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模式下康复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应对方式及社会功能的影响

2024-11-18 09:49 阅读
大江网-信息日报

  秦光明 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温军芳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分析与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康复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收治的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康复护理,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应对方式中面对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01),回避和屈服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SD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01);GQOLI-74评分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积极心理学模式下的康复护理作用明显,有助于改善其应对方式和生活功能,值得应用。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积极心理学康复护理应对方式社会功能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常见、高发的慢性精神科疾病,具有病情反复、复发风险高、治疗困难等特点,在青壮年和中年人群的患病率高。患者发病后多伴有妄想、意志力减退、思维及情感障碍等表现,部分患者病情严重,功能退化,且伴有自伤、自杀等倾向,对其健康造成威胁。康复期需要重视护理工作,尤其是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和疏导,以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疾病复发。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科的基础理论,旨在帮助人们获得更加健康、幸福的体验,目前逐渐得到临床及精神科护理的应用,在促进患者身心健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对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康复护理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详细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收治的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男、女例数为23例和17例,年龄20至45岁,平均(29.83±3.15)岁;观察组男、女例数为25例和15例,年龄21至45岁,平均(30.02±3.24)岁。两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可比。

  (二)方法

  对照组。对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健康宣教、用药指导、心理疏导等。

  观察组。采用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康复护理:①认知建立。入院1至2周后,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教,通过发放健康手册、健康讲座、一对一访谈等形式,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如病因、症状、危害及心理干预的重要性等。同时定期由心理咨询师为患者提供疏导服务。②感恩教育。收集一些以感恩为主题的音乐、影视作品等为患者播放,鼓励患者诉说自身真实所想,定期组织感恩主题演讲,鼓励患者分享相关实例,逐渐激发患者的感恩心理。③感悟人生。指导患者掌握情绪管理相关技能方法,如音乐疗法、放松训练等,播放舒缓音乐,放松全身,并定期组织下棋、太极拳等活动。鼓励患者书写关于人生态度、价值等方面的文章,使患者具备更多的正能量,能够感悟人生。④感受亲情。指导患者家属掌握相关护理技能,积极鼓励家属参与护理干预,多给予患者陪伴,例如与患者共同观看一些以亲情为主题的伦理剧,观看后引导患者讨论。加强家属对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了解,确保家属能够为患者展示积极、乐观的心态,家属为患者安排一些相对简单的事务,多给予患者鼓励,帮助其树立信心,增进亲情关系。⑤建立希望。定期组织患者观看励志主题的视频,鼓励患者评价;为患者推荐关于人生希望相关的文章、书籍,鼓励患者阅读;加强随访管理,了解患者生活状态,引导患者运用积极心理学相关知识、技能应对挫折。

  (三)观察指标

  ①应对方式。采用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评价,维度评分越高提示患者越倾向于该种应对方式。②社会功能缺陷。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查表(SDSS)评价,分数与功能缺陷呈正相关。③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价,分数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四)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两组MCMQ评分对比

  干预后,观察组应对方式中面对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01),回避和屈服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01)。见表1:

  (二)两组SDSS评分对比

  观察组SD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01)。见表2:

  (三)两组GQOLI-74评分对比

  观察组GQOLI-74评分高于对照组(P<0.001)。见表3:

  三、讨论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繁多,发病机制复杂,目前临床对该病的治疗以抗精神病药物为主,通过药物治疗减轻患者相关症状,控制病情进展,逐渐促进康复。但是单纯药物治疗的干预效果有限,难以有效预防病情复发,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所以还需要重视心理护理。常规心理干预旨在减少不良情绪的影响,虽然能够改善患者情绪和心理状态,但是对患者认知、人际交往等能力的改善效果不理想,容易导致病情反复。

  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学相关理论和知识为依据,在减轻不良情绪的同时,旨在引导患者发现自我价值,感受亲情关怀,进而增强幸福感。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MCMQ评分、SDSS评分及GQOLI-74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对患者采用积极心理学模式下的康复护理效果确切。积极心理学模式下的康复护理采用科学、全面的心理干预方法,从认知建立、感恩教育、感悟人生、感受亲情及建立希望等方面出发,循序渐进,契合患者的康复进程和心理需求,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改善其应对方式,促进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进而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积极心理学模式下的康复护理效果理想,值得采纳。

  参考文献:

  [1]陈云鹤,杨丽丽,王琳,等.正念减压疗法结合量化评估分级护理策略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3,9(9):166-168.

  [2]陈芳,任艳芳,万勉,等.积极心理学团体护理在康复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3,9(3):187-189.

  [3]李雪梅,洪小美,温东妹.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护理模式对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和心理状况方面的影响[J].黑龙江医学,2023,47(3):368-370.

  [4]黄宏,陈洪宝.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精神康复护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3,42(17):3160-3163.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