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发布智库报告:南昌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战新产业的四点启示
编者按:
作为江西省首个GDP突破千亿的国家级开发区,南昌高新区在产业集聚、科技创新以及数字化转型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引起了新华社的重点关注。近期,新华社经济智库专门派出研究人员深入南昌高新区实地调研,对南昌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战新产业的经验进行分析解读。
1月10日,新华社下属智库中经社经济分析报告编辑部在《经济分析报告》(智库读中国第77期、2025年第1期)正式刊发了研究成果报告:《南昌高新区聚力打造战新产业高质量发展高地》。该报告重点剖析了南昌高新区在招商引资、营商环境、组织管理、产业生态方面的成功经验,为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据了解
《经济分析报告》是新华社经济智库核心品牌,提供中央政策权威解读、宏观和行业经济分析、地方案例以及国际经验借鉴等。下面,让我们一起跟随新华社经济分析师的视角,深入解读南昌高新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创新实践与启示。
摘要:
作为江西省首个国家级开发区和首个GDP千亿级开发区,南昌高新区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破难题闯新路,在全国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中连续八年进位。2024年以来,高新区在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及数字化转型方面成效显著,已成为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集聚地。
我们调研发现,南昌市高新区坚持制造立园、产业兴区,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高效实施产业链招商,不断深化管理制度改革,着力构建体现江西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南昌高新区聚力打造战新产业高质量发展高地的探索和实践,给其他地方带来四点启示:以“专精特新”思维为引领,拓宽招商引资新路径;秉持全生命周期服务理念,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聚焦“关键少数”,健全组织管理机制;优化产业生态,打造地区产业地标。
南昌高新区聚力打造战新产业高质量发展高地
新华社经济分析师
一、战新产业成为南昌高新区经济增长新引擎
近年来,南昌高新区扎实推进“4610”行动计划(即电子信息、新材料、航空制造、医药健康等4个重点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打造移动智能终端、光电、航空、智能装备、先进材料、生物医药6个特色产业集群,全区规上工业营收年均增长10%左右),在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及数字化转型方面成效显著,已成为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集聚地。
产学研用融合程度不断加深。2024年,南昌高新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5%,全区人才总量超过17.9万人,企业研发经费支出43.6亿元,占全市的46.6%。全区各类研发平台达410个,其中国家级平台21个,占全市4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产业分别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48%和50%。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78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38家,有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占比增至60.7%。
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南昌高新区集聚了华勤、龙旗、美晨等移动智能终端ODM龙头企业,90%以上手机一级零部件实现区内配套,形成了本地1小时采购配套物流圈,全生产要素实现本地化集聚,本地产业链物流运输成本明显降低,获得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江西省5G产业基地等称号,连续3年成功获评江西省五星级产业集群。光电产业作为高新区重点产业,目前已拥有从基础材料、终端应用到芯片封装、关键设备的全产业链自主知识产权,硅衬底LED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在全球率先实现LED领域硅衬底氮化镓技术产业化,手机闪光灯和移动照明出货量、LED芯片产能及销量、MOCVD设备(LED外延片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设备)市场占有率、小间距LED面板(COB)产能均位居全球第一。2024年1至11月,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营收达到1483亿元,同比增长23.6%。
全域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近年来,高新区积极推进大数据产业企业培育工作,目前已拥有省级大数据示范企业25家,全省占比19%。拥有“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等国家级金字招牌。2023年,全区省级数字经济重点企业有23家,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突破1400亿元,占全市比重均超过50%。
在推动产业数字化方面,高新区积极推进“智改数转”,成功入选省级第二批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单位。2023年高新区累计入选省市数字技术机会清单和产品清单共69个。兆驰半导体上榜2022年度国家智能制造优秀场景、获评国家级企业数字化转型贯标三星级企业;南昌华勤上榜2023年度国家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国泰工业互联网平台获评国家级跨行业跨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华勤、美晨、龙旗等一批骨干企业均已完成数字化改造。
二、南昌高新区多措并举推动战新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做好顶层设计形成合力
南昌市坚持制造业立市,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截至目前已出台多项政策文件。以《江西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2023—2026年)》《南昌市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8810”行动计划(2023—2026年)》《南昌高新区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4610”行动计划(2023—2026年)》为关键引领,2023年修订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打造“中部电子信息产业重镇”“国家级电子信息制造基地”和“世界级VR中心”。在近期发布的《南昌市未来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中,高新区将在未来信息、未来交通、未来能源、未来健康、未来材料等方面重点布局。
