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信用是市场健康、规范、有序的“基石”。近年来,萍乡以创建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为契机,多措并举,深入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不断扩展信用服务应用场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2023年8月,萍乡市获评第四批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
“真是多亏了这500万元信用贷款,要不然我们公司的资金根本周转不过来。”1月22日,在江西康亦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法人刘佳华激动地说。
去年3月,该公司因授信到期,外加年初农业生产急需增加各项投入,导致资金压力较大。就在刘佳华一筹莫展之际,人民银行萍乡市分行以及萍乡市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主动上门,为企业开展联合信用评定。不久后,康亦源获评“A级信用示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好消息传来。
“依托信用‘金字招牌’,芦溪县农村商业银行主动为我们提供500万元信用贷款,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去年三季度,公司收入实现较大增长。”谈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民营企业带来的帮助,刘佳华竖起大拇指。
“凝聚多部门合力开展信用联合评定,推动评定结果在金融信贷、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等方面互认和应用,正是我市大力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生动实践。”萍乡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张兴华介绍,近年来,萍乡市坚持以制度为核心、数据为基础、平台为抓手、应用为关键,扎实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并在打造数据中枢、提升监管效能、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为进一步夯实数据基础,让服务更加高效、深入,我们建成萍乡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县信用平台建设全覆盖,完成了省、市、县三级数据联动与业务协同。”萍乡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分管负责人张为告诉记者,目前该平台共归集各类数据信息1000余万条,为信用监管、“信易贷”等信用应用工作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撑。
同时,该市积极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在市场监管、环保、交通运输、税务、教育等30多个行业领域开展信用分级分类监管。2024年以来,该市对4万余家企业进行信用等级评定,为连续3年被评为A级纳税人的企业提供绿色通道办理涉税事项,引导诚信企业通过“税银通”获得贷款。2024年,全市共有3539家企业获得“银税互动”贷款30.73亿元。
“除了纾解困境的‘真金白银’,我们还建立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茶叙日工作机制,面对面帮助诚信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并鼓励各银行机构围绕制造业、‘三农’、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创新信用融资产品。”张兴华表示,针对失信企业,萍乡市大力探索信用修复新模式,帮助企业减负增信、轻装上阵。
“以前需要反复跑的事情,现在一个电话就办好了,既节约了时间,也解决了到哪里办、找谁办、怎么办的问题。”江西瑞州汽运集团桦烽汽运有限公司工作人员陈开维告诉记者,去年6月该公司因办理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时缺失相关材料,向萍乡交通运输部门求助。该部门工作人员得知企业信用修复需求后,立即启动远程服务机制,帮助企业解决问题。
近年来,为引导失信企业主动纠正失信行为,萍乡市优化信用修复流程,创新推行“一网通办”信用修复机制,让企业“一次不跑”,在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中心增设“信用修复一件事”转办渠道,推动信用修复线上线下同步联动。同时,创新开发行政处罚信息监测预警系统,有效解决经营主体因未能及时进行信用修复而影响招投标、获取补贴等问题;建立处罚信息信用修复协同联动工作机制,打通部门协同渠道,共享、互认修复信息,帮助经营主体解决行政处罚信息“多头申请、重复修复、标准不一”问题。
2024年,萍乡市共为1400余家经营主体提供了信用修复告知书,信用修复电话提醒1000余次,开展信用修复主题宣传活动9场,办理经营异常名录移出3511次,帮助近3500家经营主体从多个平台同步完成信用修复。下一步,该市将持续完善信用机制、拓展信用应用场景、加强信用合作,不断深化长株潭—萍乡信用建设联动,协同建设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打造湘赣边信用示范城市区域合作新高地和信用示范标杆城市。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记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