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观点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作为实现“碳中和”的自然解决方案,生态碳汇包括森林碳汇、湿地碳汇、草原碳汇、农田碳汇等,具有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特点,符合绿色发展理念,对于实现“双碳”目标以及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江西要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应充分利用全省丰富的森林、湿地、草地生态资源,加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建设,提升生态系统碳汇经济价值,推动生态碳汇高质量发展,为绿色生产力培育和发展注入新动能。
碳汇发展能够衍生其他经济活动,将极大推动高附加值农林产品、林下经济、生态旅游、自然生态教育等产业的发展,实现生态生产与经济生产的有机统一。推动生态碳汇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在提升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同时改善环境绩效,促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另一方面,要把碳汇环境权益转化为生产要素,并融入市场经济体系,充分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完善创新体系,提升生态碳汇研究创新能力。加快建立生态碳汇创新体系。开展森林、草地、湿地、土壤等碳汇本底调查、储量评估、潜力评价,建立全省生态系统碳储量与碳汇潜力等碳汇基础数据库。加大碳汇科研合作。建立和完善全省碳汇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全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组织,共同开展有关碳汇技术的研究。设立全省生态碳汇研究的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以及生态碳汇监测和平台研究中心等。加强碳汇科研成果产出与转化。依托江西生态资源禀赋,借助新型技术开展项目监测,如无人机、碳卫星等,主动开发适合江西生态特征的林业、竹林、湿地碳汇方法学,为完善全国碳汇市场规则贡献新方案。
强化人才支撑,构建生态碳汇复合型人才队伍。培育和壮大专业人才队伍是推动生态碳汇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要加快培养生态碳汇交易、评估、金融等专业服务人才,为建立健全生态碳汇开发、交易、治理体系提供智力支持。定期举办碳汇计量与监测、生态系统碳汇资源培育、森林经营专题讲座和业务培训,加快现有碳汇领域技术管理人员的知识更新。积极开展生态碳汇计量、碳排放交易基础等方面的课题研究,邀请国内外专家来赣指导,开展科研项目合作,逐步培养本土碳汇领域的专业人才。要加强全省院校生态碳汇人才培养,增设生态碳汇发展等相关专业,满足生态碳汇发展对高级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积极引进熟悉国际碳汇制度框架及运行机制、碳汇贸易体系及交易规则、碳汇法律及政策等领域的专业人才,推动我省碳汇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整合新型生产要素,打造碳汇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是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所在。要加快推进生态碳汇项目,特别是林业碳汇、湿地碳汇项目的开发。设立全省绿色碳汇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生态碳汇项目的投资,重点支持林业碳汇、湿地碳汇示范项目的开发和推广。发展碳汇金融,逐步开发基于造林、森林经营管理、湿地修复等绿色信贷项目,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碳汇储蓄、碳汇期货期权、碳汇基金及债券等多层次碳金融创新产品,为全省碳汇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完善森林、湿地等生态碳汇的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建立碳汇产品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新机制。鼓励我省符合条件的单位申请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审定和核证机构资格,允许省内相关机构、个人、企业、团体参与碳汇自愿交易。鼓励全省大型会议活动、社会组织机构和个人积极购买碳汇指标,实现大型会议活动、社会组织机构活动和个人活动的“碳中和”,设立积累碳信用平台,创新江西碳汇项目减排量的消纳模式。
坚持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结合,完善碳汇制度保障体系。完善碳汇相关政策法规,联合相关部门出台规范全省林业、湿地、农业碳汇开发交易的指导性文件,引导生态碳汇项目有序开发。完善相关配套制度、标准及激励保障措施,明确林业、湿地等生态资源产权属性以及碳汇开发利益分配和责任承担方式。建立完善碳汇交易信息平台、碳汇技术服务、碳汇金融平台等全省碳汇交易服务平台,整合全省农户、碳汇开发企业与碳汇需求者的多方需求,构建与国家碳交易市场的对接机制。积极培育本土化第三方核证机构,开展碳排放量的审定和核查,科学评估全省碳汇增量及项目可行性。加快碳汇信息披露机制建设,借助碳卫星等新型技术,建设信息披露系统平台并及时对外公布,营造透明健康的碳汇发展环境。相关管理部门应抓住全国上下大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有利时机,开展研讨会、专题讲座进行碳汇技术方法、政策的宣传。各级政府和媒体要充分利用网站、微信、电视、报纸等媒介大力开展碳汇宣传活动,积极普及碳达峰碳中和的知识和理念。(何雄伟)
(作者系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