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民智解民忧 打造社会工作“萍乡样板”

2024-11-21 14:47 阅读
央广网客户端

  央广网萍乡11月21日消息(记者刘培俊)擘画蓝图,锚定航向。随着全国各地社会工作部相继挂牌成立并正式运行,传统社会工作开始向“大社会工作”转变。在此背景下,公民参与度不足、参与路径缺失、社会组织服务力量不足、服务精准度不够、服务不可持续等一系列问题摆在社会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

  “这些问题主要集中于人员、资金、机制平台三个方面。要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这三个方面的问题躲不开、绕不过。”江西省萍乡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钟勇说道。

  如何立足本地实际,破解以上难题,实现社会治理和服务效果最大化?江西省萍乡市通过党建引领、政府主导、供需互动、社会参与,努力探索出一条社会治理和服务创新实践之路。

萍乡多措并举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央广网记者刘培俊摄)

  人员问题如何解?

  建强队伍聚合力基层服务“一盘棋”

  为社区高龄、空巢和失能老人免费上门送餐,还定期为行动不便的空巢老人打扫卫生……萍乡市首批社区妇女小组长代表刘建军主动加入安源红邻里之家“爱心送餐队”,成为社区群众身边的“贴心人”,深得邻里信赖和称赞。

  “我喜欢叔叔阿姨经常来看我们,那是家的感觉!”团市委紧密联系青年志愿者组织,每年开展关爱留守儿童1000余场,让孩子们感受到了亲人般的温暖。

  萍乡曙光救援队曾参与省内外多地抗洪救灾,共出动救援任务390余次,受助对象约9000人,志愿服务工时达9万余小时;交通部门连续20年组织开展“爱心送考”;市委老干部局组建“桑榆耀萍”老干部志愿服务队,全年开展服务下基层活动50多次……

  这一项项服务于民的举措是萍乡市深化社会工作服务的缩影。

  “社会工作千头万绪,仅靠社区工作者能量是有限的。只有充分调动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志愿者、各级党组织等全社会力量,才能这项工作惠及千家万户。”萍乡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钟勇告诉记者。

  做优“微治理”,释放“大效能”,托起群众“大幸福”。为有效凝聚各行业领域志愿力量,萍乡市委社会工作部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完善志愿服务“一盘棋”的工作机制,形成了市委统一领导、市委社会工作部牵头负责,各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履职尽责、联动高效的工作格局,筑牢社会工作“四梁八柱”,搅活社会工作“一池春水”。

  凝聚应急、交通、青年、巾帼、老年等多个行业领域组建专业志愿服务队,依托行业优势,构筑起内容涵盖社会福利与救助、残障康复、就业援助、职工帮扶、纠纷调解等覆盖民生各领域的社会工作。

医疗部门开展义诊活动(央广网记者刘培俊摄)

  为扩大社会服务受益面,萍乡市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链接汇聚政府部门、社会服务机构与社会力量,协同推进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

  积极发挥党组织引领和党员带头作用,鼓励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群团组织、学校成立志愿服务队,党政机关干部注册成为志愿者。目前,萍乡市注册志愿者37.52万名,相当于每5个人中就有1个注册志愿者。此外,党员干部志愿者4万余名,常年活跃在基层一线,主动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随着社会服务模式的不断创新,如何让更多的社会资源有效且持续地投入社会治理中?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作为社会基层服务的重要资源,二者的协调合作与共同发展即有利于回应社会服务的需求。

  为构建“社会工作者引领志愿者、志愿者协助社会工作者”的良性互动格局,萍乡市建立“县(区)社工服务中心、乡镇(街道)社工站、社区(村)服务点、网格”四级服务体系。

  目前,57个乡镇(街道)社工站及3961个网格已实现全覆盖,持证社工2058人,占全市常住人口1.14%,位列全省第一,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中关于全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不低于常住人口的1‰的任务,成为萍乡市志愿服务的中流砥柱。

  伴随社工队伍逐渐发展壮大,专业化水平逐步提升,这为萍乡市社会工作提供重要保障的同时,“人人为社工,社工为人人”的良好局面逐渐显现。

  资金问题如何破?

