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奇谭:漫游中国新神话
编者:中华民族的神话故事源远流长、瑰丽多彩,承载着先民对自然、生命、宇宙的想象与思考,更在代代相传中塑造了民族性格与文化认同。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体现了古人对创世和自然力量的崇拜;后羿射日、夸父追日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勇气和牺牲精神;牛郎织女、白蛇传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爱情观;大禹治水隐喻团体协作、愚公移山彰显韧性精神、精卫填海昭示永恒抗争……此外,神农尝百草、嫦娥奔月、八仙过海、沉香劈山救母,以及《山海经》《搜神记》《西游记》《封神演义》等神话和著作流传至今家喻户晓。
时至今日,神话从未远离,它始终在重构中滋养着中华民族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今年春节档,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目前总票房已超过120亿元,跻身全球影史票房前10;《封神2:战火西岐》目前总票房约12亿元。近年来,《哪吒系列》《白蛇系列》《封神系列》《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姜子牙》《新神榜:杨戬》《大海鱼棠》等国产神话电影,以及国产首部3A游戏《黑神话:悟空》,纷纷将传统故事和文化进行创新重构,与当代观众的情感产生强烈共鸣,口碑市场双丰收,使传统文化在当下社会找到了新的生长点。
中国神话的重新演绎是近年来文化创作领域的热门主题,在文学、影视、游戏、动漫等领域均有体现,成为展现中式美学与东方哲学的浪漫载体,开拓了读者对神话故事的认知和想象空间,增加了传统神话新的时代内涵。
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只泼猴儿
□ 谢龙龙
《悟空传》
今何在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长安城头的月光下,身披金甲的孙悟空说:“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唐僧抬起头来,望望天上风云变幻说:“我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这样情绪饱满的孙悟空和唐僧如此陌生,却又离我们这么近。这样赤诚天真的话直击内心,暗合了我们这代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豪言壮语。小时候总会生发疑问,那个威风凛凛、无所不能的孙悟空如果没有被“招安”而是对抗到底会怎样?如果孙悟空踏碎凌霄真会当玉帝吗?如果孙悟空会死,谁杀得死他?孙悟空修成正果后会感到虚无吗?所以,以至于最后孙悟空功德圆满成佛,也总让人内心若有所失。而从《悟空传》里,我隐隐约约发现了答案的蛛丝马迹。
今何在的《悟空传》以解构主义的利刃剖开古典神话的华丽外衣,在这部作品中,今何在将传统神话中孙悟空的英雄形象打碎重塑,赋予其强烈的现代性思考——关于自由、命运、抗争与存在的价值。与传统《西游记》中孙悟空皈依佛门的结局不同,今何在笔下的孙悟空始终是“未完成”的反叛者。孙悟空的反抗精神不仅是对神佛权威的挑战,更是对生存规则和命运安排的不甘。他每一次对抗天庭、挑战如来,看似胜利的战役,最终都导向更深重的悲剧:花果山化为焦土,朋友相继被杀,挚爱紫霞消逝,甚至自己肉身消殒。当自由与抗争成为宿命和算计的奴隶,那个烧断的紧箍究竟是奋战的勋章还是西西弗斯的诅咒?书中告诉了我们答案:追逐理想的步伐永无休止,抗争的过程本身即是意义。
“我看晚霞的时候不做任何事!”这是《悟空传》的开始,让人一度以为这是一个美好故事,却是在为全书奠定孤独落寞的气氛。随后即呈现孙悟空杀死唐僧的荒诞场景,通过倒叙揭示前因。在书中,孙悟空被紧箍咒分出了善恶两面,恶的一面继续大闹天宫,善的一面丢失记忆被压五指山,一心皈依佛门求正果。取经的途中孙悟空被阿瑶、紫霞等人触动,紧箍松动,前者一棒打死了唐僧。大结局的时候,悟空身死道消变成石头,阿瑶找到石头,将它埋在了一片焦土的花果山,这恰恰又是取经故事的开始。作品采用非线性叙事与多重视角交织的写法,空间在天庭、人间与记忆之境中切换,时间在五百年的轮回中跳跃,这种叙事策略暗合了作品的主题——宿命的不可逃脱与抗争的永恒循环。
