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周积文:可以不做“专一”的事 但做专一的人
本期人物:周积文,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高级工艺美术师。作品“树像”系列发表于《中国陶瓷》杂志,“老玩童”获全国中青年陶艺家收藏精品大奖赛最佳创意奖。
至10月17日,周积文原创视觉艺术工作室正式满一岁了,它见证着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交易中心(下称“陶博城”)这一年的成长,自身也在生长着。
以前,他算是漂着的,直到工作室落成,他便开始有了自己的展示空间,接受市场的检验。他并不忌讳将市场与艺术挂钩,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而市场则是艺术作品生长的土壤,只有将艺术、推介、与市场形成优质的闭环,作品才能流动活起来。
1993年从景德镇陶瓷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前身)美术系陶瓷设计(绘画)专业毕业,周积文就嗅到了沿海城市的商机,他到福建从事西洋雕塑工艺品样品研发工作,赚钱的欲望得到满足,很多作品也被馆藏以及获奖,但他的根始终在景德镇。
“赚了钱我就回景德镇”就这样周而复始,他在景德镇和景德镇外的城市奔波,从福建到广东,造型艺术的经验他积攒了很多,但外地的土壤和景德镇始终有别,千禧年初期,他带着这些宝贵的财富经验,正式回归景德镇,在某种意义上,周积文是“景归”。
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无论是陶艺还是雕塑,甚至空间艺术、景观设计,周积文都有涉猎,他并不是一个“专一”的人,但他却总能用最满的激情去学习,去实践,然后去创作。
回归景德镇后,他追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远长深造,努力在千年瓷都这篇土壤中长出自己的果实。
景德镇人民广场制瓷工艺铜塑群像是瓷都的重要地标,其中雕像之一的吹釉工艺,便是以周积文为原型制作的。当年为了追随刘远长先生学习,他将头发理平,还特制了一套特定年代的服装,尽可能还原吹釉工的神态以及年代属性。
“艺术真正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并非脑中杜撰出来的。”
与很多陶瓷世家不同,周积文家族此前没人从事陶瓷行业,他是第一个,他后来成功影响了他的兄弟姐妹,加入到陶瓷行业中。
在景德镇,无论是陶艺还是绘画,并不冲突,这一点在周积文身上尤为明显。
在陶博城4楼周积文原创视觉艺术工作室,各类小雕塑、陶艺作品和传统青花、新彩绘画共处一室,进门右手边的景观池生出袅袅青烟,流水潺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他颇有兴趣地介绍道,空间艺术的追求是他与以前专注单独作品的不同之处。
在以往的概念里,他从陶艺、雕塑到后期新彩泼墨系列,乃至如今的青花绘画,他从不惧尝试,并通过写生不断激发灵感,从而长出自己的符号。
有那么几年,周积文跟着写生部落潘凯生等前辈到处写生,他只是去用心体会,但并不创作陶瓷作品,直到去年工作室落成,他将心中的山水娓娓输出,或到纸上,或到瓷上,他开始享受这种艺术的表达,这种表达能够让他身心放松,继而让他把愉悦传播给受众。
周积文的山水,发色纯正,青花笔墨浓淡相宜,在他看来,石为山之骨,树则是毛发,骨有骨的力度,毛发有毛发的柔软感,他的山水画中往往以留白诉说故事,白的里面加入光的元素,整个画面更有仙气,画面重重叠叠的黑色之中又蕴含神秘感,这是他多年写生的心得。
“把画画完了就没有读者的空间。”在他看来,画道画理最终是在画人生。一幅画既要有自己的空间,也要有读者的想象空间,这便可以成为精神食粮。
那么,精神食粮如何让人有感知,这是周积文在创作的时候会思考的问题。好比吃饭会让人有饱腹感,精神食粮的不可或缺性怎么体现?
他讲起一段经历,有一个浙江客户,做酒庄生意,繁忙的工程事务蚕食着他大部分精力,传统的酒庄空间更像是一个冷冰冰的售卖场,他往往待上十几分钟就待不下去,直到周积文出现,改变了这种局面。
周积文根据酒庄的空间,将艺术瓷瓶、瓷板或其他材料的作品安放在它们独属的空间里,一切都改变了。酒庄的整体气息开始变得不同,酒庄老板愿意花更多时间在酒庄空间里,哪怕是静静看着作品发呆,都是一种享受。作品中的山水仿佛会跳出冰冷介质的瓷板,让人沉浸在大自然之中,这便是精神食粮的力量,就像一种磁场,无形胜有形。
这让周积文深信,关注空间艺术的打造比关于作品个体本身更有意义,艺术作品之间的巧妙关联营造出叠加效果,这让他异常兴奋。
未来的日子,他计划在陶博城在签署几件店面,打造周积文艺术空间。
“我希望,趁着我还年轻,多做一些更有挑战、更有意义的事。”
(图文:徐培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