  多维度发力畅通资金“血脉”

  对于孤独症儿童所在家庭来说,康复机构并不能大大减轻家长的压力。孩子父母需要全程陪同孩子参加认知、感觉统合等各项训练,这些训练不仅花费时间,还消耗金钱。一位母亲说,这些年来,孩子在民办机构进行康复训练一年需要花费5万元至6万元。

  最让她揪心的是,从学前康复机构毕业后,孩子要进入普通小学接受“融合教育”,“跑了好多学校,都不接收。”除此之外,她更多的担忧是“孩子成年后,能像正常人那样工作吗?”“等我们老了,他能不能养活自己?”

  不止她,这些现实问题同样困扰着众多孤独症患者家庭。萍乡安源红“星星之家”慈善项目的探索,让这些家庭看到了希望。

  “让这些身处孤僻荒岛的孩子和无助的家庭得到温暖与救助,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这是我们发起这个项目的初衷与动力。”安源红“星星之家”发起人饶君华表示。

  得益于“星星之家”,众多孩子的家长才有了空余时间,能去上班,心理压力才得到缓解。

  这些孤独症儿童经过康复训练,学习、生活有了较大进步,有的甚至融入了普通学校。然而,作为一家慈善公益机构,安源红“星星之家”每年需260万元服务经费,该如何生存并且得到可持续发展呢?

  “星星之家”面临的恰是当前社工机构能否行稳致远面临的堵点。其中,资金短缺是痛点之处。如何打通堵点、消除痛点,破解之法将具有典型意义。

  “经过多方探索和实践,我们终于找到了一个破解方式。”安源区社会组织发展中心秘书长王舜萌介绍,这个方式便是“三个一点”筹集资金方式:政府购买给一点,各级党委政府整合资金200余万元;社会筹款捐一点,通过申报成为中国乡村振兴发展基金会“活水计划”的项目合作伙伴后,筹得善款740余万元;社会企业赚一点,由萍乡市安源数字投资有限公司和安源区社会组织发展中心旗下的萍乡市安源区活水源贸易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社会企业“义购之家”超市,进行市场化运营,既面向社会零售,又纳入政府采购,企业盈余无偿反哺给“星星之家”等公益项目。

  “义购之家”年盈余预计超150万元,增强了社工机构“造血功能”,同时为“星星之家”项目可持续提供力量源泉。

  “这个方式让社工机构有了发展下去的动力,更有了进一步扩大服务规模的信心,未来将有更多需要服务的对象从中受益。”王舜萌说。

  “过去,不管是社会慈善机构还是志愿服务活动,社工机构多依赖政府拨款和社会捐赠,常常导致社会工作动力不足、持续性差、效果不尽如人意,我们就着眼于社工机构自身造血功能和动力源找思路、寻出路。”萍乡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杨英说道。

义购之家(央广网记者刘培俊摄)

  “三个一点”的成功让萍乡看到了项目化运作引导社会组织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潜力。

  经过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当地由启明慈善协会注册“安源红”系列商标,撬动社会多方资源。成立社区食堂、开办邻里物业、开创安源红义购之家、创办银发工坊、创办福利工厂……社工机构有了造血功能,激发了他们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

  10月11日晚,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天空里外街灯火辉煌,人声鼎沸,备受瞩目的“辣都萍乡·辣红安源”金秋焕新消费季正式拉开序幕,开启了萍乡“辣文化”的消费狂欢。谁能想到,大家所熟知的“辣红安源”品牌下竟集结了萍乡市200多家企业名优产品,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20多家是社会企业。

  社会企业是以解决社会问题为主要目标,并将商业手段与社会目标相结合,通过创新商业模式,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社会价值。

  “它和普通企业最大区别是利润分配,社会企业的利润不用于股东分红,除运营成本外,60%利润用于支持公益项目,解决社会问题。”萍乡市安诚城市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汤芳告诉记者,通过社会企业,推动社会组织及志愿者从政府“输血”到“自我造血”,让社工、志愿者成为“合伙人”,助力社会基层治理、激活“源头活水”、反哺公益民生。

  实践证明,服务项目能够将分散的个体志愿行为整合为持续性的集体力量,并有效提升社会组织服务能力、专业化水平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此,萍乡市积极探索以项目化运作培育扶持社会组织。

  截至目前,已孵化“助学筑梦铸人”未成年人关爱项目、“安源红”邻里之家等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其中,“助学筑梦铸人”未成年人关爱项目帮扶孤困学生达416人,共筹集善款600余万元,该项目先后荣获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2023全国新时代“终身学习品牌项目”等12项全国、省级奖项。

  以项目化运作培育志愿服务品牌。萍乡市以此为抓手有效带动社会组织规范化、专业化发展,为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和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机制平台如何建?