《悟空传》是写给现代人的寓言和神话,映射了现代人的精神困境:这漫长而短暂的一生,究竟应该追求些什么呢?悟空困惑于,为何天地生他养他,却又不给他指明去路。唐僧也陷入了同样的痛苦中:何人生我?生我为何?既带我来,又不指我路……于是,他们在看到“界限”后,跌跌撞撞上了路。不同的是孙悟空选择了外寻,誓要捅破天也要突破这层界限。而唐僧则是遵从本心默默求索,历经十世苦难也要寻找心中的大乘佛法。唐僧的离经叛道让人想起了黑塞的《悉达多》,唐僧和悉达多有着同样显赫的地位,却为了求得心中的佛,放弃一切走到了芸芸众生中,去感受、去体验、去受伤,行过生死、承担罪过、寻觅出路。这何尝不是我们的修行啊。
书中的许多人物都脱离了《西游记》中的形象,少了神性、妖性,多了人性,虚伪霸道的神佛,坚守信义的妖怪,以及沙僧、猪八戒、小白龙、奎木郎的重新演绎和阿瑶、紫霞、阿月的塑造都让文本血肉丰满起来,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他们就是我们,我们成了他们。他们的命运、他们的伤痛,我们亦感同身受。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还在结尾后写了《杨戬传》《哪吒传》两篇番外,以新的视角解读和重塑了两位经典神话人物的形象。这部经典的网络文学作品,为后来的神话题材作品改编开拓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近年的国漫神话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及游戏《黑神话:悟空》等一系列西游作品的成功,无疑印证了这种思路的改编,契合了当代人的情绪价值和情感需求。
神仙摆脱自然法则,自由是许多神话故事追求的主题。孙悟空所追求的“天下再无可拘我之物,再无可管我之人,再无我不可战胜之物”的自由,不仅是摆脱紧箍及战胜外部压迫后身体的无拘无束,更是摆脱内心恐惧和软弱后,获得精神的解放和独立。命运常常被不可捉摸的力量左右,放弃抵抗从来都不是内心真实的声音。孙悟空在轮回中窥见命运的真相时,依然选择以死赴之,当他最后说出“这个天地,我来过,我奋战过,我不在乎结局”时,那个永不低头的剪影已然升华为我们心中的泼猴儿,他叛逆他倔强他永不服输,他为我们除咒——提醒被生活戴上了紧箍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花果山,都有一场未完成的大闹天宫。
时光褶皱里中国人的“神明宇宙”
□ 姜靓轶
《岁时请神:中国诸神图志》
李龙 著
中信出版社
翻开《岁时请神:中国诸神图志》,仿佛踏入一座流动的“神仙博物馆”——166位神明以皮影之姿翩然登场,在十二月令的轮转中,编织出中国人绵延千年的信仰图谱。这部民俗文化著作,既非枯燥的学术考据,也非简单的神话汇编,而是将散落于时间褶皱里的神明谱系重新串联,让那些被遗忘的岁时仪式、被工业文明冲淡的自然敬畏,在纸页间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在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智慧中,“岁时”是人与自然对话的密码。古人以星移物换为刻度,将抽象的时间转化为具象的生活仪式。正月迎玉帝、二月祭花神、五月拜龙王、腊月送灶王……这些看似繁复的仪式实则是先民对自然规律的精准把握与诗意转化。书中揭示了十二月令的编排是古人对星辰运行、物候变化与神明祭祀的完美融合。例如立春时青帝执规司春,暗合《礼记·月令》中“孟春之月,盛德在木”的古典时间哲学,而夏至祭龙王的典礼,则对应着“水满则溢”的农事经验。这样将天文、地理、人事糅合的“编码逻辑”,让时间不再是冰冷的刻度,而是天人感应的剧场。更令人称奇的是书中对“冷门神明”的挖掘:荷月登场的马王神三目四臂、身骑白马,既守护战马又庇佑民间驮运,折射出古代社会对畜牧业的倚重;腊月出现的疫神在今天读来更具深意,古人以“纸船明烛照天烧”的仪式完成对无常的抵抗,这种既敬畏又抗争的生存智慧,正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深层密码。
