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三千年青铜文明的回响

2024-04-19 04:48 阅读
大江网-江西日报

  “叮当”的凿石声远去了,采矿的繁忙景象早已不见了踪影,绵绵春雨揭开远山的青绿,漫山铜草,随风摇曳。

  3300多年前,也是这样的雨,这样的山,这样的青绿。在这样蓬勃的生命力中,一部属于中国人的青铜文明史诗含毫命简。

  铜岭——中国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铜矿遗址。

  无论你是首次探访,还是旧地重游,这里总能激起内心深处的自豪。铜草引路,漫步青青山峦间,望着石壁上斑驳的痕迹,胸口有难以言喻的怦怦心跳,时间仿佛停滞,一段亘古的青铜往事被悄然唤醒。

  一次改写历史的发现

  时针轻轻倒转,带我们回到1988年。九江市铜岭钢铁厂因生产需要,委托瑞昌县夏畈乡(现瑞昌市夏畈镇)铜岭村村民,在铜岭头合连山西坡修筑一条公路。在降坡工程中,村民一铲子下去,挖出了几块木头。那些木头似有“长势”,越挖越多,并且形状各异,有的像是木铲,有的像是木棍。“藏”在木头下的,还有一些不知是什么材料做成的斧、凿,上头生着斑斑锈绿。

  钢铁厂副厂长周明节目睹了这一幕。他也是第一次看到这些东西,感觉似乎是古代物件,于是与村委会商议后,决定搜集一部分送往县博物馆。

  县博物馆工作人员进行了仔细研究,鉴定出这些斧和凿竟然都是青铜器,而且与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的湖北铜绿山出土的青铜生产工具十分相似,很可能是一批重要文物,于是立即将这一情况报告给了上级文物部门。

  随后,小山村迎来了考古专家的陆续造访。经过前后5次科学发掘,铜岭铜矿遗址逐渐展露真容:遗址总面积约3.5平方公里,且有保存完好的采矿区、选矿区、冶炼区、生活区等功能区域,其中发现商代至战国时期古竖井103口、巷道19条、露采坑7处、工棚6处、选矿场1处,马头门、斫木场、围棚等若干,出土陶、原始青瓷、铜、木、竹器等生产生活用具468件。

  经过考古研究和国内外权威机构碳十四测定,专家判断:这是一处大型商周采铜遗址!始采于商代中期,发展于西周,盛采于春秋,延于战国,前后连续开采千余年。其始采年代比当时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采铜遗址的湖北铜绿山还要早300多年。

  1991年,铜岭铜矿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6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21年,入选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

  如今,通过铜岭的一块碎片、一道痕迹,我们得以窥见古代采铜工匠们的辛勤与智慧。他们手持铜凿,背驮竹筐,掘井取铜,冶炼矿石。铜原料通过长江水路,源源不断地向商都输送。

  最重要的是,铜岭铜矿遗址的发现,有力回答了商周时期中国大宗铜料来源之谜,证明了中国青铜文化的独立起源与自成体系。

  拼出数千年青铜文明的原貌

  每逢深秋,铜岭的山岗上就会晕染开一团团“云霞”。那是一种紫红色小花,穗状花序,茎干纤细,叶小而圆,因根植在含铜元素的土壤中,被人们称之为“铜草花”。这些小花点缀在山野间,如同一大块胎记,聪明的古人,根据它们来寻找铜矿。

  在铜草花生长的地方,考古发掘出的井巷洞口已经进行了保护性回填,井口边爬满了青苔,透露着尘封岁月的凝重。偶尔,几块断木从泥土中伸出头来,虽已斑驳,但依稀可辨曾经的木支护结构。

  遥想当年,古代的工匠们喊着号子,凿开矿井,利用木支护搭建框架,支撑井壁,在地下挖掘巷道,开采铜矿。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瑞昌博物馆主编的《铜岭古铜矿遗址发现与研究》一书介绍,铜岭铜矿遗址采用的木支护结构是世界采矿史上最早的。在支护的选材上也十分讲究,选用的是质地坚硬、无木节、无纽纹的栎木、楠木等,经历3000余年的自然风化,部分井巷木支护结构依然有良好的抗压能力。

  为了提高矿井中的运输效率,铜岭的工匠采用了多种矿井提升方法。浅井多使用符合杠杆原理的桔槔机械装置,深井和巷道转弯处多采用滑车提升装置。遗址中发现的商代木滑车,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的提升运输机械,将我国木制机械历史提前了1000余年。

  遗址中的西周选矿场,是世界冶金考古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在长达10余米的木构长廊式工棚内,有冲矿引水沟、分节式木溜槽、排浊水的尾砂池、晒矿石的专用台等一整套的半自动流程式选矿设施。木溜槽巧妙地利用水的冲力,使矿物颗粒在斜向水流中自然分选。这种选矿方法,选矿率很高,基本符合现代选矿原理。

  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一次次深入,铜岭铜矿遗址总有新的惊喜。早在3000多年前,铜岭就已形成一整套先进且完备的采矿、选矿、冶炼、提升、运输、照明、通风、排水、安全防护及管理系统。其中,井巷开拓系统、巷道支护技术、采矿技术、溜槽选矿技术、冶炼技术及管理系统等,在当时处在世界领先地位。

  一次次发现,就像一块块拼图,逐渐拼出数千年铜岭文明的面貌。这些发现不仅揭示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冶金技术及运输机械的成就,更对研究世界机械发展史、科技史有很好的启示意义。

  穿越悠悠岁月的光芒

  36年前,铜岭村村民偶然发现了深藏地底的“宝藏”,揭开了千年铜岭的神秘面纱。经过考古学者们的深入研究,这片沃土愈发显现出它的独特价值。

  其实,早在1964年,江西地矿局赣西北大队就发现了铜岭铜矿遗址的踪迹。资料反映,大队勘探范围内多次见有古代地下采矿的“老窿”、黄褐色亚粘土(老井坍塌)及腐朽支柱。20世纪70年代初,铜岭钢铁厂在矿山开采铁矿,开采过程中陆续挖掘出大量朽木。然而,当时这一重要信息并未得到重视。

  如今,铜岭终于拂去历史的尘埃,在时间的光影里亮出它的底色。2022年,铜岭铜矿遗址被列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西段重点项目和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今年9月底,瑞昌铜岭铜矿遗址博物馆将迎来开馆试运行。屋顶防水工程快速推进,馆体加固修缮基本完工,布展基础施工全面铺开……为了使铜岭青铜文化保持鲜活,博物馆基于铜岭的地貌、土质、岩石等自然特性建造,运用了许多新技术、新模式、新手段,再现商周矿井原貌,重燃青铜矿冶之火,复原南铜北运线路,展陈华夏先民采矿炼铜、金道锡行的历史画卷,让那铿锵有力的“叮当”声再次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回响。

  铜岭,不仅是长江文化的一个切面,更是中国历史发展中令人振奋的一笔。今天,我们再度走进铜岭,探源青铜文明,更需深刻理解它的时代意义。

  “叮当”凿石声,从3000年前传来,振聋发聩,生生不息。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亚婧

 

编辑:李孟玲 审核:倪旻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