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视角下企业绩效管理与控制策略研究
宋咏棋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高级课程研修班
摘要:内部控制作为一种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旨在确保企业目标的实现、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法律法规的遵守。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规范企业的业务流程、减少经营风险,进而保护企业财产安全。同时,企业绩效管理作为评价企业经营业绩、激励员工和管理决策的重要手段,有助于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提高运营效率。
关键词:企业绩效管理内部控制管理优化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与意义
(一)保障资产安全
内部控制最突出的作用就是确保企业资产安全。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保护内部各项资产,起到对资产的保护作用,防止资产损失及被盗窃或滥用,实现整个企业内部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例如,通过财务审批、内部审计等措施,对资金使用流程进行层层把控,确保资金进出都符合制度规定[1]。
(二)提高运营效率
内部控制不仅能够保障资产安全,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企业的运营效率。通过规范业务流程、合理划分工作职责、强化内部沟通等步骤来进一步推动企业内部各项工作井然有序,减少重复工作,提升时间管理效率,提高企业的整体运营效率。
(三)确保遵守法规
遵纪守法对于企业来说十分重要,更是一切会计行为实施的根本,企业在运营过程中,要按照法律法规要求来开展工作。企业通过内部控制的实施,制定和执行相应的政策和程序,使内部各项经营活动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有效避免因违法行为而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和风险。
(四)促进风险管理
目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伴随各类风险,并且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风险的种类会持续增加,给企业的正常经营和运作带来了一些影响。基于此,企业管理者应重视风险管理工作。内部控制管理的实施可以帮助企业识别和评估各种风险并制定出应对策略,从而降低了风险的发生率,对潜在的风险起到了防范效果。
(五)强化决策支持
内部控制还可以为企业决策提供真实数据,通过收集和分析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信息,帮助企业管理者做出更加明智和科学的决策。同时,还可以通过对决策执行过程的监控和评估,确保决策得到有效执行并取得预期效果[2]。
(六)促进可持续发展
内部控制不仅与企业的短期利益息息相关,还影响着企业的长期发展。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可以推进企业战略规划的实施,帮助企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增长。
二、内部控制与绩效管理的关系
内部控制与企业绩效管理间存在着密切而不可分割的关系。内部控制作为一种规范企业内部操作、保障企业资产安全、提高信息准确性和可靠性的机制,为企业绩效管理提供了坚实基础。而企业绩效管理则是以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为导向,通过制定、实施、监控和评估一系列管理活动,不断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和效果。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可以确保企业绩效管理的顺利进行,为绩效管理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首先,内部控制通过制定和执行一系列政策和程序,确保企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配置,为企业绩效管理提供了清晰的目标和方向,使得绩效管理活动能够紧密围绕企业战略目标展开。同时,内部控制还可以通过对企业运营过程的监控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确保企业运营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从而为绩效管理的实施提供有利环境。其次,企业绩效管理需要通过制定具体、可衡量的绩效指标,来评估和控制企业的运营成果,而所有绩效指标的制定和实施,往往需要依赖内部控制所提供的准确、可靠的信息和数据。内部控制能确保企业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为绩效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持,使得绩效管理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进行。最后,内部控制和企业绩效管理共同构成了企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和绩效管理的融合与协调,企业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内部控制视角下企业绩效管理
(一)明确绩效目标