书中166位皮影神仙的视觉呈现令人叹为观止。皮影戏作为“最早的光影艺术”,是民间祭祀的重要载体。书中披露,陕西华县至今保留着“开演必祭黄龙真人”的传统,这位《封神演义》中的“五无真人”(无法力、无弟子、无法宝、无胜绩、无洞府)被尊为皮影祖师,在民间获得供奉。书中收录的皮影造型,既有敦煌壁画的飞天神韵,又兼具民间年画的朴拙趣味:文昌帝君朱笔点鳌的衣袂云纹暗喻“独占鳌头”,哪吒脚踏风火轮的镂空剪影仿佛烈焰跃动。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从哪吒的造型到神话场景的构建,都融入了大量传统美学元素,唤起了人们对神话故事在现代演绎下的重新认识。而当长2.3米的《皮影神仙图录》徐徐铺展,让人恍若置身于光影交错的皮影戏台。在数字技术发展的今天,这些浸润着手工温度的形象,展现了传统艺术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是对千年艺术基因的深情回望。
本书叙述的神明分工体系更暗藏古人惊人的“职业规划”智慧。仓颉四目观天掌文字创作,火神祝融庇佑冶铸陶瓷行业,连畜牧之神都细分为马王神、牛王菩萨,其精准、专业程度堪比天庭版“员工手册”。更有意思的是“跨界任职”现象:关公身兼武圣与财神双职,太白金星既是玉帝特使又司偏财,文昌帝君与孔子共掌文运的“科举考试双保险”机制,无不体现着实用主义与浪漫想象的奇妙交融。这一“万物皆可神明化”的思维,本质上是对日常生活的神圣化赋权。书中记载的市井信仰更为生动:明清商帮账本必印“陶朱事业、端木生涯”以供奉商圣范蠡、子贡,民国上海滩戏院开台前必祭唐明皇,这些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细节,在作者的考据中重新闪光,描绘出一幅鲜活的中国神仙图谱。
在电子日历的提醒取代观星辨时的今天,本书带来的不仅是文化启蒙,更是对现代生活的温柔叩问。书中指出,古人每个节令的祭祀本质上都是“时空重置仪式”——除夕扫尘是洗去旧岁晦气,清明插柳为接通天地生气,这些看似繁琐的规矩,实则是人们用身体感知时间的“修行”。有读者分享,依书中指引在书房悬挂魁星点斗图后,备考心态竟变得从容。这或许印证了传统文化的力量:它不是神秘主义的桎梏,而是通过符号系统构建的心理锚点。正如春节“照虚耗”习俗持灯驱邪的古老仪式,何尝不能转化为现代人的心灵大扫除?当我们用微信群抢红包代替了焚香接财神,在各种年货中淡忘了灶糖粘唇的童趣,本书像一面对照古今的铜镜,映照出仪式感缺失时代的精神渴望。
从函套上透光可见的皮影封面,到随书附赠的Q版吉祥贴画,该书本身便是传统与现代的美学对话。那些在灯光下流转的镂空剪影,那些折页展开时的簌簌轻响,都在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化传承,是要让古老智慧重新照亮当下的生活现场。当《哪吒之魔童闹海》通过现代技术重新诠释传统神话,当皮影神仙在纸页间投下斑驳光影,我们终将懂得,每个动人的神话中,每个古老的习俗里,都藏着先民用整个文明书写的生存史诗。
跨越时代的英雄冒险
□ 陈大强
《哪吒》
周楞伽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正掀起热潮,目前总票房已经突破120亿元,不仅登顶了中国影史票房榜,还不断刷新着全球票房纪录。早在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以超过50亿元的票房成绩,成为中国动画电影的里程碑之作。《哪吒》系列电影的成功,展现了国产动画的崛起,也让这个三头六臂、脚踩风火轮的少年英雄,再次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在此背景下,湖南文艺出版社再版了周楞伽的《哪吒》。这部长篇神话小说最早于1985年出版,以其独特的情节架构、深刻的主题表达和鲜明的写作风格,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时隔40年再版,这部作品是否依然散发魅力,值得我们深入品味?
