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情绪化的言论,该关注的不止是师德
近日,广东湛江麻章镇中心小学一班主任老师要求学生带假期安全责任通知书给家长签字。有学生问妈妈签行不行时,班主任飚出狠话,说爸爸妈妈死了就不用签、爷爷奶奶死了就不用签,全家都死了就不用签。其言辞之狰狞、情绪之极端,令社会错愕不已。事发后,学校表示是涉事教师因一时口快失言,一定程度影响了教师形象,目前已调离班主任岗位。
学有所惑、师有所答,是教育教学应有之义。“妈妈签行不行”的问题,只需要简单告知“行或不行”即可,涉事教师却恶语伤人,让孩子心灵遭受了“一万点暴击”,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这把怒火是否还有其他导火索,目前还不得而知,但“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失控的情绪,凌厉的语言暴力,带给学生的“瑟瑟发抖”的恐惧感和窒息感,显然不是“一时口快失言”的苍白解释就能驱散的。
德高为师,身正示范。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一言一行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塑造。即使这位教师是“一时口快失言”,也是严重的师德失范,与学生、家长和社会对教师群体的预期形象严重不符合。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教师群体中类似情绪化的言论并不是孤例:前几日,重庆西南大学附属中学一班主任在班级群内发飙怒骂“都给老子滚”;去年,“中学老师批改作业写下你是孤儿吗评语”的消息,一度冲上了热搜榜……无论是在班级群里“歇斯底里”,还是对学生的恐吓侮辱,失的是教师体面,损害的是教育行业在社会的良好形象。
师德失范固然要给予谴责和惩戒,但教师的情绪管理也应该被关注、被重视。如何深究个中缘由,吸取经验和教训,避免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值得进行探讨。
平心而论,教师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的小“情绪”。为何会在工作中大发脾气?又是什么让教师情绪崩溃在一瞬间?这或许从网友的一些评论中看出几分端倪。对麻章镇中心小学涉事老师调离班主任的决定,有评论表示是“卸下了重任”“终于不再当班主任”,这些透着酸味的评论,道出了班主任岗位的几分不易和艰辛。
不仅是班主任,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教师“压力山大”早就成为老话题。这些压力,一部分来自繁重的教学任务,无边的安全责任,繁琐的家校沟通;另一部分,各类评比考核创建事项、宣传推广活动等非教学事务也压得老师喘不过来。就像近日网友发视频吐槽的,为什么医保缴费的通知,还要通过学校发放到家长手里?在“小手牵大手”的名义下,各类社会性事务想着法子、变着花样进校园、进班级,令老师不堪其扰。被大量琐事、烦心事缠绕的老师,想要保持内心平和又谈何容易?
脾气温和,情绪稳定,是公众对基础教育从业者的共同期待。作为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素养,谨言慎行,不把学生和家长作为任意发泄的“出气筒”,是应该恪守的职业素养,也是应该遵守的社会公德。但是,教师的情绪管理,不仅仅是个体的素养问题,更是一个社会大“课题”,需要多方面“搭把手”:首先,要切实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减少对中小学校和教师不必要的干扰,把宁静还给学校,把时间还给教师;其次,学校要把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真正落到实处,想方设法帮助老师解决在工作生活中的难处,经常性帮助老师“减减压”,疏导不良情绪,让老师更舒心工作;此外,作为家长也要多体谅老师的不易,一个老师要面对那么多孩子和家长,沟通出现误会,工作出现小失误,也是可以理解的。对于教师偶尔出现轻微的情绪失控、言语失当,要多一些宽容,不用动辄上纲上线揪住不放,激化家校矛盾。
教师情绪化的言论是一记警钟,提醒着社会: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工作压力,真的要给予足够的关怀。(徐卫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