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DeepSeek出口成章,孩子还用学语文吗?
“这竟然是AI写的?!”眼下,在会议记录、工作报告等文字材料上,AI代笔的情况与日俱增。这些“AI制造”成文工整、质量不俗,令人真假难辨。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笔杆子”减了负,却也引发了新的疑问——AI的文笔越来越好,将来还会有“笔杆子”的生存空间吗?未来的孩子,还需要费尽心力学语文吗?
说起AI的文笔,很多人的印象还停留在语法蹩脚、所答非问的拉胯阶段,但实际上,历经技术迭代,如今AI的底层逻辑更加复杂精妙,融合了自然语言处理、意图识别、对话生成等多个领域的先进技术。加之强大的资源搜索整合能力,AI的文字生产与整合技能早已一日千里,不仅能做到“一秒数篇”疯狂输出,更能在一定程度上兼顾文字美感。
比如,最近网友们以各种要求“投喂”DeepSeek,发现从古文成章到网言网语都不在话下,人们的危机感确实不是笑谈。
不过,就此诚惶诚恐,甚至否定学习语文等学科的价值,就有些妄自菲薄了。说到底,人工智能还是人类智慧的产物,运行基础是人类高度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其解决问题绕不开设计者给定的程序框架,输出文本也都源自于现有数据资源。
《自然》杂志的一项研究指出,如果让基于文本的生成式智能算法围绕着本就是AI生成的内容开展训练,只需几个训练周期,它就会产出完全无意义的结果。而在语文学科范畴,AI能网罗古今中外之经典为己所用,但难有“落笔封神”的灵感瞬间;能生成“严丝合缝”的文案模版,但无法呈现每个人独一无二的阅历感受。
或许有些人会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本身追求和能够达到的写作水平也不过是文通字顺而已。但别忘了,我们学习语文的价值不仅仅是为了写出一篇“能用的文章”。
正如计算器能快速加减乘除,人们还得从算数中感悟规则逻辑;相机能完全还原自然景色,但手绘作品仍能提供别样的审美体验,对于语文的学习,同样不能完全以工具论的视角进行解读。
遣词造句中的思想价值、情感意蕴、审美取向,才是文科的灵魂所在,也是最能体现人文魅力、提供情绪价值之处。
以更大视野来看,追求美好生活的本能为创新赋予动力,而每一次技术变革又反哺于文明探索,两者之间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
很多业内专家认为,与搜索工具一样,作为一种技术,AI的普及应用是难以阻挡的。可以预见,未来的AI 势必更加“聪明”,远远超过我们现有的认知。再反观时下的舆论场中,无论是被机器取代的焦虑,还是过分依赖工具的惰性,本质上都来自于思考动力的不足。这也提醒每一个人,防止思考和情感“外包”,少找嘴替和脑替,才能让科技为我所用。
今天我们关于AI的各种讨论,可能不久也会变为大模型的训练素材,而后输出的观点可能还会更加妥帖完善。而不放弃思考的权力,永远保持探索的热忱,我们将永远走在“人文理想的黄昏”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