情节架构融合封神与西游
周楞伽是20世纪中国知名作家和古典文学研究者,他的《哪吒》是一部融合了《封神演义》和《西游记》元素的长篇神话小说。书中既保留了哪吒闹海、剔骨还父等经典情节,又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胆拓展,融入更多独立且丰富的情节,如罗刹女与哪吒的恩怨等,这些创作丰富了故事的矛盾冲突,拓展了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其中有趣的是哪吒与孙悟空的互动情节及微妙的关系,两人同为天庭的“麻烦制造者”,但性格和经历却截然不同。哪吒天生神力,却要面对父权压迫;孙悟空石破天惊,挑战的则是天庭的等级制度。这些情节丰富多样,展现出哪吒从冲动莽撞,逐步走向成熟稳重的成长过程。起初,哪吒奉玉帝之命前往花果山擒拿孙悟空,二者从敌对到英雄相惜并结义,后来孙悟空解救中了妖法的哪吒,哪吒又搭救了长安遭难的孙悟空。
周楞伽让这两位英雄并肩作战,使小说的情节更加曲折复杂,而且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与趣味性,赋予了哪吒故事更多层次的解读空间。
主题表达更具现代精神
哪吒,这个千年神话人物,在不同的时代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意义。他的故事最早源于印度佛教,后来逐渐融入中国文化,从佛教护法神演变为道教少年将军,再进入儒家伦理体系,成为忠孝两难全的悲剧人物。
在传统神话中,哪吒虽然桀骜不驯,但最终还是被天庭“招安”,成为“循规蹈矩”的神仙。但周楞伽并未按传统套路塑造哪吒,而是让他成为一个更具人性、更复杂的角色,更符合现代年轻人崇尚“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英雄形象。本书中的哪吒英勇无畏、年少轻狂、冲动鲁莽,他不仅要对抗龙王,还敢于挑战天庭,成为反抗权威、追求自由的象征,这种叛逆精神在今天依然充满吸引力。
在处理哪吒与父亲李靖的关系时,作者并未采取简单的对抗或和解,而是展现了一种矛盾而深刻的父子情感。这种微妙的情感冲突,让读者在神话的外壳下,看到了现实生活的影子。
此外,书中还注入了一种超越时代的平等观念。例如,哪吒认为大海属于天地,任何人都应享有权利,而不应由龙王等族群独占,天庭也并非至高无上。小说以哪吒与孙悟空携手挑战天庭,一句“我们同去创造花花世界”作为开放性结尾,让神话叙事超越了单纯的英雄传奇,暗含了对现实与理想的追问。
写作风格独具特色
《哪吒》在写作风格上极具特色,其生动活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力、幽默诙谐的笔调以及鲜明的人物塑造手法,使故事充满了趣味性和吸引力,让读者沉浸在精彩的神话世界中。
在人物塑造方面,哪吒的聪明、正直、勇敢、机智在故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他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总能想出巧妙的办法应对。同时,他也有着孩子的天真和顽皮,做出许多令人会心一笑的调皮捣蛋之举。其他人物如孙悟空的神通广大、机智灵活;李靖的固执、胆小怕事;罗刹女的阴险狠毒等,也都刻画得栩栩如生,让人过目不忘、久久回味。
《封神演义》和《西游记》本身各自有着独立且完善的神话体系,部分设定存在冲突,但是二者融合起来却打破了传统章回体小说的布局。哪吒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叛逆和自由精神的形象,这种融合让故事天马行空、自由生长,恰好与哪吒的性格特点相契合,反而赋予了作品独特的魅力。
总的来说,本书充满想象力,而且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文化价值。它以独特的视角和笔触,重新诠释哪吒故事,塑造了内涵丰富的英雄形象。本书曾被改编成系列连环画,影响了一代读者,是“哪吒”系列故事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对《哪吒》电影意犹未尽,或者对哪吒这个角色有特别的感情,不妨重温这部作品,感受一场跨越时代的英雄冒险!
