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90后”返乡种地,是退路还是出路?

2024-09-20 08:13 阅读
当代江西

 

近期,“年轻人流行辞职去种地”话题冲上热搜。《种地吧》中“十个勤天”组合靠种地“种”上了央视,以农耕生活为主题的综艺节目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一些大中城市,“共享菜地”概念迅速兴起。这些因素共同将“种地”推到大众视野中,生活在城市里的年轻人正在掀起一股种地热潮。

在农耕文化逐渐式微的今天,年轻人为什么愿意扎根在地里?沉迷种地的年轻人,想在田野里找到什么答案?

《种地吧》节目10位少年及导演杨长岭、制片人吴寒。祁倩倩/摄

这届年轻人开始返乡种地了?

据《齐鲁晚报》《新周刊》等媒体报道,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历经多年的城市生活之后,开始离开传统意义上光鲜亮丽的工作岗位,选择回村种地,拥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当起了新农人。

农业农村部提供的数据显示,从2012年到2022年底,返乡入乡创业人员累计达到1220万人,预计2025年将超过1500万人。据统计,在一些地方的新农人种植户里,30%是“90后”,50%是“80后”。

“95后”小伙阿宽曾经是航空安全员,月薪在1.2万至2万元之间,小鱼是编导出身的媒体人。但他们却因为“这份工作一眼就能望到头”“不想继续熬夜内卷”放弃了这份体面,主动辞职回到农村,包下了300亩农场,当起了新农人。

来自山东寿光的小伙许多大学毕业后选择回村种地,两个智能大棚每年营业额70万。他表示:“相对于金钱这种身外之物来说,我有着自己更明确的目标,我要知道怎么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不是说天天在城市上班那种两点一线式的固定工作。”

有人说,人类是需要田园的,即使远离土地、久居尘嚣,至少在精神层面里一定会保留一片田园。这体现在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中就是摆弄花草,闲暇时光畅游青山绿水沉浸式放松,让内心对田园生活的渴望得到满足。

但这终归是短暂的,是建立在稳定生活基础上的偶尔调剂。主动放弃这份稳定,回到当初不惜一切代价逃离的地方,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

那为啥这么多年轻人纷纷开始种地?

种地是农耕文明下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基因。年轻人辞职去种地也不是一个新现象了,但这话题每每抛出就能引发公众的热议,背后其实是人们对农业农村的持续关注,对乡村价值的再发现,以及年轻人对于自我价值的重新认知。

有网友称,以前“寒窗苦读,我势必要离开这片土地”,现在“实在不行,不如回老家种地”。大城市的工作压力、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挥散不去的“班味”甚至即将垮掉的身体,总让人们回归田园的心蠢蠢欲动。

不少人为实现“种菜自由”,已经开始在阳台、天台或花园打造菜园。而且种地还能培养责任感,有家长拉着孩子一起种地,孩子每天准时给地里的蔬菜浇水。而要追问年轻人为什么爱上种地,甚至有的辞职返乡种地,或许有以下几点原因。

舒缓神经的电子乌托邦。有人曾在豆瓣这样评论《种地吧》:“我曾经质疑努力会有结果这件事,但他们用200天告诉我,土地不会骗人,生活也是。”用真诚耕耘土地的《种地吧》精准切中了时代情绪,成为治愈年轻人“情绪病”的电子乌托邦。

就业压力的增大、职场关系的复杂、晋升空间的限制、人情世故的无奈,还有两点一线的单调,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将城市视为唯一的奋斗方向,转而关注乡村的田园生活。网友感叹,种地没有内耗,没有过多的外界干扰,不仅可以得到精神上的舒缓,还能体验到看到瓜果蔬菜成熟的乐趣和成就感。

种地情结的血脉觉醒。年轻人对家乡的文化、传统和习俗认同感是埋在骨子里的,回乡可以保持与这些文化根源的联系。回到自己老家,种田养蜂,喂鸡喂鸭,采茶挖笋,可以悠闲地过成“陶渊明”,过上“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生活。

况且,在农业科技和机械化的加持下,如今的种地与传统的种地有着天囊之别。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全国农作物耕种机综合机械化率已经超过73%。农业的机械化、智能化大大降低了种植业的劳动强度,也为年轻人返乡降低了门槛,很多地方也鼓励年轻人返乡创业,还提供相应的政策补贴。

开辟农村生活新赛道。随着自媒体的蓬勃发展,几乎每年都有现象级乡村网红进入大众视野,从“田姥姥”到“张同学”,再到“东北雨姐”,这表明人们对农村生活的关注从未衰减。很多年轻人嗅到了这个商机,看中了乡村题材短视频的流量潜力,他们一边劳作一边分享农耕生活,吸引了大量在城市中寻求心灵慰藉的人群,最终通过带货等形式将流量变现,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

“新农人”正在进行直播带货。胡斐/摄

年轻人返乡种地,究竟是退路还是出路?

种地热的背后其实就是职场冷的反映。当前城市职场的内卷让很多年轻人身心俱疲,分流到农村从而推动乡村振兴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如何实现引流后的彼此成全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让血脉觉醒后的年轻人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笔者想到了这么几句话。

有勇气更要给底气。年轻人回乡种地,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鲜血液,这是值得鼓励和引导的。敞开胸怀欢迎有志青年回乡创业,真心实意为他们喝彩,多搭台子,少泼冷水,让年轻人踏实耕耘的态度得到认可,是对新农人最好的精神支持。

另外,把地种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陶渊明刚回归田园的时候,地也种得不好,“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在肯定年轻人有闯劲的同时,也要注重技术层面的指导,帮助他们学习相关的农业知识,从选种到播种,再到收获、科学管理等各个环节,让年轻人在回乡创业这条道上走得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有方向还要有特色。乡村经济发展模式同质化,是当前返乡创业者们不可回避的一个现实,这种问题和现状给创业者们带来了困境和挑战。因此回乡创业,不能盲目跟风,要注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创新思维,最大限度避开同质化竞争,不让“谷贱伤农”的剧目重演。

但无论是选择什么项目,都应提前开展充分的市场调研,在选择创业项目时要结合当地实际确定创业方向,了解并紧跟当地的产业政策,把创业项目与政府产业规划紧密结合起来,不搞千篇一律,杜绝扎堆上马,只要围绕乡村振兴主题,形式可以丰富多彩。

留住心才能留住人。虽然种地热人气很高,但面临的困境也不少,不少满怀热情返乡创业的青年碰壁后发出了创业不易的慨叹。事实上,政策扶持是所有“0”前面的“1”,应加大支持青年返乡创业政策的整合力度,因地制宜开展差异化扶持。

在风险管控上,相关职能部门可以在项目审批、市场销售、紧急援助等方面想办法,多渠道降低返乡人员的创业风险。服务是最好的环境,替返乡创业人员当好“店小二”,畅通政策执行落实的“最后一公里”,留住他们的心,才能留住了他们的人。(作者 曾德斌)

 

编辑:陈拾梅 审核:温小强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