此外,在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方面,制定了《南昌高新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4—2025年)》,将深入实施标杆引领示范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两大行动。
(二)以项目为抓手引育企业
南昌高新区始终坚持将项目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一方面,聚力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引育龙头强健“产业筋骨”,紧盯龙头企业,推动项目规模质量齐头并进。实施龙头企业倍增计划,跟踪服务华勤、传音、天珑、努比亚等整机制造重点企业,推动主要配套企业如春秋电子、欧菲光、联创电子等继续增资扩产。充分发挥华润微电子链主效应,进一步助推上游晶圆、半导体材料,下游封装、测试等一批高技术、高附加值项目落地,初步形成半导体产业链协同效应,带动产业链条稳步发展。
另一方面,积极培育中小企业,通过引入产业基金、提供重大项目申报服务、召开产融对接会等方式解决企业在不同阶段面临的需求和痛点,构建“‘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领航企业”的梯次培育格局,辖区经营主体数量突破6.25万户。
(三)强化产业链招商
南昌高新区实行“一盘棋”产业链精准招商,在聚“链主”、补“链点”、强“链条”三方面协同发力。
在聚“链主”方面,围绕航空制造、电子信息、数字经济、医药健康、新材料等为主导的“2+1+2”产业集群,深入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建立“一条产业链、一位牵头委领导、一个牵头部门(责任人)、一个工作方案、一套支持政策”的工作模式。深入实施“三大千亿产业基地”战略,打造以“三大智能硬件”为核心的移动智能终端产业,形成整机终端为链主、零部件为链点、品牌龙头为桥梁的生态产业层级。
在补“链点”方面,主动做好电容、电阻、电感、电池、连接器等产业链缺链环节及关键环节的招引工作。通过举办华勤、龙旗、天珑、商飞等龙头企业供应商大会,全面梳理龙头企业的核心供应商名单及关键环节,在产业链的重要节点形成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在强“链条”方面,按照“一个重点产业配强一个战略性创新平台”的原则,加快推动南昌瑶湖科学岛和南昌实验室两个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创建“龙头企业+产业园区+大院大所”协同创新机制,引进落户了北大、中科院、北航等7家大学大院大所研发机构及67个项目团队。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科技创新育成体系,推动南昌大学科技园、浙江大学科技园等孵化平台向集科研支持、融资服务、上市辅导等专业服务于一体的深度孵化器转型,通过“投资+孵化”的模式,加大企业精准培育力度,孵化一批具有成长潜力的科技型企业。
三、南昌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战新产业的经验启示
(一)以“专精特新”思维为引领,拓宽招商引资新路径
当前,招商引资已进入精准招商、专业引资的新阶段,需以产业链、供应链分析为基础,通过树立“专精特新”思维,针对产业链条缺项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招商、精准招商、特色招商、创新招商。南昌高新区通过高效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定期筹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大会、龙头企业核心供应商大会,形成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强磁场”,持续完善提升移动智能终端、LED、新型显示等重点产业链条,实现项目精准、高效对接。
值得注意的是,在告别“以税引商”后,以“政府引导基金”为重要载体的“资本招商”模式越发重要。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长期面临的研发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等特性,南昌高新区探索建立“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全面推进招商集团市场化改革,形成“前端招商+后端服务”市场化工作模式,集团资产总规模突破800亿元,成为全省首家开发区单一控股的AA+平台公司,参与设立的9只市场化投资基金总规模近100亿元,基金投资企业67家,有效发挥了“基金+招商”模式效果。
(二)秉持全生命周期服务理念,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2024年8月1日,《公平竞争审查条例》正式实施,依托以税招商、低价土地等构筑政策洼地的简单粗放措施吸引企业入驻的招商模式恐难以为继,“营商环境优化”将作为各地经济发展的软实力和主要竞争优势。
民营企业是战新产业的主力军。南昌高新区积极探索民营企业创业、创新、创强的“三创服务”。聚焦“初创期”企业,开展“四个率先”,即率先实施企业开办“零成本”“三小时”办结制,率先试创“一号申请、一网通办”服务模式,率先推出“办不成事兜底办”专窗,率先启动“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常态化推进“企业吹哨、法院报到”“企业吹哨、检察院报到”机制,打通专利快速授权、确权、维权和协同保护“绿色通道”。实施“一企一策、一企一方案、一企一专班”工作法,在产业用地、增资扩产、智能改造等方面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创新推出“高新下午茶”等政企“扁平化”沟通平台,完善企业诉求协调解决联席调度会议制度等体制机制。
(三)聚焦“关键少数”,健全组织管理机制
用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是南昌高新区推进项目建设的鲜明特点。为充分释放战新产业新动能,高新区在智能终端、医药健康、新材料及服务业、光电、航空、数字经济六大领域组建了高层次、专业化、年轻化的工作专班。同时,建立领导干部项目建设“终身服务制”“首问负责制”,全过程全周期服务项目建设。
在项目管理上,积极探索“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推动南昌高新招商集团市场化、实体化。引进“环保管家”监管模式,有力解决了企业反映的“环评难、耗时长”问题。加强用地、用能、融资等要素保障,形成“洽谈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格局,确保重点项目按时保质推进。积极抢抓中央预算资金、政府专项债、超长期国债等政策“窗口”,谋划包装一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治理等关键领域项目,最大限度争取资金支持,为项目落地提供有力保障。
(四)优化产业生态,打造地区产业地标
产业生态圈是产业功能区的内核和关键,更是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和协同效应的关键。南昌在空间布局上创新采用“科创飞地”“生态飞地”等模式,强化与中部地区的联动协作。在产业布局上深耕细作主导产业,打造电子信息、新材料两大“千亿级”产业,航空制造、医药健康两个“百亿级”产业。开展创新主体“登高”行动,出台高新技术企业引育、梯度培育支持政策,建立企业培育“辅导员、联络员”服务体系,推动全区研发平台按照“初级—市级—省级—国家级”的梯次提档升级。
通过召开龙头企业供应商大会,南昌引进一批投资体量大、影响力强的项目,加快引导推动华为、荣耀、小米、三星等品牌客户在当地业务结算,形成良好的品牌带动效应。通过产业生态圈的不断优化提升地标产业附加值,着力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江西新质生产力领航区、国家先进制造业标杆区,提升区域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