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算法”成为另一场“猎巫行动”的对象
这几天,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一番火力全开的言论,引发轩然大波。从喊话张一鸣“立即删除对我的污蔑言论”,到明确表示“看不起直播带货的企业家”,再到“绿瓶纯净水不建议长期喝”。谈及算法时,钟睒睒称“利用算法技术造成的恶是大恶,需要被遏制”……一向低调的钟睒睒,仿佛放下了所有顾虑,不惮于“得罪”所有人。
“我以我血荐轩辕,十年生死度身外”——在朋友圈里以诗自况的钟睒睒,隐约一副斗士模样。的确,近来钟睒睒的诸般论调,每条每项都言有所指,大有“多线开火、全力炮轰”之势。豁出去、杀疯了,愤怒的钟睒睒,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又一次成为舆论的焦点。正所谓“郁积于心,不吐不快”,钟睒睒的这波怒怼,畅快淋漓。公共场域内,需要多元的声音,“理越辩越明”,却也须记,“有理不在声高”。讲理,终究是要摆事实、讲逻辑。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家走到了前台,其诸般言论,轮番“出圈”。这里面,固然有作为“行业内行”的走心分享,也不乏作为“公众人物”的跨界发声。对于后一种情况,注定就有一个“专业性与影响力”是否适配的问题存在。钟睒睒谈及瓶装水、农业、企业经营,当然是行家里手。可是,其谈到直播、算法时,或许就不是一回事了。从最近的这次受访言论中,我们其实不难感受到,其对于直播的鄙视、对于算法的敌视,都带有强烈的个人情绪色彩,主观性远大于理性。
话里话外,钟睒睒颇有把造谣和网暴归因于“算法”的意味。其颇为气愤地喊话张一鸣,“你是一个有足够流量掌控舆论的平台企业,因为这样的背景,所以请你承担企业文明的规则”。而非常戏剧化的是,这段近乎“讨伐檄文”的内容,经过各路媒体、自媒体的转述、衍生、剪辑、“二创”后,同样在今日头条和抖音广为流传。就此而言,不论是钟睒睒、张一鸣,还是每一个普通人,在这套系统面前都是平等的——不存在谁强谁弱,只取决于信息市场的供需关系。
算法系统,从技术原理上讲是“工具性”“中立性”的,而从价值指向上看,“算法向善”越发成为主流平台型企业的信仰。算法,作为创新成果,有需要“技术保密”的部分。但是,其并不神秘。支配算法的力量是什么?其绝对不是某个人的意志,而是由法律、道德、政策所建构的规束体系,是大众兴趣、信息热度、传播规律所锻造的效率模块。近年来,关于算法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完善,算法在“未成年人保护”“不良信息熔断”“辟谣”等方面,助益良多。
钟睒睒曾经是一场“猎巫行动”的受害者,而今“算法”俨然成了另一个被“猎巫”的对象,这其实大可不必。当“算法”成了构筑众多现代信息系统的底层基座,我们真正需要去做的,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去了解算法,去优化系统。而不是困于未知,虚设标靶。
(蒋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