江时评特约评论员徐卫清)

  编辑:熊细娇

  校对:徐楫越

  审核:文峰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