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类科普图书面向青少年群体的选题策划与营销路径
兰丽婷 中国建筑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摘要:青少年时期是个体科学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建筑类科普图书正是培养青少年科学兴趣与探索精神的有效途径之一。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瑰宝,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记忆,在不断创新与发展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因此,面向青少年策划建筑类科普图书选题旨在通过科学系统的内容设计引领青少年走进建筑的世界,感受其背后的智慧与力量。
关键词:建筑类科普图书 青少年 选题策划 营销路径
对于青少年群体而言,培养对建筑的兴趣与理解能够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激发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因此,策划一套面向青少年的建筑类科普图书,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内容,引领他们走进建筑的奇妙世界,探索其中的奥秘与魅力。
一、以趣味性与互动性为核心,构建沉浸式知识场景
传统建筑类科普图书往往侧重于知识的直接灌输,这种方式虽能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却难以引起青少年的共鸣与兴趣。在此基础上,相关人员可以构思一个全新的建筑类科普图书系列,核心在于构建一个充满趣味性与互动性的沉浸式知识场景。例如,《神奇校车》系列通过构建奇幻的校车冒险故事,将枯燥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引人入胜的叙事,极大地提升了读者的阅读体验与学习效果。建筑科普图书的场景主角可以设定为一位名为“小建筑师奇奇”的虚拟角色。在他的带领下,读者将踏上一段穿越古今中外建筑的探险之旅,从中国的故宫到希腊的帕特农神庙,从埃及的金字塔到现代的摩天大楼,每一处经典建筑都将成为奇奇与读者共同探索的宝藏。在策划过程中需特别注重“知识性”与“体验性”的结合。以故宫为例,详细介绍其建筑布局、材料使用与装饰艺术,设计一系列寻找隐藏在宫殿中的秘密通道,解读古代建筑符号等解谜任务,让读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理解故宫的建筑智慧与文化内涵。为了进一步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设计人员还可以采用“故事+实验+视觉化”的三维设计模式,融入奇奇的成长经历与冒险故事,使其成为一个有血有肉、能够引起读者共鸣的角色。同时,设计一系列简单易行的建筑小实验,如利用纸张、木棍等材料搭建桥梁或房屋模型,让读者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建筑学的魅力,吸引更多青少年的关注与参与。
二、多平台联动,打造“线上+线下”立体传播网络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针对青少年群体的建筑类科普图书选题策划与营销,必须跳出传统框架,采用多平台联动策略构建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网络,以激发青少年对建筑知识的兴趣与探索欲。在线上层面,相关人员可以在抖音与B站上传“一分钟建筑冷知识”系列短视频。这些短视频以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揭示建筑背后的科学原理与人文故事。例如,关于“埃菲尔铁塔为何能抗风?”的短视频,通过动画模拟铁塔在风中的受力情况,结合建筑师的讲解,深入浅出地解析其独特的结构设计与材料选择。这样的内容能够满足青少年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无形中传递了建筑学的专业知识。而线下层面可以与书店合作,设置“建筑秘境”主题专区。这一专区陈列建筑类科普图书,搭配建筑拼图、立体书等衍生品以及建筑模型的实物展示,通过沉浸式场景的设计让青少年仿佛置身建筑的世界中,直观感受建筑的魅力与奥秘。例如,相关人员设置一个模拟的“未来城市”场景,利用AR技术让青少年在虚拟空间中探索建筑与城市的关系,体验建筑设计的乐趣与挑战,培养一批对建筑充满热情的小读者。
三、跨界联动,构建科普生态圈
跨界联动作为一种创新策略,正逐步构建起一个充满活力与吸引力的科普生态圈。这一策略的核心在于通过与其他领域的知名品牌或文化地标进行深度合作,共同推出具有独特魅力和教育价值的限定版图书,从而拓宽科普图书的传播渠道,深化其影响力。例如,在科普图书的创作中可以巧妙融入故宫的建筑元素与文化内涵,推出《故宫屋檐上的神兽密码》限定版图书。该书详细解读故宫屋檐上神兽的寓意与历史,通过精美的插图与生动的文字将复杂的建筑知识转化为青少年易于理解的趣味内容。为了进一步提升阅读体验,可以特别附赠景区AR导览权益,使读者能够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身临其境地探索故宫的每一个角落,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这一跨界合作的成功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科普图书的单一传播模式,实现流量互导与资源共享,其庞大的客流量为图书的推广提供了天然的宣传平台。
四、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青少年的建筑类科普图书选题策划与市场推广策略需紧密围绕青少年的兴趣焦点与认知发展阶段,精心策划内容,确保既富有教育价值又不失趣味性。在营销层面应强调线上与线下渠道的有机融合,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平台、专业教育网络等资源,实施精准而高效的推广策略,以此携手促进建筑科普知识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广泛传播与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笪许燕.博物馆科普图书策划与推广优化策略浅析[J].出版参考,2023,(10):66-69.
[2]陈海娇.谈“建筑科普丛书”的图书策划与实践[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01):187-189.
[3]陈思妍,李湘媛.浅析科普类立体书籍设计研究意义[J].设计,2019,32(23):116-117.