  凝“新”聚力增智赋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推动志愿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起科学成熟的社会工作体制机制,才能更加有效地协调各方力量,激励引导社会工作者发挥专业优势,完成各类社会工作任务,推动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钟勇告诉记者。

  如何构建起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社会工作机制是当下各地社工部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抓住百姓需求,健全志愿服务供给体系;聚焦志愿服务痛点,为志愿服务保驾护航……萍乡市坚持群众在哪里,社会服务就延伸到哪里,针对痛点和难点创新思路找“解法”。

  “刘书记,村组路面坑坑洼洼,出行很不方便。我们建议为岸上组的主干道铺设水泥……”莲花县“龚全珍工作室”内,“屋场贴心会”和“乡村夜会”每个月都在热烈地进行着。党员干部们把“龚全珍工作室”当作第一平台、第一窗口,倾听民意、化解矛盾;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共商村中大事小情,一件件温暖民心的实事、好事得到落实。

  2011年11月,全市首个“龚全珍工作室”在琴亭镇金城社区建立;如今,“龚全珍工作室”在萍乡遍地开花,成为集思想引领、文化传承、便民惠民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平台。

  除了龚全珍工作室,为了推进阵地建设便利化,全市实现村(社区)志愿服务站点全覆盖,打造了志愿服务中心、学雷锋志愿服务站、一老一小幸福院、爱心小屋、杜鹃花小屋、红领巾书屋等市县乡村四级志愿服务平台1000余个,打通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志愿服务真正深入人心、惠及民生。

“辣红安源”品牌集结了萍乡市200多家企业名优产品(央广网记者刘培俊摄)

  建立多层次、多维度社会工作教育培训体系,推进队伍建设专业化;形成涵盖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的项目体系,推进内容供给品牌化;持续性挖掘各行各业在志愿服务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事迹和案例,推进典型树立标杆化。萍乡市通过拓展阵地站点、扩容项目品牌、夯实支撑保障,强化“阵地一队伍一项目一激励”一体推进的工作链条,着力健全志愿服务供给体系。

  为挖掘、培养和提升志愿者和社工类机构参与基层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萍乡市围绕激励措施和更具获得感实施创新举措。

  “这两个多月,我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一共积攒了300多分,今天来兑换成理疗服务。”11月14日,志愿者小马高兴地说。

  为了激发志愿者参与中心之间的黏性,萍乡市优化了志愿者积分获取及兑换制度,根据志愿者岗位职责及技术含量的不同,对应与之相匹配的服务积分。在积分兑换方面,除了兑换各类物资,还可以兑换如针灸、理疗、暑假托管等服务。

  在培育志愿者情感的同时,萍乡市探索了“从熟人到好人(志愿者)、到有价值的人、到主动参与志愿服务的人”的培育体系,发展新成员进来。他们活跃在社区、学校、医院等各个角落,成为中心专业社工的得力帮手,为居民提供了多方面的志愿服务。

开展志愿活动,发展新成员加入(央广网发饶君华摄)

  在萍乡,社会企业的加入激发了社工工作的活力,为此,萍乡市在“五社联动”的基础上,创新增加社会企业内容,创新迭代“六社联动”模式,即: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工为支撑、志愿者为辅助、公益慈善资源为补充、社会企业为动力的基层治理新模式。

  “这个模式的最大创新之处是发挥社会组织的‘连心桥’作用。”杨英说,在此模式下,社工是基层治理和服务的“专业队”,培育社区志愿者,成为带动居民参与的“领头羊”,公益慈善是“催化剂”,社会企业是实现自身造血的“动力源”,最终让居民受益,真正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萍乡市还开发了“六社联动”数字化服务平台,不仅简化了志愿者的注册、活动报名及积分兑换流程,而且通过内置的任务发布与接单系统,实现了志愿服务供需有效对接。

  萍乡市委书记刘烁强调,“要全面抓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江西省委十五届六次全体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因地制宜推出一批具有萍乡特色的战略性牵引性改革举措,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在萍乡落地落实。”

  遵循此要求,萍乡市通过创新举措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引导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撬动民生大服务、社区大和谐、基层大治理,打造具有萍乡融合特色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