盖世功名将底用
□ 王惜缘
《杨戬——人生长恨水长东》
水明石 著
起点中文网
近几年神话国漫火爆全国,不一样的神话新编受到了无数人的喜爱。孙悟空、二郎神杨戬、白蛇青蛇等经典神话人物也重新回到大众视野。于我而言,大概是电视剧《宝莲灯》留下的深刻印象,在中国传统神话里我最喜欢杨戬。在《杨戬——人生长恨水长东》这本书里也对杨戬这个复杂的神话人物有了更深的理解。
关于书名“人生长恨水长东”一句我找了两处来源,一是李煜的《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一是元好问的《临江仙·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作了一番对比,我觉得还是元好问的更符合本书的主题:
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人生长恨水长东。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
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浩歌一曲酒千钟。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
说到杨戬,首先就不得不说不同作品里的他。传统神话里的他是“担山赶日,治水擒龙”的神祇,保佑百姓安居乐业;《西游记》里的他是“心高不认天家眷,性傲归神住灌江”听调不听宣的二郎小圣,可与孙大圣战个不分上下;《封神演义》里的他是“带扇云冠,道服丝绦,骑白马,执长枪”的清源妙道真君,为武王伐纣助力很大;而剧版《宝莲灯》里的他则是天庭的司法天神,在冰冷无情的神性外表下有着温和之情与反抗之心。但不管在哪个故事中,他都是一位俊美无双、智巧机变、战力强大的形象。
本书正是衍生自电视剧《宝莲灯》,书从最后一集昆仑山上杨戬面对众人的围攻写起,写出了和剧里不一样的故事和结局。虽然不免有些为虐而虐之嫌,但依然可见作者用文字一点一点地描绘出了那个孤高清冷一身傲骨的二郎显圣真君。纵观书中杨戬一生,小时候家人相继为他丧生的痛苦,使他将守护唯一的妹妹当作最大的宏愿,这让他埋下了守护亲人与抗争命运的种子。
千年前的杨戬也曾劈山救母,得到的结局只有绝望,所以他明白了只有反抗不公的天庭规则,才能挽救同样悲惨被压的妹妹。为达目的,杨戬不惜手段,众人皆以为他是贪恋司法天神这个万人之上的权位,可是这只是他在利用权力守护所爱之人。于是他一直坚定自己的信念,扛起恶名,暗里与天抗争,逼迫着沉香去成长、修天条、救母亲。没有人知道,沉香救母成功的背后,是杨戬无法与人言说的血和泪。他动摇过、迷茫无助过、自我怀疑过,就如一句“人生长恨水长东”展现了他的痛苦与挣扎。为了妹妹和三界众生,不再受陈腐天庭规则束缚,他舍生忘死,给所有的人都准备好了圆满结局,却没有为自己留退路。他明白,自己的手段太过狠绝,他需要以死偿还。可谓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很多年轻人笑称孙悟空、杨戬、哪吒三人分别是“一个明着反,一个暗着反,一个随时反”的“天庭三大反骨仔”,不过与悟空和哪吒不同,杨戬身上有着更为复杂的文化密码。大圣由天生地养的灵石化身而来,是打破常规追求自由的象征;哪吒从莲花中重启新生,是叛逆张扬勇于反抗的典范。他们二人都是随心而行随性而活。而杨戬或许是因为身在秩序之内,又或许是因为他额间那与众不同的天眼,对万事万物都能看得清楚明白,却也更容易陷入痛苦矛盾的困境。本书刻画了游走在神性与人性边缘的杨戬形象,他既是秩序的维护者,也是对其中不公的质疑者。所以相比而言,杨戬的故事更为沉重,可能不如孙悟空和哪吒那样广受欢迎,前者早已家喻户晓人人喜爱,后者当下正红极一时,而杨戬可能还需要一个走进人们心中的契机。
以杨戬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神话,从古至今无不寄托着人们在当时的价值追求。它经过千年的打磨和流传,到如今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都一直拥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前几年《新神榜:杨戬》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今天一波波不断兴起的神话重述浪潮中,传统神话的活力正在被人看见,它们变得更加真实动人、贴近生活。就像书中,杨戬始终都担得起妹妹动人的那一句:
