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观察丨改编热的冷思考

2024-09-18 09:30 阅读
大江网-江西日报

  今年8月,电影《红楼梦之金玉良缘》遭遇了票房、口碑双“扑街”。“灯塔专业版”票房统计,投资2亿元的《红楼梦之金玉良缘》,仅取得500多万元的票房。在豆瓣,近2万名观众给这部电影打出了3.4分,其中超六成为该片打出了“一星”差评。

  电影中,八面玲珑、聪明泼辣的王熙凤成了侵吞林家财产盖建大观园的恶人;大观园还没建好,海棠诗社已经组起来了;元妃省亲从正月十五挪到了端午节,黛玉葬花移到了宝黛二人共读西厢之后……观众对于这部名著改编剧的吐槽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人物形象“流量化”、剧情“快餐化”、主题“浅薄化”。该片导演试图用一部时长不到2个小时的电影,将一部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的主要事件一一呈现,以致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浓浓的短视频解说快餐感扑面而来。该片本想打造成“青春红楼”,可“青春”好似成了该片的又一败笔。影片过度强调儿女情长、家族斗争,却忽略了《红楼梦》的精髓——家族兴衰、社会矛盾、人性思考,不仅扭曲了原著的内涵,还引发了“一黛不如一黛”的讨论。

  7月,另一部改编剧——电视剧《金庸武侠世界》(又名《新射雕英雄传》)遭遇了停播。该剧由《铁血丹心》《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华山论剑》《九阴真经》5个单元组成。在播完《铁血丹心》单元的30集后,《金庸武侠世界》官方微博却匆匆宣布“江湖再见”。播出前,剧方曾表示想要打造一个能够比肩“漫威宇宙”的金庸武侠世界,然而该剧并未融入金庸其他小说中的角色,“文不对题”引起不少观众的不满。金庸武侠作为经典IP火爆数十年,其核心便是一个“侠”字,改编后的郭靖“3分钟长大成人”,40分钟完成了习武、嘉兴比武、邂逅黄蓉、偶遇穆念慈等剧情,对于熟悉小说的金庸迷而言,仿佛开了“4倍速”快进,而对于那些不了解原著的观众来说,则是一头雾水。

  且不谈《红楼梦之金玉良缘》《金庸武侠世界》质量如何,观众对这些影视剧的热烈讨论,证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重拍名著经典自带流量,也带来了更多变现可能。作为国内超级大IP,四大名著、金庸武侠小说等一直是影视剧改编的热门。纵有花式繁多的改编,却少有口碑之作,仿佛更加坐实了“老版是艺术品,新版是商品”的论调。

  旧版的“四大名著”影视剧在人们的认知里,往往是经典的、不可逾越的。之所以受欢迎,不仅在于旧版先行问世带来的“先入为主”效应,最重要的是内容选择的经典和真诚的创作态度。在打磨时间上,旧版“四大名著”改编版影视剧制作周期远远长于新版。旧版《西游记》初篇、续集共41集,拍摄跨时8年;36集《红楼梦》从改编到播出,前后花了6年。而重新翻拍的“四大名著”,张纪中版60集《西游记》从开机到播出,前后不过两年;李少红导演的50集《红楼梦》从演员海选到首播,用时四年半,其中演员选秀活动就耗费了近10个月。虽说工期不能代表一切,但慢工出细活,老一辈的艺术家精雕细琢出来的作品更淳朴、真实,而新版“四大名著”影视剧改编多了先进的拍摄技术和特效营造的恢弘气势,却少了老一辈艺术家对于艺术的纯真热情。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时代在变,创作者在变,观众也在变。如何利用好自带“流量”的名著经典“富矿”,创造出新的精品?只有从原著的精神内质生发出新的体悟,解读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再创属于我们自己时代的经典,才能更好地实现名著的再延伸和再创造。

  近段时间以来,有不少亮眼的改编作品显现——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凭借引人入胜的故事和华丽的视觉效果,收获了26.34亿元票房。电影在保持原著精髓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艺术重塑和创新,成功塑造了具有史诗气质的英雄人物姬发,并将其与商周之变这一重要的历史转折紧密结合,承载起家国命运的宏大叙事。今年8月,首款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该游戏借用西游背景和人物设定,情节原创又紧扣原著,让孙悟空这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形象,在跨媒介叙事中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和传播力。

  综上,翻拍经典是一条经久不衰的艺术之路,但翻拍不是简单的复制,贵在出新。创新并非为了收视率而烹饪出的文化“乱炖”,翻拍名著的关键在于发掘当代价值。未来以名著经典为代表的翻拍剧的“七十二变”仍会继续,希望我们能看到更丰满的剧本和更精良的制作,以及更多符合当前时代特征的新经典。(倪可心)

 

编辑:李孟玲 审核:温小强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