首先,企业管理层需要全面、深入地了解业务战略和目标。通过深入了解业务战略和目标,管理层可以确保在设定绩效目标时能够明确方向和标准,从而指导员工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其次,管理层应对员工的能力和潜力进行准确评估。在设定绩效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员工的实际情况和能力水平,确保目标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现实性。这不仅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和潜力,还可以帮助员工实现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在设定绩效目标时,企业应该遵循SMART原则,即目标要具体、可衡量、可达成、相关和时限,确保绩效目标的明确性和可执行性。具体来说,目标应该具体明确,能够清晰描述期望的成果;目标应该可衡量,能够用具体的指标来评估完成情况;目标应该与业务战略和岗位职责相关,确保员工的工作与公司的整体目标保持一致;目标应该有时限,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是保障企业经济绩效稳定提升的基础,企业要对各项业务流程进行深入理解和系统性改造。首先,企业应明确内部控制的内涵和程序,确保其覆盖所有关键业务领域,如财务管理、采购、生产、销售等,以实现对业务活动的全面监控。其次,建立和完善内部规章制度,确保各项操作有章可循,减少决策失误和管理漏洞。此外,强化内部控制环境,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和道德规范,提高全体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使员工在日常工作中自觉遵守规定。在具体实践中,企业可设立专门的内部控制部门或小组,负责监督和评估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定期进行内控自我评估和审计,及时发现并纠正潜在问题。同时,企业应定期更新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以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如新的法律法规要求、市场竞争状况、技术进步等,从而提高经济效益[3]。例如,某制造业企业在实施全面的内部控制改革后,通过对采购流程的严格把控,减少了原材料的浪费,降低了成本,有效提升了经济效益。
(三)强化风险评估与管理
有效识别和量化潜在风险,有利于企业预测和解决会对企业经济绩效产生负面影响的事件。首先,企业应建立全面的风险识别机制,包含战略、运营、财务及合规等多个层面,确保所有关键风险点都被充分考虑。其次,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风险进行评估,确定其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以便优先处理高风险事项。此外,企业应定期更新风险评估结果,以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在风险管理方面,企业需建立健全风险防控体系,制订应急预案,以降低风险发生时的损失,包括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监控和报告风险状况,及协调各部门的风险应对工作。企业应将风险管理融入日常运营中,通过持续地监控和审计,及时发现并解决风险问题。此外,风险管理文化的培养也是强化风险管理的关键,鼓励员工参与风险识别和报告,形成全员风险管理的氛围。
(四)激励与约束并重
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业绩。企业应设计合理的薪酬制度,将个人绩效与企业发展目标相结合,通过发放绩效奖金、股票期权等方式激励员工为实现企业经济绩效作出贡献。对于表现出色的员工,应给予晋升机会和荣誉表彰,进一步增强其归属感和忠诚度。同时,建立约束机制,通过设定规则和标准,防止员工的不当行为,确保企业政策和程序的执行。例如,建立违规惩罚制度,对违反内部控制规定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以此强化员工的合规意识。在实践中,企业应结合激励与约束,形成动态平衡,以促进员工的自我调节和自我约束,从而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维护企业整体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例如,某知名企业通过实施“红黄牌”制度,对员工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价,既给予优秀者奖励,也对违规者进行警告或处罚,有效地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五)加强对内部权责的分配,合理设置组织机构
首先,明确职责划分。对各个职能部门和岗位的职责进行逐条说明,确保责任明确,对于其中比较模糊的部分要进行特别强调,避免职责交叉。引入职责说明书或岗位说明书,详细记录每个岗位的职责、权限、义务和工作要求。其次,推进权力下放。企业在不断的发展和扩大,根据企业现有的规模和业务发展需要,管理者可以将权力下放给一些部门领导和中层管理人员,增加决策的透明度和公正性。与此同时,让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决策过程,提升管理人员的归属感和工作积极性。最后,建立激励机制和沟通机制。薪酬是管理人员最关心的问题,设计合理的薪酬、增加他们的晋升机会很重要,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管理人员的努力与回报相匹配。引入绩效考核制度,将管理人员的工作表现与绩效挂钩,激励管理人员不断提升自身能力。需要强调的是,还要加强沟通和协调,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确保信息能够在各部门间顺畅流通,提高工作效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的管理水平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及未来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企业不仅要科学地分析所处的行业状态,更应该将焦点放在提升内部控制管理水平上,提高绩效管理水平,推动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雪莲.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与绩效管理的应用建议[J].上海商业,2023,(09):151-153.
[2]延新杰.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对财务绩效的影响[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3,(06):89-91.
[3]李新霞.企业内部控制、财务错配与创新绩效关系的研究[J].商业2.0,2023,(1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