“我的二哥,是三界内少有的大英雄。”
何处寻人间
□ 王靖华
《人间:重述<白蛇传>》
李锐 蒋韵 著
译林出版社
多年前,英国坎农格特出版社在世界范围内发起了重述神话系列图书,李锐、蒋韵夫妇合著的《人间:重述<白蛇传>》就在其中,同系列作品还有苏童的《碧奴》、叶兆言的《后羿》、阿来的《格萨尔王》等,是一次把传统叙事纳入当下历史进程的大胆尝试。由于我们的时代与神话传说诞生之时相去甚远,新的作者在重述传统神话时,必须要调动自身的想象力,打破视野的局限,在保留古典传说韵味的同时设法发掘符合时代的一面。
推陈出新一个早已在口口相传中被定型的民间故事,作者需要敏锐的问题意识。传统故事告诉我们:白素贞与许宣之子许仕林在高中状元后知晓身世,祭塔救母,母子团聚。作为人与妖的后代,他自然地接受了自己“人”的身份,金榜题名、阖家团圆、夫妻美满,这无一不是传统伦理价值体系的产物。
多年来,对《白蛇传》的改编层出不穷,家喻户晓如赵雅芝主演的《新白娘子传奇》,饱享盛誉如徐克导演的《青蛇》,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了这样的思维定式。而这种预设有待商榷:身为异类,自一出生起,许仕林的身份就是无法逃避、无法选择的宿命,人与妖,同与异,无论归属于哪一方,都意味着背叛。
李锐夫妇将身份认同的困境作为重述的切入点。“人心中的成见就像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也休想搬动。”白娘子渴望被人类接纳,不惜在大疫横行之时引血为药,活人万千;但她的真实身份一旦公之于众,所有的努力便悉数被视为别有用心,人人皆欲除之而后快。重述是永远无法剥离自我的,会情不自禁地从“他说”回到“我说”。在此可以引入香港作家李碧华的《青蛇》相对比。同为重述白蛇传,李锐夫妇强调的是白蛇“明知异而固求同”的那一面,注重集体主义的叙事;《青蛇》则是一部强调个性张扬、追求自由精神的文本。相对而言,本书的视野更开阔,历史纵深感更强,但与此同时,它对人性的表现失之脸谱化,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戏剧性地让自身也成了需要被历史重述的对象。
这部小说名为“人间”,那么究竟什么是人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在法海看来,“人间”意味着远离妖怪的诱惑。而在许宣眼中,妻子所代表的温暖与柔情是属于他的“人间”。对蛇妖而言,“人间”就等同于“艳情”,这个具有独特内涵的词语构成了故事的第一推动力,青蛇贪恋鲜艳的花草树木、热闹的烟火气息,故而来到凡间;而白蛇则想要在人间获得一颗人心,能够切实感受并拥有鲜活的真情,因此修炼成人。可惜她们美艳的外表勾起了人间的诱惑,为她们招来了无尽的灾难。
既然来到人间就意味着要经历无尽的磨难,那么为人一世,我们究竟得到了什么?李锐夫妇将禅宗思想引入文本,给出了答案:人间是一场修行,意味着破除我执、找到真我、坚守本心的过程。本书是一部多视角的作品,其叙事结构可以拆解为古代许宣一家的经历、现代女子秋白的讲述、当代考古发现的《法海手札》三条基本线索。法海肩负降魔除妖的使命,代表着不可变易的“法度”,在追捕敌人的过程中,他对异类的偏见化作执念,障翳了自己的心灵。随着情节的发展,照妖镜中不再映出妖精的形象,而是照出法海自己;收伏白娘子后,他最终悟出了生命的真谛:人生的尽头是一片“慈海”,只有逐渐放下我执,以平常心、宽容心看待世间万事万物,才能大隐于市、物我两忘。
本书是一部根植于传统文化资源、浸润着古典情调的佳作。小说整体框架采取了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梦境结构,使不断变化的视角统一于穿梭的梦境中;行文间化用莼鲈之思、鼓盆而歌、嵇康哭母等典故,巧妙点缀戏曲元素,烘托出富有江南韵味的浓郁诗情。同时,作者还将融贯古今的历史意识与真挚诚恳的人文关怀相结合,以哲学思辨的眼光再诠释白蛇母题,创新性地揭示了古典神话所蕴含的现代精神价值。值得关注的是,伴随乙巳蛇年春晚节目《千年等一回》及春节档神话影视的走红,可以预见,推动传统神话资源的现代转型正成为文艺界的热门动向,值得持续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