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海昏侯国”赏当代隶书——“大汉文明看海昏”隶书大赛作品展观察
在出土了5000多枚汉代书法简牍的地方赏当代隶书,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由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联合江西日报社、江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大汉文明看海昏”隶书大赛作品展,1月25日在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开展。由于场地限制,作品分两批展出,第一批展出63件获奖作品,展至2月13日;第二批展出入展作品60件,展至3月5日。这些展出的作品,是从全国各地2000多件投稿作品中评选出来的,其中一等奖3件、二等奖10件、三等奖20件、优秀奖30件、入展60件。
图①:《论语·子罕·乡党》 祁雪峰书
图②:《论语·雍也》 高浩书
图③:《论语(节选)》 刘小明书
图④:《论语(节选)》(局部) 曹亮明书
图⑤: 《论语(节选)》(册页选一页) 刘炳辰书
本次获奖和入展作品,整体水平较高。因为本次征稿和评审均参照“国展”要求,投稿作者来自全国各地,其中不乏在全国重要书法展赛中屡屡获奖、入展的中国书协会员,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本次展览基本代表了当今书坛隶书创作的审美取向。
展出的作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植根传统,均取法历代优秀碑帖,从最早战国时期的楚简、秦简,到清代金农、现代王禔隶书,各种隶书经典均有作者取法,杜绝了没有传统根基的“自由体”;二是有的作品在传统基础上有创新,或多种碑帖兼容,或笔法灵动、突出书写性等;三是形式各异,在尺幅形式上有六尺中堂,也有精致册页,有多色纸拼接,也有白色整纸,以书写质量为评判标准,体现形式上的多样包容。
隶书,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此前的篆书、金文、甲骨文等为古文字),由篆书“隶变”而来。战国时期至汉代的简牍帛书,与秦、汉以来的摩崖碑刻隶书,是隶书两种不同的形态。隶书成熟于汉代,唐至明代式微,清代再度中兴,涌现出郑簠、邓石如、伊秉绶等隶书大家。汉代海昏侯墓出土的简牍文字,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甘肃武威汉简等书风相近,捺画顿挫粗重,横画细长劲挺,用笔、体势、章法灵活率意,为典型的汉简隶书。
本次展览,要求创作内容为《论语》,这与海昏侯墓出土了最早权威版本《齐论语》相契合;征稿字体要求为隶书,也与海昏侯墓出土了大量的汉代简牍隶书形成一种呼应。在汉简《齐论语》发掘地,展出以《论语》为创作内容的隶书作品,这正是本次展览的独特之处。游客在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看了西汉隶书真迹后,再看当代书法高手对隶书的传承和创新,这种体验想必颇为美妙。
展览中可圈可点的作品不少,其中大字作品颇为出彩。祁雪峰的隶书(图①),或取法西汉早期汉碑隶书《莱子侯刻石》,也有《鲜于璜碑》的结字,线条苍劲老辣,尤其是宿墨的运用,使得墨色富有变化,这是作品最大的亮点。同为单张白宣、未做任何形式的高浩隶书(图②),字法在隶书的基础上,参入篆籀金文的笔法,使线条更加遒劲刚健,更具高古气息。在字型上,也有汉简的意趣,整体上显得含蓄内敛。
不同书体之间互相借鉴,不失为书法创新的一条路径。按照字体演变的大致顺序,自上而下为: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字体往上加(如“隶”中加“篆”)则高古,往下加(如“隶”中加“楷”)则多为秀妍。当然,经典碑帖中也有现成的多种书体杂糅的,如篆隶过渡的书体有《祀三公山碑》《好大王碑》,隶楷过渡的书体有《谷朗碑》《爨宝子碑》等。
展厅中书体杂糅的还有一件优秀作品是刘小明的隶书(图③)。此作为小字隶书,字型取法战国楚简,线条率意自然,柔中带刚,拙中见雅;笔法融入汉简,但捺画的收笔变汉简的尖锐为圆融,在传统基础上又有变化,个人风貌独特。在章法上,仿照汉代竹简排列形式,以增强观者欣赏时的氛围感;落款行书模仿古人阅读时的批注,使章法生动有趣。
相对于刘小明的隶书,曹亮明的隶书(图④)显得更为“老实”。形式为条幅,绢本,书体取法马王堆汉墓帛书,为典型的汉简。在绢上写小字,容易笔画轻浮。曹亮明的小字隶书,字字精到,笔笔一丝不苟,尤其是线条融入篆籀笔法,硬朗如铜铸刀刻,整幅作品拙中见雅,耐人寻味。
在书法展赛中,除册页、手卷、小品等专业展赛外,册页、手卷获奖入展的比例小(一般不超过获奖入展总数的6%)。刘炳辰的这件册页(图⑤),章法简洁大方,字体取法《鲜于璜碑》,写得较为灵动,注意了墨色变化,3个“子”字避免了字形的雷同。不足之处是,有些笔画为了强调书写性而处理草率,如一些长横画的收尾波磔过于尖刻、单薄等。书法创作要突出书写性,但要把握好度,过则草率、不精致。当然,“度”如何恰到好处,这也正是书法创作的难处。
□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钟兴旺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