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焦虑:是逃避还是自我觉醒?

2024-12-24 18:25 阅读
大江网

  近日,“我关闭了朋友圈拒绝焦虑与内耗”的话题上了热搜,仿佛一夜之间,朋友圈成了焦虑的代名词。有人选择逃离,认为那是纷扰的源泉;有人则坚守阵地,坚信焦虑源自内心而非外界。这背后,折射的是当代人对社交媒体的复杂情感和对自我价值的深度探索。

  不可否认,朋友圈曾是我们分享生活、记录点滴的乐园。但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其性质悄然发生了变化。从“晒娃”“炫富”到“加班打卡”“心灵鸡汤”,朋友圈的内容日益繁杂,让人目不暇接。据《2023年中国社交媒体用户行为研究报告》显示,近60%的用户表示,浏览朋友圈后常感到焦虑或压力增大。这种情绪负担,让不少人选择了“眼不见为净”。

  然而,关闭朋友圈就能真正拒绝焦虑吗?恐怕未必。“心病还须心药医。”焦虑往往源于内心的不安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朋友圈只是焦虑的一个触发点,而非根源。如果缺乏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即使逃离了朋友圈,焦虑也可能以其他形式出现。

  朋友圈也并非一无是处。它是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也是一个了解他人的窗口。通过朋友圈,我们可以感受到朋友们的喜怒哀乐,拉近彼此的距离。正如一位网友所言:“朋友圈是生活的一扇窗,透过它,我看到了朋友们的真实与美好。”因此,一味地否定朋友圈,或许也是一种极端。

  如何在朋友圈与焦虑之间找到平衡呢?关键在于自我觉醒和理性看待。我们需要认识到,朋友圈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全部。不必过分在意他人的看法和评价,更不必因为别人的生活而影响到自己的情绪。同时,也要学会筛选和过滤信息,让朋友圈成为自己获取正能量和快乐的源泉。

  在社交媒体时代,我们更需要学会认识自己、管理自己。关闭朋友圈或许能暂时逃避焦虑,但真正的成长在于面对焦虑、战胜焦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交媒体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定。

  (姚隽)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